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 11 月 辽 宁 大 学 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 .2000第 28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Vol.28No.6《穆天子传》的现代解读 ———建国后《穆天子传》研究状况陈丽平(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摘要〕 文章综述了《穆天子传》在建国后的研究概况, 肯定了 80 年代末多学科交叉研究视野的扩大, 论述了有关争议问题的探索性观点。〔关键词〕 穆天子传;信史;多重价值;探索〔中图分类号〕 K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291(2000)06-0026-03《穆天子传》于西晋初年, 出土于汲县的战国古冢中, 为竹简五卷, 蝌蚪文。 后来同冢出土的《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一卷并入, 共六卷传世。《穆天子传》在长期流传中被当做信史进行研究。 至清代, 王谟开始对此书写作年代提出质疑。 在此之后, 纪昀等在编《四库全书》时把它归入子部·小说类, 并特加案语云:“ 案穆天子传旧皆入起居注类, ……实则恍惚无征, 又非逸周书之比。
以为古书而存之可也, 以为信史而录之, 则史体杂、史例破矣。 今退置于小说家,义求其当, 无用以变古为嫌也。”这引起了后世学者对《穆天子传》的性质、真伪、产生年代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争论。近几十年来, 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 研究方法的更新, 致使《穆传》研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期的《穆传》研究, 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据笔者统计, 5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中期, 国内发表的有关《穆传》研究论文有 40 篇左右, 专著 4 部。 卫挺生《穆天子传今考》(〔台北〕中华学术院, 1970 年)、郑杰文《穆天子传通释》(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王贻 《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相继出版发行, 更是此期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 学者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从新角度研究问题的论文增多, 《穆传》研究呈多元化态势。 一些有识之士已注意到:《穆传》价值不仅仅在人们以往所瞩目的历史、地理方面, 在经济、文化、科技、语言文字、礼制民俗方面, 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缪文远、王贻 、郑杰文等都曾撰专文, 论述《穆传》的多重价值, 呼唤人们对其进行充分发掘。
对地理、部族的考证, 对成书时代的辨析 , 对该书真伪的辨析 〔1〕 , 这些传统的问题仍然时有触及。 同时, 一批体现了学科间交叉渗透特征的论文涌现出来。 钱伯泉、莫任南等人从经济、中外物资交流的方面考察文献;每君、陈伟湛、郑杰文从文字、词意、文法的角度, 求得对原文更准确的把握;杨义、鲁南以史诗的眼光审视这部书 〔2〕 。 从研究方法上看, 运用新出土的金文资料, 采取与外国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研究等等, 这些为《穆传》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一、传统研究的延续与更新顾颉刚的《穆天子传及其著作年代》发表于《文史哲》1951 年 1 卷 2 期。 这篇文章虽短, 却具有承上启下· 26 · 〔收稿日期〕 1999-08-28〔作者简介〕 陈丽平(1975-), 女, 辽宁鞍山人,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