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古代文献的辑佚

中国古代文献的辑佚

中国古代文献的辑佚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许多灿烂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人很注重文学的创作,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由于保存不当,有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已经亡佚,失传。面对这种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许多灿烂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人很注重文学的创作,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由于保存不当,有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已经亡佚,失传。面对这种现象,有识之士便自觉的加入到对古代文献古籍的整理和辑佚中来。刘向的《别录》以及其子刘歆的《七略》都是对古代文献的辑录,危重国故带文献的整理与保存作出了贡献。以下将就中国古代文献的辑佚做几方面的论述。

一、文献的辑佚是文献学发展的必然

古代文献存在着严重的散辑现象,比如前代《艺文志》或《经籍志》中录著的书目,过了一个时期后便遗失了,找不到了。这种现象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传承和研究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是我国古代遗产的的极大损失,于是有许多好学博览之士,为着满足自己求知的愿望,特别对于已经散佚的古代名流学者的著作,寄予无穷的歆慕和追求,想尽办法希望通过其他书籍中引用材料,重新搜集整理出来,企图恢复原著作的本来面貌,或者恢复他的一部分,这便是“辑佚”。

那么中国古代文献的散佚状况究竟如何呢?近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于每一种书都标注“存”、“亡”、“残”、“疑”。在《汉书艺文志》里著录的596家,顾实明确标明存的只有29家,不到5%,另有注残的只有72家,占12%。由此看来,《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图书,到《宋史艺文志》保存无几。到今天,十不存一。而《宋史艺文志》著录宋人以及宋以前的著作9818种,现在也十亡七八。

再有宋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序》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起著录者53915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28469卷。呜呼,可谓盛矣!……今著于篇,其有名而亡其书者,十盖五六也,可惜哉!”。

从这些前人的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图书亡佚之多。估计的亡佚和失传原因众多而最主要的要算“书厄”,前人提“五厄”明人提“十厄”:

1秦始皇焚书,2、汉末王莽之乱,《隋书》载“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3、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献帝移都,长安之乱。《后汉书儒林传》载:“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竟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帏盖,小乃制为藤囊。乃王允所收而西者,载七十余乘,复弃其半焉。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焉“(见《后汉书儒林传》)4、西晋“惠怀之乱”,密阁之藏书二万九千余卷尽毁。《隋书经籍志序》“惠怀之乱,京华荡复,梁阁文籍,靡有子遗。”5、南北朝“侯景之乱”。据《太平御览》载,萧梁侯景之乱,军士纵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东宫图籍叔伯橱焚直皆尽。”隋炀帝在广陵焚书37万卷。7、唐“安史之乱”两都陷落“大凡51852卷。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旧唐书经籍志序》8、唐末战乱。因战乱。迁都洛阳,旧存典籍,荡然无存9、宋遭女真“靖康之在”“密阁”三馆藏书,被索一空10、南宋遭遇蒙古骑兵。元军破林按“封府库收史馆里寺图书及百司符告敕。”明清时期,散失也相当严重。“文化大革命”中,估计损失触目惊心,无法统计。估计虽然散佚很多,但其片断文字却保存在其他各类古籍、类书、古注和总集中。

所以宋郑樵《通志校雠略》中说“古书有存亡,有虽亡而不亡者”。于是籍佚就产生了。二、籍佚的发展历程籍佚究竟有谁开始,在学者中间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一般认为,这一工作是从宋代学者开始的。章学诚《校雠通义补正篇》中提出这一工作是有王应麟开始的。以后学者们谈到这一问题,大半无疑词。只有叶德辉在著作《书林清话》中提出“籍刻古书不是欲王应麟”的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籍佚识与宋朝是大家所公认的。宋朝学者除亲自动手搜籍佚书外,还对籍佚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郑樵《通志校雠略》中提出:“书有名亡实不亡论”。替当时的学者提出了一条籍佚的路。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话不免有些轻率,把问题想得太容易,所以章学诚在《校雠通略》中批评,并提出了更具体的理论,。认为真正从事搜籍佚书,应当十分深审慎精密。明代籍佚学者基本上沿着宋朝学者开创的途径努力,像《古微书》就是从群书辑录德纬鼠佚文。清代学术界籍佚工作开始普遍展开,这一现象与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有密切关系。清高宗采纳臣工的建议派人校核《永乐大典》兵编订《四库全书》先后从《永乐大典》之呢计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共375种,4926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的搜集籍佚书的惊人成果!三、籍佚的依据(一)类书。

雷书是辑录历代典籍中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明朝以前重要的类书有:《北唐书抄》160卷,唐欧阳修所编《艺文类聚》100卷,宋李昉所便《太平御览》1000卷,宋王钦若、杨亿等所便《册府无龟》1000卷。以上四不清代被称为“四大类书”。除此之外还有唐代的《初学记》《白氏六帖》,宋代俄《事类赋》《山堂考索》《事实类苑》《万花鼓》《玉海》,元代的《群书类编故事》等。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收集元以前的重要图书文献七八千种,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清康熙、雍正年间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在能见到的最大最完整的古类书。明清时期的类书还有明代的《喻林》《丽句集》清代的《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二)子书。是诸子百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流派。诸子名称,诗西汉校定典籍时出现的,大都定于刘向德《叙禄》中,《隋志》著录诸子835部,6437卷。(三)史书。史书事迹在历史事件,人物及典章制度等内容的同时,也保存了不少史料。我国使馆文化发达,历朝历代都有史书,从《史记》开始,经历朝形成“二十四史”,除此之外辑录史实的文学作品还有许多。史书中往往收录一些文、赋、奏疏、诏令等“志”中亦常常征引古书,因而也是籍佚的一个重要来源。

(四)总集《四库全书总集类校序》说“文籍日兴,散无统记,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故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数。”总集顾名思义是汇集多人的作品的集成,汇集艺人作品的叫“别集”。《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苑英华》上承《文选》唐代散佚诸集,多赖此书得存。《玉太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古诗选集。除以上四种依据外还有地方志、古注、音义书、杂纂、杂抄、金石、石室秘藏与出土佚书,海外流散佚书等形式作为依据。总上,前任通过摘录佚文,选择底本,注明异同等方法广泛网罗佚文,为保存古代文学作品做出了贡献。

上一篇: 也许这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
下一篇: 《竹书纪年》揭秘:周文王驾崩后,武王才起兵伐纣的真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