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百姓抢好官

百姓抢好官

百姓抢好官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车岭、九岭是福建宁德寿宁县古代交通要道,旧时进出艰难。时光回溯近四百年前,一位花甲老者跋山涉水来到这个“地僻人难至”的地方任知县,他就是冯梦龙。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至今都脍炙人口的作品。冯梦龙仕途虽然短暂,为官品级也仅仅是训导、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抱着“以勤补拙,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的理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

明崇祯七年(1634年),冯梦龙经过了近三个月的辛苦跋涉,到达寿宁县。《寿宁待志》记录了冯梦龙在寿宁办的不少实事:“城隘”篇中记载他主持修筑遭倭寇毁坏的城墙和城门,组织兵勇打击匪霸,护境安民;“学宫”篇记载他捐俸修学堂;“虎暴”篇中记载他捐俸制造捕虎陷阱。

面对寿宁“民无余欠,库无余财”的窘境,他修复东坝、蓄水耕田,改革仓储之弊,使寿宁百姓温饱得以解决。针对官员辞旧迎新的肩舆费和修衙门用少报多又要百姓承担的情况,冯梦龙提出“画为定规,自行备办”,减轻百姓负担。面对海寇四起,盐商逃逸,私盐泛滥,冯梦龙广泛征求盐商意见,秉言上书,提出治理良策。

距寿宁县130公里的宁德霞浦县松城街道的西山洋一角,冯梦龙离开闽东121年后的一个早春二月,46岁的李拔从湖北汉阳同知升福宁知府。

李拔是四川犍为人,由科举入仕途,历三任知县一任同知,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他系统地对闽东大地的山川、土壤、民情等进行考察,很快找出制约当地发展的症结,提出了“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

闽东地处海滨,山多田少,出产粮食有限,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受限于耕地少、粮食品种单一等原因,每逢青黄不接时节,米价暴涨,百姓深受其苦。如何解决当地百姓吃饭问题,李拔为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玉米(又名包谷)。李拔向上级呈报《请种包谷议》,很快得到认可。为了稳妥推行,李拔还进行了试种。包谷当年成熟后,梗大实密,获得良好成效,有力缓解了福宁百姓口粮紧缺问题。

李拔见闽东地理条件很好,但遍览山野,树木凋零。他找出本地树木不盛根源,阐述种树的好处,作《请教民开山种树议》和《种树说》,提出“非时之斧斤宜禁,而荒山之地利宜开”“官山许民认垦”“有主之山,谕令广行种植,无许擅行砍伐”和“屋后宅前宜种桑柘”“道旁路侧宜种杨柳”“惰民有警,童山有罚”等要求。李拔深知种树如培养人才,没有十年之功,是不能见效的,他立足长远,大力倡导种树,为闽东青山绿水生态美打下基石。

李拔居官治政,以爱为心,以严为度,以勤为本,深受百姓爱戴,以至调任福州知府时,当地百姓不让他走,福州人民争着抢官,一度传出“两郡争守”的佳话。

冯梦龙、李拔同为外地人来闽东任职的循吏好官,尽管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居官职不同,但都坚守官德操守,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从而青史留名。

(摘编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启西/文)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_冯梦龙_冯梦龙的作品有哪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一篇: 冯梦龙传奇
下一篇: 2024起点十大奇幻小说,巨龙咆哮、魔法璀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