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典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典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典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华浩瀚文明发展史的大量纸质文献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瑰宝。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古圣先贤的思想宝藏和智慧结晶,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纵观中华民族历史主轴,知古鉴今、博古通今,守护好、保护好中华典籍关乎民气国运。中华浩瀚文明发展史的大量纸质文献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瑰宝。中华民族历尽沧桑留下的历史典籍是关乎民族文化命脉延续的宝贵精神财富,亦是当代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体悟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始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根基。

典籍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物质载体,历史典籍整理出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向来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是古代文献典籍收藏的大国。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皆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彰显着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蕴藏着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密码。中国时至今日仍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是全世界最为绵长悠久、庞杂浩大的文化传承大国。尽管我国古籍工作深入开展、硕果累累,但是历史典籍有传承就有创新,要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直面当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切实推动中华典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新的时代内涵。换言之,中华典籍的传承过程亦是创新过程,既有薪火相传、更有与时俱进。中华典籍的保护、整理和出版工作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在内容、手段、方法上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运用新的学术观念、理念、语言对传统经典进行再诠释,打造历史典籍创新成果的传世精品,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贡献。总之,中华文明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中华典籍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源泉和时代要求。

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文脉赓续的生命力既源于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亦源于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与时俱进。历史典籍作为承载先民智慧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生生不息之力量传承、以不屈不挠之精神立世的重要支撑。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50万个版本,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的全国485家古籍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的古籍珍品已达13026部。这些珍藏在各级各类古籍善本书库中的古籍,需要古籍人的专业守护、科学研究和揭示阐发,才能让古籍在当代发挥必要价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对经历史选择、传承至今的民族遗产展开全方位的保护行动,注重集合各系统各单位力量,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作为事关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工作。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自始至终皆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故此,坚定文化自信、扎根古籍工作、传承典籍资源,不选择与古为徒而坚持入古出新,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应有的文化站位。唯有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源源不断地活化利用“积如丘山”中华典籍的思想精髓,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葆有永恒魅力、展现时代风采。

精准阐释历史典籍的文本原貌。保护好、传承好历史典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亦是历史文化遗产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的意义之所在。中华典籍的保护、整理和出版工作目的就是让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更好地走进人们心中并传承下去。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要本着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原貌和风格的重要原则,精心校勘、改错、补残、注释,科学规范地给古籍添加标题、进行分段、制作目录,确保古籍整理质量和合理性。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要聘任专家负责指导和审定工作,精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避免庸俗化、简单化,确保科学性、权威性。当然,中华典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阅读难度,故需要在传播手段和方法方面适度创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受众容易接受的语言阐释经典,尤其是做好经典名著的普及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出版,以扫清青年读者阅读障碍。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正是由于图书馆及古籍馆将古籍等代表民族文化的文化遗产收藏保存视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所以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阅读平台成为能够在这项工程当中借力数字技术、助力古籍流传的独有手段。换言之,古籍活化需要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亦需要与当下的媒介环境、社会价值充分相与为一。我们要注重通过建立健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作指导协调机制,统筹实施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才能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让厚重典籍成为浓缩于方寸之间并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从而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的文本原貌。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典籍阅读需求。古籍整理的意义在于阐释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古籍出版的意义在于满足学术研究工作者的资料需求、顺应人民群众阅读中华典籍的精神文化需求。自1958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历次古籍工作规划皆将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作为重要内容,注重汇聚能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的古籍行业发展合力。正是由于历史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所以为中华儿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着有益启迪。从《尚书》到《十三经注疏》,从《史记》到《清史稿》,从《诗经》到各类文集,卷帙浩繁的古籍典藏是我国文化的一座座山峦,涵盖着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名家名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伴随中华典籍普及读物的多样化出版,创新古籍资源的普及推广方式愈发落到实处,顺应市场变化的传统文化普及类图书愈发符合读者的文化需求。这意味着中华文化经典日臻融入了时代、学术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从而使得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核心理念的经典智慧和思想精髓更加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推动中华典籍整理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中华典籍从历史深处走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做好中华典籍的研究和挖掘需要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作为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研究和挖掘工作的重要遵循,系统整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典籍,真正让古籍“活”起来。其中,“分书重编”属于系统性整理工程,虽然能够帮助读者便捷地掌握利用其有用线索,但是离不开系统而专业的学科体系作支撑。概言之,古籍相关学科建设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我国古籍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涵盖古籍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和数字化的古籍相关学科专业体系。唯有深化古籍学科理论构建,全面梳理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突出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研究各类古籍整理的方式、方法、范式及其形成和确立过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保护、整理、注释工作,多方位考察研究重要古籍整理的典型案例,才能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研究和挖掘工作,为推动古籍整理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让中华典籍读得懂、传得久、留得下。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典籍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典籍让中华文明的血脉经世不绝、永续流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典籍的保护与整理工作中绵延不坠、发扬光大。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让书写在历史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亦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故此,我们理应胸怀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之心,走深走实古籍深度整理、研究和解读的文化传承之路,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成为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的源头活水。唯有与时代同行、以创新为宗旨,中华典籍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才能真正实现,中华典籍的新生命才能真正被激活,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简介:刘珂,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中国古代民间的神秘组织 出口成谶 句句应验 他们究竟是谁?
下一篇: 市井寻踪 古书温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