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三、历史考证学的发展

三、历史考证学的发展

三、历史考证学的发展历史考证学至明还处于史学的附属地位,还没有人专搞考证。到清乾嘉时有人终生考证,考证内容有经史子集。 (一)历史考证学的内容 1.校正文字,这牵扯到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

历史考证学至明还处于史学的附属地位,还没有人专搞考证。到清乾嘉时有人终生考证,考证内容有经史子集。

(一)历史考证学的内容

1.校正文字,这牵扯到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明人刻书喜改字,清人便对明刻本进行考证。

2.解释文义,一字一词一句之解释,人名、官名、典制、地理、器物等解释,这也涉及训诂学、地理学、器物学等。

3.鉴别真伪,牵扯到史料学。

4.辨明事实,对不同记载的历史事件进行考证。

(二)清代历史考证学盛行的原因

1.历史著作繁多,汗牛充栋,不免有内容上的矛盾和歧异,故需考证。

2.学术风气的改变,宋明以来,空言心性,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初反空疏的学者讲实学,就要认真读书,读书就要辨真伪,故需考证。

3.自明朱元璋就搞文字狱,到清朝严重了。清前期四个皇帝一百四十多年,就有一百多起,有据可查的达八十多起。史学上有南浔庄氏史狱,吴炎、潘柽章等七十多人被杀。写历史有风险,故搞与现实政治无关的考证。(毕沅《续资治通鉴》只续到元朝,不敢续到明朝,怕牵扯到清。)

鉴于上述原因,考证盛行。

(三)清代历史考证学的演变

1.经世致用派。以顾炎武(亭林)(1613年—1682年)为代表。顾炎武明末参加知识分子的团体“复社”,有志于改革政治,反对宋明理学。明亡时三十二岁,清初曾参加江南的抗清斗争,失败后流亡到北方,长期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四省,坚持不仕清朝,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皆仕于清,都想奉养他,他都拒绝了。他到北方的目的还是筹划反清,但抗清事业未成,学术上却有很大成就。从二十七岁以后开始写《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前者着重记载各地疆域、水利、兵防、物产、赋税。后者主要记地理形势和山川要塞。三十岁以后陆续整理读书笔记,经三十多年校订成为《日知录》,内容包括经学、政治、历史等。汇集读书心得,每一条都经多次修改合并等。每条文字虽不多,短的几十字,最长的一两千字,但价值很高。他研究风俗是为改变当时的风气。研究赋税,提出为什么多数农民都没有土地,“为人佃作者什九,有田者什一”。为了反清复明,他把清朝的政府和老百姓分开,提出国与天下不同,国是朝廷,君臣百官之国,天下是匹夫之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其他如黄宗羲、王夫之也是此派,黄宗羲、王夫之主要在哲学方面,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其中《宋元学案》未完成,因均属于哲学史的范围,所以不在此讲。

2.求实派。专门考证事实,是乾嘉考据学正宗,有三个著名人物:王鸣盛、钱大昕、赵翼。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在清做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四十二岁辞官住在苏州,至七十六岁卒。先治经后考史。史考著作主要有三部:《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蛾术编》,其中《十七史商榷》最有代表性。名义上是十七史,实际是十九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各合一书。其内容包括:(1)文字校勘。(2)考证典章制度,其中以地理和官制最详细。(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4)评论历史著作。此书对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都有参考价值。此书在于求实而不求用,其治学精神可贵,“予任其劳而使后人受其逸,予居其难而使后人乐其易”。

赵翼(1727年—1814年),官贵西兵备道(地方官),四十六岁辞官归乡。他是史学家亦是名诗人,史著主要有《廿二史札记》和《陔余丛考》。前者专门考史,后者涉及经、史、子、集,这里主要讲前者。所谓廿二史实际是二十四史,把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各合为一种。其内容包括:(1)考证史源。(2)考证记载的错误矛盾和歧异。(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4)评论史书优劣、价值、编纂方法。

