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深度解析《明实录》,探究明朝正史是如何丑化建文帝形象的?

深度解析《明实录》,探究明朝正史是如何丑化建文帝形象的?

深度解析《明实录》,探究明朝正史是如何丑化建文帝形象的?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在私德方面,《明史》说他“天资仁厚”、“亲贤好学”,在政绩方面则是“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认为他绝非昏愚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在私德方面,《明史》说他“天资仁厚”、“亲贤好学”,在政绩方面则是“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认为他绝非昏愚之主。然而由于遭遇了靖难之役,年号被成祖革除,形象也被朝廷丑化,导致“子孙臣庶以记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只有经过隔代之后,因为没有利益相关,所以清朝人修的《明史》才恢复了建文帝的本来面目。而在明朝的官方正史《明实录》中,建文帝的形象可谓不堪,不仅说他并非明太祖中意的继位人选,而且还把他描绘成一个荒诞无能的昏君。

那么究竟是《明史》更为客观?还是《明实录》更为准确?历史上的建文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清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的目标之所在。

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_清实录与清圣祖实录_明实录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明实录》里对建文帝父亲朱标的丑化

在建文帝当政的时候,朝廷用了将近四年时间,修成《太祖实录》一书。而明成祖夺取帝位后,又两次下诏重修这本史书。明末遗老顾炎武曾说:“闻之前辈老先生曰:《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之时,则其书已焚,不存于世矣。”说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是永乐本。在明宣宗宣德年间,杨士奇等人又修成了《太宗实录》,将建文一朝的事迹附于开头九卷,内容则多抄自《奉天靖难记》。

在《太祖实录》中,对建文帝的记载寥寥无几,只提及他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被立为皇太孙,什么时候迎娶太孙妃等公事。而对于燕王则多有褒扬之辞,在写到朱元璋临终前,还说:“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这是想说明朱元璋临终前希望见到朱棣,但因建文帝矫诏阻拦,遂使父子饮恨。

《奉天靖难记》没有署名,然而读过内容后,可判定这是由靖难功臣编写的。这本书新增了许多《太祖实录》中没有的东西,例如说懿文太子朱标生前失道,忤逆太祖,常被责骂。朱标退有怨言,在宫中行诅咒,又擅自招募勇士三千余人,为东宫执兵卫。太祖便与马皇后商议,想废掉朱标,另立朱棣。太子知道后,便偷偷的监视太祖,之后甚至与蓝玉勾结,密谋造反,还欲迫害燕王。谁知太子在洪武二十五年时意外早逝,使其阴谋无法得逞。太祖便打算立燕王朱棣为储贰,学士刘三吾急忙劝阻说,如果立了燕王,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现在已经长大了,可以继承大业,太祖遂默许之。

《太宗实录》采用了《奉天靖难记》里的说法,说太祖属意燕王,朱标为此与蓝玉勾结,图谋不轨。太子死后,也是太祖听从刘三吾的建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样《明实录》为了否定建文帝的合法地位,便虚构出太祖中意于燕王的事。何乔远的《名山藏》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但这是不可信的。

明实录_清实录与清圣祖实录_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

《明实录》为了丑化建文帝,先抹黑其父朱标

明成祖的诏书证实《明实录》造假

关于明太祖中意燕王的事并不见于《太祖实录》,在这本实录中也绝无任何关于朱标图谋不轨的记载。书中尽是太祖如何耳贴面命地教诲太子为政之道,太子又是如何恭谨守礼的一一听从。太祖还常命太子与儒臣讲学终日,从无嫌弃太子文弱之辞。太子早逝后,太祖曾说:“标居储位者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裨赞弘多”。在《太祖实录》中还是一个贤德的太子,为何在《太宗实录》里却变成了大逆不道之人呢?因为《太祖实录》是在成祖的监视下完成的,成祖虽然痛恨建文帝,在《封建诏》里也自称“皇考尝欲立朕为嗣”,但《太祖实录》中从未记载刘三吾劝太祖勿废立之事,可见这个故事是后来才编的。倘使之前就有,成祖应当迫不及待写入《太祖实录》里为是,何以屡次重修都未提及?

而且我们从成祖的诏书里,常会读到许多辱骂建文帝的词汇,但从未涉及其父朱标。《立斋闲录》记载朱棣登基后,革除了建文帝的年号,将其废为“建庶人”,但依然称朱标为“皇兄懿文皇太子”。永乐二年,朱棣下诏处置朱标的后人时说:“朕闻帝王之道,立爱惟亲,为子不祗,不及于父”,表示建文帝虽恶,却不必祸及其父。接着又说“朕长兄懿文皇太子降生弗永,胤子允炆幼冲嗣立,昏愚自暴,颠覆旧章,崇信奸邪,戕害骨肉”,指明恶的是建文帝,而非其父朱标。朱棣还在诏书中说:“朕以长兄至情,不忍谴责”,免允熥、允熞为庶人,又说:“朕痛切于心,常存念虑长兄未有承嗣”,故而封允熙为王,世守懿文太子之祀。在他当政的时候,一直派人修缮朱标的陵墓,按时祭奠。

这封诏书说明朱棣对长兄朱标尚留有感情,并未因建文帝而祸及其父,而且也不认为朱标跟建文帝一样是一个昏愚暴戾之人。假使朱标像《太宗实录》中说的那样,不仅忤逆太祖,迫害成祖,还勾结蓝玉,那么成祖继位后应当把他跟建文帝一起废为庶人、逐出祖陵才是,何以还放他的后人一马,保全他的名声呢?为何不趁此机会,持续打击,彻底丑化建文帝父子的形象?正因为这种造假太过明显,所以在《名山藏》、《皇明通纪》、《石匮书》、《国榷》等后世的史书里都删掉了关于朱标的污蔑之辞。

