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炮伤发作而崩逝于盛京内的龙榻之上,辽东边界的汉民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冲破关卡,向山海关内的明朝转移,后金边境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况。刚刚继位不久的皇太极宣称:“以往三年辽东汉民所受之冤屈,乃是违背治国之道的行为,皆系父汗努尔哈赤一人过错”。在皇太极发布了这封“大逆不道”的诏令后,大清就正式叩响了入关之门。
清太宗皇太极
努尔哈赤失败的政策
当努尔哈赤宣布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后,满洲就开启了统一天下的霸业征程。当时,能够威胁到满洲的敌人分别是蒙古与明朝,这正是其西进与南下的两大方向。在对待蒙古方面,努尔哈赤采取剿抚并重的策略,即通过战争与联姻并行模式,一举解决西进之忧,并形成较为稳固的政治同盟。
但在对待明朝问题上,则不像蒙古那般容易解决。首先,明朝作为当时的天朝上国,以朝贡体制作为外交准则,努尔哈赤即便起兵反明,但仍属于藩属国的行列;另一方面,满洲生活的地方早就存在大量汉人和明朝驻军,对汉民政策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满洲的生死存亡。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起兵后,虽然也对汉民施行恩威并施的策略,可在实际征服过程中,基本上以劫掠与杀戮为主。当后金攻占辽东后,努尔哈赤坚持原先的分配体系,将俘虏的汉民平均分配到八旗牛录之下,不仅如此,还强迫汉人充军,并将其发配到军队作战的最前线。
抽调汉人男丁充军,使得汉家十室九空,并掳掠汉人为奴,称之为“豢养”,汗曰: “我等常豢养汉人,而汉人却置办棍棒不止。《满文老档》
被分配到八旗中的汉民,常常受到满洲贵族欺压,这不仅使他们缺乏生产积极性,而且导致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叛逃、投毒,乃至偷袭满人事件层出不穷,边境社会处于极度动荡状态。这不仅使后金只能局限于辽东一隅,而且政权也难以稳定。
八旗中的正黄旗
在努尔哈赤的失败治理下,后金内部的民族矛盾已经抵达白日化。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皇太极继位后,开始推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汉化改革。他认为,汉民之所以逃亡成风,原因在于满洲贵族对其压迫过甚,因此当务之急便是恢复汉人的自由民身份。
皇太极英明的汉化改革
皇太极不同于其他满洲统治者那般歧视汉文化,他十分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并知道怎么利用汉文化改革国内弊病。在经济基础上,对于被分给满官为奴的汉人,实行“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即将汉民从奴隶中剥离出来,统一编排户口,并分配土地、房屋等基本的生活资料,严禁满人随意侵夺。其次,颁布诏令大赦天下,凡是诚心归顺者,皆赐予一定数额的土地耕种,并从中选举汉官治理,与满人隔离开来。
汉民发展生产对大清的补给至关重要
如此一来,有效保护了汉民、汉官的私有财产,使其日常生产生活得以顺利运转。与此同时,随着后金汉民的激增,先进的生产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入,加之皇太极优待汉人的政策,使得汉族官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清代官方史料记载:
由是汉官汉民皆大悦,逃者皆止,近乎绝迹。《清太宗实录》
在思想建筑上,皇太极仿照明朝先进的国家管理体制,运用汉族沿袭千年的三省六部制,其后又设立内三院、都察院等辅政机构,逐步减少八旗体制对决策的影响,使女真长时间流传的民族狭隘性发展到开放性,逐步向中央集权过渡。
皇太极才是满清入关的奠基者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这批归降汉官的帮助下,大清才能够以最快速度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政权的转变,这种转变也适应了军事发展的需要,倘若大清上层始终对入住中原的战略争执不休,就连发兵都是难事(决策效率低下),又何谈一统中原?所以说,借助汉官完成政治机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才是满清入关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皆与皇太极实行吸收汉文化的方针密不可分。
结论:
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二年,清朝就完成了定鼎中原的伟大洪业,这一切虽然与多尔衮的英明指挥有关,但如果没有皇太极雄才大略的汉化改革,大清不可能具备入关的物质、思想基础。终顺治一朝,无论是摄政王多尔衮还是顺治帝,都延续了皇太极笼络汉官的政治方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崇儒重道 ”的文化政策,这直接影响了大清200多年的基本国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