内容摘要:张伯端的《悟真篇》是道教界公认的我国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经典,自北宋以来,对其精要注释者代不乏人,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后世有一个王邦叔的人,却冒充张伯端的名义,利用了大众对我国先天金丹大道文化知识认识上的困难,如同“画鬼易”那样,伪造了一篇三流丹法的书,叫《青华秘文》。
我们认为,甄别《青华秘文》一书的丹法真伪,除了要让大家明白《青华秘文》是伪书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明白《青华秘文》的伪劣丹法是《悟真篇》形容的“非为养生,实为促死”的低级道术,是容易导致习练者犯“误他永劫在迷津”的,且长期出现严重的“我执”法门。
当前我国金丹文化,流行像《青华秘文》这样的伪劣道术十分常见,如何让大众理解这样的养生术与金丹修真文化的差别,将对指导现代养生,弘扬健康文化,意义深远。这个是我们在这里辨伪的主要目的,也是大家如何真切认识我国金丹文化的一个基本道理,如何知真和至真的基本知识。
中国的伪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出现也早,辨伪也比较困难。伪书之伪,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上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虽然这十分之七的比例不太精确,但足以说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清龚自珍在《家塾策问二》中言:“伪书不独后世有之也,战国时人,依托三皇五帝矣,或依托周初矣,汉之俗儒,已依托孔门问答矣。”这些伪书的大批出现,混淆了史料的真实性,模糊了文献的真正价值。清张之洞《輶轩语》更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这样的伪书,首先导致文化研究的基础不稳固,往后的分析及结论,就会更复杂。故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序》把辨伪工作,看成是“读书第一义也”。
“道教之学,杂而多端。”
道教的东西这样的杂,带来的危害跟其它文化还要严重,因为它不仅仅是关乎学问方面的知识,而是民众如果被这样的伪学所误导,按照这样的伪法去修炼,就会对大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就不光是知的问题了,更是行的问题。
古今有不少先哲,在辨伪学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也总结了不少辨伪方法和辨伪经验,对于指导我们研究国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我国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其辨伪工作就难上加难,主要是这门国粹,向来十分神秘和隐晦,不能跟传统的辨伪工作一样,从文献考证等途径着手。我们觉得这样的辨伪工作,除了需要真传外,更重要的是辨伪手段,就是通过运用道教基础理论,去对比伪书的基本内容,进行内容上的比较。只有找出他们之间的合与不合,才能辨伪成功。再就是看其中的练养内容的价值,像《黄帝内经》等,虽然也是托名黄帝的伪书,但其用心也是积极的和对后世有利的行为。而像我们用来作为养生的关乎健康的金丹文化,像《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其冒名的实质,不是扩大该书的影响力,而是为了欺世盗名,出现了低级的道法,会给民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这样的伪劣危害是无穷的。
《青华秘文》一书,全称《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它在近当代的道教金丹文化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本出自于张伯端之手,用来解释《悟真篇》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理论的论著。故长期被现代养生界、气功界、道教界,用以研究和解释《悟真篇》的修真思想的基础著作,成了我国台湾道教和大陆道教,一般从事金丹文化研究者,用以阐释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权威性理论渊薮。
我国金丹文化,要走出这样的修真误区,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从辨别像《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的丹法上去努力,才能让大家不至于长期的限于“法执”、“相执”,才不至于犯了《悟真篇》说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盲修瞎炼的魔障。
在我们看来,《青华秘文》一书所介绍的丹道理论,仅仅是我国普通丹道书籍上所指的低级养生术,他甚至连道教养生文化中的二流丹法都算不上,可我国道教界的一些人士,偏偏还是糊里糊涂的在用他里面的东西,解释《悟真篇》的金丹文化,看到这样的养生名流们,还在妄称他们的真传和秘传,就常常有感于刘一明宗师的对这样的“糊涂修道,糊涂学道”法门堪忧之心。
我们还认为,《青华秘文》是冒充了张伯端的名义,伪造出了《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伪法,是低级的玩弄精气之术。而张伯端的《悟真篇》所讲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纯粹的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深奥的“悟真”、“修真”、“知真”、“至真”的性命双修理论。