《太宗实录》写于成祖谢世之后,当时洪武建文的旧臣或者亡故、或者边沿化,靖难功臣们才在里面伪造了明太祖有意废立、朱标忤逆等事,这也是为了迎合仁宗、宣宗欲尊其为正统的需要。绝不可信。

明实录_清实录与清圣祖实录_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

《明实录》中朱标的形象与他的身后荣辱不符

《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丑化

《万历野获编》说明成祖继位后,读到《太祖实录》时,发现里面“指斥靖难君臣为逆黨”,所以将编修叶仲惠等人全部处死。之后又两次重修,其目的大抵是为了给靖难之役定性,并未丑化朱标与朱允炆。之后《太宗实录》抄录《奉天靖难记》,彻底扭曲了建文帝的形象。

《靖难记》说太祖驾崩时,建文帝阻扰成祖进京奔丧,之后又矫诏嗣位,烧诸秽物以辟鬼神,还用剑指着朱元璋的棺木说:“今复能言否?能督责我否?”说完哈哈大笑,全无戚容,是为不孝。

接着建文帝又与黄子澄等谋划,诛杀周王、代王、湘王等,是为不亲。

之后,建文帝日益骄横,焚烧太祖皇帝和高皇后的御容,拆毁后宫,大兴土木,靡所不为。建文帝又十分好色,常杀数羊以厌一妇之欲。更有甚者,《靖难记》竟然说:

“(建文帝)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荒耽酒色,昼夜无度。及临朝,精神昏暗,俯首凭案,唯唯数事而已。”

这本书把建文帝描绘成了一个类似于刘宋前废帝,南齐东昏侯,北齐高后主一样的童顽暴戾之君。对建文帝的这种评价,是本于成祖在继位后诏告天下文武群臣军民的那部文书,里面说“建文嗣位,荒迷酒色,不近忠良,作奇技淫巧以取悦妇人,为禽兽之行”。斥责建文帝逆天害民,渎乱人伦,灭绝天理。又说太祖驾崩七日而葬,建文帝不许诸王奔丧,“如此诡秘,事皆可疑”等等。

可见,《明太宗实录》是将当初成祖对建文的辱骂之词来当作依据。建文帝是明成祖的敌人,只取一方的说辞来给对方定性,明显有失公正,并非史家精神。

明实录_清实录与清圣祖实录_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

《立斋闲录》保留建文帝当政时的一些史料,证明其颇得民心,绝非昏君

《明实录》为什么要抹黑建文帝?

从史书中就可以看出,明成祖对建文帝的评价是前后不一的。在最初起兵的时候,他尚不敢指斥乘舆,只是说齐泰、黄子澄等奸臣“假陛下之威权,剪皇家之枝叶”,又对部下说“今少主信任奸回,残害骨肉”,认为削藩是“奸臣所为,非出朝廷之意”,故而引用《祖训》,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他打着“靖难”的招牌对抗官军,认为建文帝只是少年无知,为奸臣所误而已。

《明太宗实录》也分明记载说,成祖攻克南京后,传闻建文帝自焚而死,他便大哭说:“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可见在登基之前,成祖都没有说建文帝逆天害民,罪有应得。

直到继位之后,为了说明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明成祖才肆意丑化建文帝。因为《祖训》里明白说:“既平之后,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成祖既然以“清君侧”之名入京平乱,那么奸臣已诛后,理应回国才是,绝无据有皇位之理。建文帝虽然失踪了,但按《祖训》规定,也应传位于其子或兄弟,所以方孝孺就诘难朱棣说:“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回答:“国赖长君”,孝孺又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语塞,只得说:“此朕家事。”《明太宗实录》却荒谬的写作“孝孺叩头祈哀”,公然篡改历史。

明实录_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_清实录与清圣祖实录

可见,如果从《祖训》的规定来看,成祖继位分明是篡。在登上皇位之后,为了说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明成祖便调整策略,不再说建文帝为奸臣所误,而是直接丑化他的形象。朝廷组织协作班子,大肆抹黑建文帝。先说太祖本来中意的人是燕王,之后误听刘三吾之劝才立了太孙。太祖临终前想改立燕王,所以建文帝关闭城门不许燕王入见,以此来说明建文帝继位不合法。接着又说建文帝在守丧时如何不孝,对待诸叔父又是如何不敬,最后才挑起战争,差点使国家覆亡。幸亏燕王及时入京平乱,如今天命所在,众望所归,不应再立建文帝的子孙,而是要把社稷交予有大功的燕王云云。

丑化建文帝就是为了否定他的合法地位,以此来说明燕王继位的正当性。但是连三岁小儿都知道,朱棣作为藩王,擅自起兵对抗朝廷,逼迫建文帝自焚流亡,这分明是争权篡位。所以无论《明实录》如何颠倒黑白,人们总是能在里面找到矛盾之处,因为面对这么明显的历史,就算权力巨大,谁也无法只手遮天,把历史篡改得毫无漏洞!

上一篇: 明武宗的豹房是大魔窟?史书说是,大学士杨廷和日记却透露了真相
下一篇: 红楼梦作者是明朝进士,明实录写作班子,曹雪芹水平不够 |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