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柳条边与彰武台门丨跟随皇太极穿越燕山③

柳条边与彰武台门丨跟随皇太极穿越燕山③

柳条边与彰武台门丨跟随皇太极穿越燕山③1629年十月(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后金(清)皇太极为避开明重兵把守的“关宁锦防线”,亲率八旗数万大军,从沈阳出发,迂回绕道蒙古,溯老哈

1629年十月(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后金(清)皇太极为避开明重兵把守的“关宁锦防线”,亲率八旗数万大军,从沈阳出发,迂回绕道蒙古,溯老哈河南行,穿过数百公里的燕山山脉,一举攻入明朝京畿重地,实现了千里闪击,史称“己巳之变”。

满文老档_老满文图片_满文入门

“己巳之变”路线图(图源:网络)

《满文老档》:

“十月初二日,即丑日巳刻,谒堂子(祭天),率兵起行。

初四日,至都尔鼻,蒙古扎鲁特部色本及桑图、哈马盖率兵来会汗。”

皇太极亲率大军自沈阳向都尓鼻山挺进的途中,必然要穿过他后来下令开修的柳条边

都尓鼻山前,他意识到该地的战略地位,也许会想要修都尓鼻城和都尓鼻路;但沿养息牧河行军时,他的头脑中肯定还未有修柳条边的念头。

千里闪击前夜,烦恼担心诸多,前途未卜,他要全力以赴。

但既然已走过路过,我们就先聊聊柳条边。

柳条边

东北被清廷视为“龙兴之地”,入关后,清廷即将其划为“特区”,修筑柳条边墙予以保护。据《奉天通志》记载:“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震慑”。

何谓柳条边?《柳边纪略》一书记载:“自古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它是一条标示禁区界线的柳条墙,无军事功能。

满文老档_老满文图片_满文入门

柳条边遗址及长大的柳树(图源:网络)

柳条边始建于清顺治初年(1638年),南起今辽宁凤城,从东北经新宾折向西北至开原,又折向西南至山海关接长城。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辽宁开原的威远堡向北修建了一条,最北至吉林舒兰的卡叉河。于是,前一段柳条边被称为“老边”(也称“盛京边墙”),后一条称为“新边”。

两次修建所形成的“柳条边”,共有三条线,呈“人”型分布,交汇于今开原市的威远堡镇,从而把整个东北简略地分为农耕、游牧和渔猎三大区域,也成为盛京、黑龙江、吉林三大将军辖区划分的依据。

满文老档_老满文图片_满文入门

柳条边示意图(图源:网络)

“老边”将整个辽河平原都封在柳条边的禁区之内,以内的区域被称作“边里”,以外的区域统称为“边外”。“新边”由于是“西南~东北”走向,所以又将边外的区域分成了“东边外”和“西边外”。一说“新边”是将东部称作“边里”,西边称作“边外”。

总之,修筑“柳条边”,是为了贯彻清廷的封禁政策,最终达成了控制民族迁徙,维护满族文化,保护“参山珠河之利”之利,加强军事防御,划定行政区域等综合目标。

柳条边之彰武台门

今彰武县,得名于境南的彰武台门。

满文入门_老满文图片_满文老档

彰武县地图(自制)

“柳条边”每隔一段距离,即开一个门,称为“边门”。边门有官兵把守,经核查后方可进出,同时收取税赋。其中老边16座,新边4座。此外,沿边还修建有300余座边台和封堆,用以看守、瞭望及对边墙的维护。

满文入门_老满文图片_满文老档

柳条边边门图(图源:网络)

彰武台门即是老边西段的一个边门,旧址位于今养息牧门屯(属彰武县东六家子镇)和彰武台门村(属新民市于家窝堡乡)之间,养息牧河北岸的彰武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因边门外为杨柽木牧场(即养息牧场、苏鲁克牧场),彰武台门也被作杨柽木门、养息牧门。

老满文图片_满文入门_满文老档

养息牧河与柳条边示意图(自制)

柳条边墙在边门以南逶迤而过。在今养息牧河以西的新民市侯家围子村北及西六家子乡甘九窝铺村南,边壕及边墙的遗迹仍清晰可见,并于2003年被确定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满文老档_满文入门_老满文图片

彰武台边门隶属于盛京广宁城守尉,设有衙署,并逐渐满人聚集,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唤做“门街”)。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门街已长达四五里,两侧皆为店铺及住户,约900来户、3000多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养息牧河漫溢,冲毁门街,住户四散于周边,今近旁的彰武台门、养息牧门、侯家围子、四大门、五大门、六大门、双坨子等村屯,其居民多数为原住户的后裔。

满文老档_满文入门_老满文图片

柳条边之彰武台门周边(自制)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柳条边及沿线边门、边台及封堆,渐次风化,只余地名、传说、些许遗迹和守在旷野中柳树的剪影,在诉说大清帝国的风采。

上一篇: 朱熹奇闻轶事:卜卦算命、何谓“鹅湖之会”
下一篇: 裨官野史与老倪的小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