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中国史学上最重要的一本书,那必然是《史记》了。
它是司马迁的毕生之作,将人物的经历故事以小说的口吻讲述,上至上古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贯穿经传,诸子百家,涵盖3000多年历史……
从古至今,给它打call的人绵延不绝。
作为中国史学中最伟岸的一座文学高峰,想要了解历史,绕不开《史记》。
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世人称赞它“是正史鼻祖,是散文大宗,是大家之言,是百王大法。”
马云、王立群等商业大佬和文化名家也曾公开推荐过《史记》,对于王立群来说,《史记》甚至成就了他的人生。
那么,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到底为什么要读《史记》呢?
为什么一定要读《史记》?
读懂了《史记》,也就读懂了人性:
“环境在变,社会在变,但人性不变。”《史记》记录了将近130个中国历史风云人物的故事。
阅读《史记》,可以让我们充分理解人性,了解自己,更好地与自己周围的人相处,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史记》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实用指南,受益终身。
《史记》就是一部人活于世的教科书,当历史的风烟散去,它留给我们的,正是关于生活的教义:
《项羽本纪》告诉我们做人决不能贪慕虚荣;
《高祖本纪》告诉我们在利益面前别去奢望真正的情谊;
《淮阴侯列传》教给了我们“成大事,必隐忍”的道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让我们懂得了:宽容,才是人生最大的格局……
读《史记》,就是读社会,读人生。
也许你没有条件周游世界,《史记》正好为你弥补了因足不出户而欠缺的人生阅历!
作为一部“神剧”,《史记》可以启迪智慧,提升思辨能力:
《史记》中的故事波折起伏、错落有致,让你看得到开头,却猜不出结尾,同时又引人深思:
如果刘邦当时不赴鸿门宴结局会怎样?
如果董仲舒提出的不是儒家“大一统”,而是黄老之术,汉武帝会不会接受?
为何汉朝的北征匈奴,会改变西欧的国家格局……
每一次思索,都是对思维的淬炼;每一次追问,都是对理性的启迪,而就在这思索与追问中,你便完成了心智由平庸到卓越的蜕变。
为什么《史记》不好读?
但这样一部杰作,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首先,《史记》是本“大块头”的书,包含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共130篇,全书526500余字,似乎怎么也读不完;
其次,《史记》的文言文对今天的普通阅读者来说,略显晦涩,难以理解;
更难把握的是,书中众多人物的复杂关系,经常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才能把这么难的一本书读下来,并且真正化为己用呢?
也许这位史学大咖,可以帮到你:
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
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曾师从著名史学家章培恒、蒋天枢
治学历史33年
师从历史大师章培恒
他曾坚持抄录古籍10余年
他的第一节《史记》课,成功地让自己的研究生铭记:你过去读的《史记》,不是《史记》。你过去拥有的才学,也不算才学。
33年前,陈正宏的治学生涯,也是这样开始的。那会儿他年轻、有才华,本科时就通读陈寅恪的著作,并因此保送研究生。
结果在研究生的第一堂课上,他刚走进导师、复旦古籍所所长章培恒先生的家,看到的,就是竖排、繁体、无标点的《史记》,还是线装书。
章培恒:复旦大学中文系杰出教授
先后受教于朱东润教授和蒋天枢教授
“那个陈正宏,你点一下吧。”章先生的绍兴普通话声音不高,但足以震撼门生。
夏日将尽,蝉鸣与翻书声交织成片。23岁的陈正宏一边看,一边口头标点,背上汗都出来了。
给古书点标点,就相当于被“空投”到2200年前的汉王朝。
古汉语仿佛一座座遮天蔽日的崇山,山高路远,即使最有天赋的学生,也要长途跋涉半年,才看到些许微光。
但是再过半年呢?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艰深晦涩的古文字不再是障碍。渐渐的,陈正宏能看懂文中的语意,辨认不同的文风,甚至听到作者的心语与潜台词。
就仿佛能望到,群山之中的风势水脉、路网栈道,看到山中人开山筑路、晨昏作息。
很久以后他才知道,“给《史记》点标点”,是章培恒先生从他的老师蒋天枢先生那里,师承而来的独门心法。
古籍整理领域卷帙浩繁,也非得用这一套水磨功夫,一个句号一个逗号地点下去,才能把基础打扎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