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清代距今近,而清以前各断代远;近则不怕文献不足而怕材料太多,远则适反是。第二,清代材料多,不特有大量档案文献资料遗留到今,而且第一手原始实物资料(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亦日有新发见。第三,除元史外,从事清史研究的学者也需要具备阅读多种语言文字的能力,越多越好。因为国内少数民族语文,如满、蒙、藏、维、彝、傣、苗、瑶等,均有大量原始资料有待发掘、整理,足资参稽印证,国外如拉丁、法、德、英、日、俄、意、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亦均有不少原著档册和私人论述,有待搜集翻译。可供借鉴参考。就拿《清实录》来说,原有满、蒙、汉文三种不同的本子。不但目前流行最广的是汉文本,即在有清一代,历朝皇帝以及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们,经常翻阅和传抄出来的各朝实录,主要仍是汉文本,1那满、蒙文本的各朝实录(光绪朝无蒙文本,为例外)也只有束高阁,聊备一格。是很少人展阅甚至无人问津的了。所谓实录,是中国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朝粱周兴嗣等编纂的《梁皇帝实录》。《清实录》是以存于宫内的上谕硃批奏折、皇帝的起居注及其它档案资料为据,按年月日排比加工修纂而成。就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清实录》而言,《满洲实录》、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
另外,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宣统政纪》也可视为宣统朝的实录。按清朝规定。凡《实录》必抄五份,每份又分满、蒙、。《实录》分别以红绫、黄绫为面,面又有大小之分,即大、小红绫;大、小黄绫。《满洲实录》藏于乾清宫、上书房、盛京、避暑山庄四处,其它各朝实录分别藏于皇史宬、内阁实录库、盛京崇漠阁、乾清宫内。现在,这些实录收存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内。一史馆还藏有《历代实录》的稿本。《清实录》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是现存的清史原始史料。对于《清实录》的史料价值,历年有所争议。清末民初的一位学者说过:清十朝实录不啻是一部十朝上谕2。这等于说《清实录》是一部“断烂朝报”,一笔糊涂帐罢了。半个世纪以来,从事清史研究的学者,每喜谈前清历朝实录的多次篡改,尤以雍正以前的五朝实录篡改为甚,明见于宫书记载3,《上谕内阁》而言,,亦有可信有不可信4。那么,清初五朝实录初修时已有若干修改、讳饰。就不算一回事了。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清实录》。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清实录》、如何去用《清实录》罢了。事实上,尽管《清实录》历朝多次篡改,讳饰之处甚多,远不如档案资料或私人亲见亲闻之记载更为确凿可靠,然而整个一代近300年间按年按月按日、这样翔实有系统的记录,舍实录外5,世上似无第二部书可以与之相比拟!何况实录中仍有许多为第一手档案资料和原始实物文献所无或不及载,反而因实录之有记载,正可订补档案或实物之阙之失。
兹举一例以明之。现今仅存的清圣祖玄烨《遗诏》满汉文对照原件。可以说是一件原始实物见证了吧。6到底《遗诏》的真实性怎样。不少学者提出了疑问。如果说《遗诏》不可靠,又有什么根据呢?最近我所写的《清圣祖遗诏考辨》一文7,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根据就是《遗诏》原始实物见证的汉文原件,与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所挚,一字不差;单就《遗诏》实物原件本身的涂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