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正式推出2022级新生教育系列讲座。新生教育系列讲座是同学们迈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大家庭的第一课,在帮助各位同学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了解学校和专业、确立学习研究目标、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
新生教育系列讲座旨在表达对新同学的关心和期望,让同学们对南京大学的优秀校园文化和优良办学传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愿景和研究兴趣,帮助大家在研究生阶段找准定位、进入角色,书写人生新的篇章。
1南大校长逸事
2022年11月21日18:30,新生教育系列讲座第一场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潘琦楼219师陶报告厅开展。本次讲座以“南大校长逸事”为主题,主讲人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王运来教授。讲座由许可同学主持,参与活动有2022级硕士和博士新生,另外有部分2021级硕士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与,王世岳老师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图|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王运来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此次讲座的背景。他指出,南京大学校长都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是教育研究院的前辈,并幽默地讲道“没有哪一个话题比讲校史更自信”。接着,王运来老师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邀请同学们进行提问。2022级硕士生陈港归询问道,“南大校史中最轰动的三件大事是什么?”王运来老师就此提到五二零运动、五星红旗设计者以及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等重大事件与人物。
接着,2022级硕士生何孝恩询问“老师对硕士新生有何建议?对于想读博的同学该如何进行准备?”针对该问题,王运来老师邀请博士一年级的同学为大家解答。2022级博士生李文烨因此提到,需要对读博有清晰的认识,想清楚自己为何读博;并且指出每个人的花期是不同的,建议大家不要焦虑、放平心态。2022级博士生郭一凡建议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先不要着急下定论,先去尝试、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用平常心态看待“读博”这件事情,同时还建议大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且多做事情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问答环节后,王运来老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院史,从1918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讲起,接着提到1982年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室,再至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其中还提到了郭秉文、陶行知等教育家及其与教研院的故事,让同学们对教院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后,王运来老师特别邀请王世岳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王世岳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感悟,并且建议同学们珍惜研究生生活,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先把自己眼前能做的事情做好,做好一件事情比做很多事情要重要的多。
2学术诚信与责任担当:讲诚信、担大任,争做时代新人
2022年12月12日19:00,新生教育系列讲座第二场于线上腾讯会议顺利开展。本次讲座以“学术诚信与责任担当:讲诚信、担大任,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主讲人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操太圣教授。讲座由范智成同学主持,参与活动有2022级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图|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时代的呼唤”“多维的角色”和“应有的担当”三个部分展开。
首先,操太圣老师从“时代的呼唤”视角出发,指出当今教育面临的系列挑战,包括对教育多样化的要求、通讯技术革命、对学术质量的关心、对经济生产力的关注、开拓新的学习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持续的资源约束等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些挑战中,尤其要深思全球化背景的中华民族复兴、技术时代的教育伦理、破解利己主义的他者伦理等重要议题。操太圣老师还特别提到了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要求,强调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
接着,操太圣老师分别从高校学生、研究生、未来教师、公民等角度解读了同学们的面临的多维角色。作为高校学生,应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研究生,应该从接受知识转变为创造知识。作为未来教师,要遵循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注重提高师德素质。作为公民,每位研究生应该主动培养公民意识,积极承担公民责任。
然后,操太圣老师更具体地提到作为研究生应有的担当。例如,对待教育事业应充满热情和追求;对待学术工作应保持本真初心、努力做到原创性的知识生产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换;对待学院和学校则应具备“主人公”意识,维护集体的荣誉。另外,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应做到尊重师长、团结同辈,多多进行有效交流、互动与合作,实现共同促进和发展。不仅如此,操太圣老师还提到要重视个人自身发展,严格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最后,操太圣老师从“提升核心素养”“坚守学术伦理”“对标教师伦理”“坚持知行合一”四个方面出发,更进一步向大家阐述了研究生期间应遵循的学术伦理道德,也为2022级新生的学习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文/袁玉婷图/许可 范智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