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经》】

【《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经》】

【《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经》】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御定仿宋相台岳氏本五经》,九十六卷,附考证,宋岳氏编,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武英殿刻本。版框21cm×13.6cm。半页8行,行17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双鱼尾。卷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御笔《五经萃室记》,钤“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朱印2方;卷首雕“古希天子”、“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等印12方;每书之前分别冠有清高宗为宋版《易》、《书》、《诗》、《礼》、《春秋》所写七言律诗一首。正文每页版心上均刻“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仿宋本”12字。

该书为包背装。蓝地洒金绸书衣,仿金粟山藏经纸书签,上题墨笔正楷书名。书页正面折叠,版心向书口,书页两边的边栏均向书背,用纸捻装订后再用整幅洒金绸包裹书背。该书装帧精美,款式古雅,基本保持了原书的时代风貌,连历代藏书印都无一遗漏。但美中不足的是略去了底本版心下的刻工姓名。而在每卷末页左边栏外下方刻上一行翻刻时的写工姓名,如“内阁中书臣费振勋敬书”等。

宋代有九经刻本,初以建安余氏、兴国于氏为善,其后,廖刚厘定二本进行重刻。岳氏在廖本基础上参考家塾所藏的23种不同本子反复勘误覆对,并增加《公羊》、《谷梁》二传和《春秋年表》、《春秋名号归一图》二书,重新鐫刻于相台家塾。在部分卷末刻有“相台岳氏刻梓荆溪家塾”刻书牌记。岳氏撰有《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书,阐明校刊宗旨和法则。岳氏刻本《相台九经》考证精密、审慎,版刻精良,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推崇。

清初诸藏书家皆不藏《相台九经》的全本。清廷先得《春秋》藏于昭仁殿,后又得《易》、《书》、《诗》、《礼记》藏于御花园之养性斋。清高宗弘历念此五经“幸合则不可使复分”,遂在昭仁殿后庑另辟一室,专藏《相台五经》原本,命名为“五经萃室”,并令词臣翻刻,每卷之末附有词臣撰的文字异同考证。《易》十卷,用王弼注本;《书》十三卷,用孔安国传本;《诗》二十卷,用《毛诗》郑玄笺本;《礼记》二十卷,用郑玄注本;《春秋》三十卷,用杜预《经传集解》本。每卷之后列有岳氏校勘考证。此书为后世研究古代经学保留了重要资料。

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中著录。岳氏(1183—1234年),一说为岳飞孙岳珂,南宋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字肃之,号倦翁。嘉定间出守嘉兴(今属浙江),定居于府西北之金佗坊。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宝谟阁学士。因痛念其祖遭诬被害,撰《金佗萃编》以讼冤。生平富收藏,精鉴赏,工诗文,为辛派词人。著述有《九经三传沿革例》、《愧郯录》、《桯史》、《宝真斋法书赞》及《玉楮集》等。因岳珂之书塾称之为相台书塾,由此有“相台岳氏”之称。一说其为为元初义兴(今江苏宜兴)岳飞九世孙岳浚。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40 年)开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之官,以备咨询。当时的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此时的《礼》指《仪礼》,后世改为《礼记》,《春秋》又合以《左传》。皆先秦儒家之经典,但均掺有汉儒推想成分。再经历代儒家注解发挥,都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其讲史的内容,多出自《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及本朝的《皇明祖训》等史籍。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

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亦称“裹背装”、“裹后背”。此种图书装帧形式大约出现于南宋末,盛行于元末、明初。其书叶正折,书口向外,无字的一面相对,再以纸捻装订成册。因用一整张封皮环绕书背粘裹,不再另穿孔订线,故称包背装。有软面和硬面两种。书衣,也称作书皮或封皮。在书册装订时另用空白纸张(一般用棉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天蓝色)加在书册前后,作为保护书的外壳,比作书的衣服,故名。历代官书的书衣多用黄、红、蓝、紫等色的绢绫做成。清代修《四库全书》,对其书衣更匠心独具,别开生面,以青、红、蓝、灰四种来颜色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用以标志经、史、子、集四库,这种做法,实开清代晚期和近代书籍封面绘画等装帧设计的先声。浙江海盐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曾藏北宋时的大藏经数千件,其每幅纸背上均钤有“金粟山藏经纸”朱文印,以此得名。此纸初以麻料制成,质地较厚,无纹理,内外皆蜡,有米黄色、白色、虎豹皮花纹等。有的已被写过字,有的虽未写字,但因是从经册后背揭下来的衬纸,其上往往还有书写原经册时渗透的墨痕,所以从正面看上去,还有反面字的痕迹。

金粟山藏经纸后来逐渐流入民间,被用于写字作画或装裱手卷引首。因社会需求,遂有人开坊仿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金粟山藏经纸大多为乾隆时的仿品。雕漆主要工艺之一,又称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层后,再凭漆之厚度来雕刻花纹。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宋版书中印有刻书者堂号、主人姓名、刊刻时间等字样,四周围以墨框者称为牌记,亦称墨围、木记或书牌。多为长方形,还有钟形、鼎形、碑形、亚字形、葫芦等形状。一般置于封面页的后半页,也有置于序末、目录末、某卷末或书末的。元、明刻书多仿效之。此外,明、清盛行在书前内封镌三行宽竖格刻印著者姓名、书名、刻书者堂号、刊刻年月等字样,类似现代书籍的版权页。有人将以上种种统称为牌记或书牌。“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关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论著汇编,西汉戴圣编纂。其内容分为两大类:①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②关于礼乐制度。《礼记》本非一人所作,因而在内容上显得十分博杂。《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为之作注。《诗经》自秦火后,至汉复传。传诗作者共有四家,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称《鲁传》,燕人韩婴所传的称《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称《毛诗》。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TAG标签耗时:0.082436084747314 秒

上一篇: 印晓峰 | 陈垣追索不已的一个出典
下一篇: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pdf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