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人物——《左传》和《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形象比较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今本《晏子春秋》经汉代刘向编订,共8篇215章。刘向在《叙录》中说:“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叙录》,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页。
">[1]关于其原始作者和成书时间,历来众说纷纭。1972年4月,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简中有关《晏子春秋》内容的共102枚,骈宇骞亲自参加了竹简的整理工作,并结合自己的整理成果写成了《晏子春秋校释》一书。他在序言中指出《晏子春秋》“成书年代最晚不会晚于秦统一六国,从书中的内容及书中的语言用字来看,很可能还会更早一些”。吴泽虞在《晏子春秋集释》序言中认为,“大约当在秦政统一六国后的一段时间之内……作者可能是淳于越之类的齐人。”高亨在《〈晏子春秋〉 的写作年代》一书中认为它“作于战国时代……作者当是齐国人或久住齐国的人。当时齐国有自己的史书,而民间或士大夫间有许多关于晏婴的传说。作者大概是根据传说及史书而写成的”。关于这本书的性质,吴泽虞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外传’‘外史’”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序言》,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页。
">[2]。
《左传》中有关晏子的记载有二十三处,《晏子春秋》中与之相同的有十三处。关于两者的关系,目前有多种说法:前者采录后者,后者采录前者,各有源头等。因为没有充足的文献依据,所以有些判断主观性太强。比如,郑良树判断谁采录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增饰难,删省易”,所以同叙一件事,谁文字多谁就是源头。此种推理有点难以令人信服。但是他说:“无论是《左传》抄自《晏子》,或者抄自其他材料,能够入录《左传》的晏子故事,都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准则;这个准则极可能与后来刘向《内》篇‘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不谋而合”郑良树:《论 〈晏子春秋〉 的编写及成书过程》,《管子学刊》2000年第1期。
">[3],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左传》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其所记录的晏子无疑更接近历史上真实的晏子,而《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则可以算作文学虚构的可能世界中的晏子。那么,从历史世界到文学世界,晏子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