赵翼的考证和评论皆有其特点:以正史证正史,以本书证本书。赵翼认为正史记载是可信的,而杂史都是修正史时所舍弃的,以杂史反驳正史是不足为凭的。此观点是有道理的,但较片面,而作为考证来说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以本书证本书即把书中的纪传表志相对证。赵翼的考证方法对后人有影响,近代的陈寅恪考证唐朝的政治制度即只用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其评论的显著特点是采用归纳法,把同一类的事件归纳为若干个专题加以分析评论,如“东汉外戚之祸”,把东汉时外戚专权之史实归纳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这是研究历史的一个较好的办法,可以避免片面。归纳研究法还可以使史实脉络清晰,如“八王之乱”等条把纷繁的历史事件以简练的语言作叙述并加以评论。《廿二史札记》对初学历史的人有较大帮助,评论主要着重于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的原因,很多条揭露历代帝王的荒淫残暴,亦有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此书不是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但有经世致用的意义。赵翼本人亦有此意,但不敢明讲。此书对学习中国古代史最具有参考价值,以前有人指定为学习古代史的参考书。

钱大昕(1728年—1804年),官至广东学政,四十八岁辞官,专门从事研究著述(王、赵、钱共同特点都是四十多岁辞官)。辞官的原因有两个:(1)对做官无兴趣,所以寻借口辞官。(2)民族矛盾深,汉族人做官风险较大,所以适可而止。钱大昕不仅是考证学权威,而且在整个清朝学术地位最高。其在历史考证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是《廿二史考异》和《十驾斋养新录》。前者考史,后者涉及史及史之外的许多方面。《廿二史考异》写作模仿《日知录》。《廿二史考异》是从《史记》到《元史》,缺二十四史的《旧五代史》和《明史》。包括三方面内容:(1)校勘文字。(2)解释文意。(3)辨明事实。此书全部为考证,没有评论,历来被公认为考证成就最高。

钱大昕对天文、历法、算学、地理、金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经学、文学都精通,段玉裁说钱大昕精通了一个学者所应学习的所有知识,阮元说钱大昕是清朝兼通各种学科的唯一的人。当时学者之间往往互相攻讦,但没有人敢说钱大昕之不是,学者写了著作以能得到钱大昕的评论指正为荣。当时攻击考证学的人也不敢攻击钱大昕,如章学诚便很尊重钱大昕。钱大昕考证的结论是确凿无疑的,因为他学识渊博,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考证。清朝李慈铭总评钱大昕曰:“读书精细,考证邃密,凡所论辩,精确可信。”钱大昕著作中屡次强调实事求是,不可轻易下结论、随意褒贬。钱氏还强调史学的价值与地位,当时经学在首位,而钱大昕认为经史有共同重要的地位。自钱大昕以后,提高了史学的地位,更提高了历史考证在考证学中的地位。

钱大昕在史学上的其他贡献有三点:(1)提倡用金石学研究历史,有《金石文跋尾》,以前人对用金石学研究历史不重视,经他提倡开始重视。(2)开创元史的研究,钱大昕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很深,尤其对《元史》研究精深,著作有《补元史艺文志》、《补元史氏族表》、《元史拾遗》、《元史考异》。在钱大昕以前《元朝秘史》不被重视,钱大昕首次指出其重要价值,此后许多人专门研究此书。钱大昕还首次提出研究元史须有多种语言,如蒙古文等。自钱大昕以后元史之研究不断深入。(3)第一个撰写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著有《疑年录》,在此前无此类著作,自此才有。

3.疑古辨伪派。代表人物是崔述(1740年—1816年)。他生于乾隆朝死于嘉庆朝,曾做过几任知县。他有三十多种著作,全部收在《崔东壁遗书》中。考证学的代表作是《考信录》。疑古即认为战国以来所记先秦史迹多数是可疑的,辨伪是认为自晋以来许多史籍是作伪的、史书是伪造的。他说:“世益古则其取舍益慎,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其举例说孔子整理《尚书》从尧舜开始,司马迁从黄帝开始,其后则从三皇开始,再后更从盘古开天地始。

崔述所以认为战国以后的记载多伪,因为他以“宗经”为旨,辨伪亦以经为根据,这是较片面的。但战国以后记载的先秦史确有许多伪处,所以他的考证确实辨了许多伪,其成绩是很大的。他以四十多年的精力成《考信录》,其研究精神“必考而后信”是可嘉的。他自称要打破砂锅考问到底。崔述的考证影响到古史辨派,顾颉刚的许多观点来自崔述,“层累造成的历史”之观点即源于崔述。

考证是研究历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考证是研究历史的必要手段。清朝历史学者在历史考证学上有很高的成绩,后来的资产阶级学者继承之。考证的结果在对历史现象的辨明上起了积极作用,其缺点是只注意到局部而未注意全部,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支离破碎,流于烦琐。

上一篇: 12部必读历史著作 让你了解关于逝去的日子
下一篇: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已经从二三十年前的全部否定其作为,变为以较为理性的态度来分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