如果欲将两书作比较的话,《悟真篇》的金丹文化,不仅内容深奥,而且文辞优美。而《青华秘文》的内容,是前后混乱,玩弄精气,错乱节序,用词粗糙。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是区别两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并且《青华秘文》里面所介绍的金丹内容,只是目前常见的、流行的诸如气功类养生内容。而张伯端《悟真篇》所介绍的内容,却是纯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两书的基本思想,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我们先从《悟真篇》的修真思想谈起。大家从《悟真篇》的书名的字面上去理解,就应该发现张伯端的《悟真篇》的内容,是重点在解释怎样“悟真”的。是张伯端在《悟真篇•序》里面表达了他写这本书的本愿:一是鉴于古今假道学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流现象,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悟真篇》。二是鉴于人们深陷于“妄有执着”的修真泥潭,故而强调“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的意义。三是鉴于人们难悟“妙法之真”的盲从,他才写下了这部空前绝后的修真名著《悟真篇》的。
张伯端的这个写作动机,已经在《悟真篇》里面,讲的极其明白,他说:“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着,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
如果直译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看看近世那些修道的人们,大多都是拘泥于一种妄心,大多是执泥于一种执着之心,大都领悟不了金丹太极的修真妙法,一直是在执着己身的玩弄精气,无法解脱。你们这样执着,却埋怨我们的往古神仙们,不把真法传授给你们,还埋怨先哲们,是在故弄玄虚的忽悠我们。但你们一定要明白,我《悟真篇》里面所讲的“悟真”、“修真”这个妙法,它是靠练金丹来获得的,这个是逃劫数的修真文化。如此高深的玄奥大道天机,古往先哲怎么能随身便便的讲呢?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先哲们只好借助一连串的隐语、比喻、托言,来讲解金丹修真的道理。
《悟真篇》写于北宋熙宁年间,完全用的是当时的诗词歌诀体裁来写作的,均是用的具有唐宋诗词意蕴的词句,来阐释我国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的妙法,具有明显的时代文化特征。
而《青华秘文》一书,基本是一种明清时期的白话文体裁,完全没有宋代诗词的那种文化味道。更为严重的是,其丹法是充满着贪欲、期待的分别心,是常见的滞留在练习后天形质的东西,均是无法走出无念、无相、无住的着相法门,雷同于那些明清之际的下流丹法,跟《悟真篇》的“悟真”类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不沾边。
虽然早就有人怀疑《青华秘文》一书的丹法伪劣,但还是不被大多数喜爱道教养生文化的人们所接受、所认同、所抛弃。还是在出版大量的这样的以盲引众盲的养生书籍,受其伪劣丹法的束缚,以至于大家不能完全了解我国的金丹修真文化。
自宋以降,张伯端《悟真篇》一书的基本思想,已经成为我国道教金丹文化的修真标准。这个在我国道教金丹修真文化领域,《悟真篇》已经达到了我国金丹文化思想的巅峰,是后世研真、悟真、至真不容质疑的金丹文化经典,真实权威。
但张伯端的《悟真篇》一书,显然是十分晦涩难懂的,他里面的有些隐秘,如果没有师承,是无法理解的。
这是有关“知真”的问题,更是有关如何“至真”的问题,故张三丰先生说“知且不真,溪云口诀?”,我们如果连知真就理解不了,何谈至真啊。
张三丰先生说“再休夸清静无为,也得还丹。”金丹是靠去妄返真的,是靠修出玄关和破除我执,才有的进阶。难于不难,不在静坐,因为金丹有坐禅,也有卧禅,还有行禅,不是能够遢等而至的东西,是禅宗说的一种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不是一种后天意识的期待和追求。这个是《悟真篇》的“悟真”的基本思想。
张三丰先生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又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忽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
张三丰先生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是“止”,这个修真的“止”,还要同时结合“凝神于虚空”的“观”,再才能进入修真的真如之境。
“二物会是性情合,五行全处龙虎蟠,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镇合欢”的修真证验。
本来,我们只要理解了我国道教健康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和修真文化,就很容易看出,诸如《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这样的假道学的内容,根本就不是讲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知识的。
希望热爱养生与修真文化的朋友们,不要再沉浸在这样的伪书工夫里面,去枉费心机。
希望我们的道教金丹文化研究者,不要再不思考、悔改自己的错误认知,明知是错路,还要把错路教人,迷惑他人误入歧途,这样的自欺欺人,又何心忍呢?
冀期喜爱金丹文化的同仁们,能够通过这样的唤醒去知真、至真。期待当代的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研究者,早日打破传统,改变心态,努力去虚心实腹,早得性命双修之奥义。
载亦是享、交流、参考之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图/文/音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本平台对文章内容保持中立!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图文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为公益分享、交流、参考之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图/文/音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本平台对文章内容保持中立!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道家修行圈旨在以了悟大道为本,与大家共同探索参悟本源智慧!心无界集百家之长,不定期推送相关内容!启示唤醒有缘觉者,超越认知局限,提升生命内在自由度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
洗靈归正 纯心真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