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聊的是《竹书纪年》这本书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实《竹书纪年》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里面的内容也和正常的史书没什么区别,就是通过编年体的方式记录了某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这里面有一部分记载比较颠覆,其他的部分和史记里面写的差不多。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竹书纪年》可能是真的,是因为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早于《史记》。《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而《竹书纪年》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
所以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来说,越早的东西就距离过去的时代越近,它也就更加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也就导致大家都觉得他很靠谱。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出自于这个时期的《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而司马迁的《史记》也是有所参考,他所参考的文献是孔子整理出来的《尚书》和《春秋》
这两本书都是春秋时期鲁国方面的文献,虽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六国的史书全部收缴起来给销毁了。但孔子的《尚书》却在西汉时期被发现于孔家老家的墙壁里。
那么是两本同时期的史书为什么会自相矛盾呢?到底哪本书里的才是真实的?
其实要我说的话两本书都是真的,孔子的《尚书》与魏国的《竹书纪年》到底哪个是真的?
其实这两本书的内容自相矛盾也很正常,别说古代诸侯国书写的书籍了,就算是我们现在也会对一段历史或者某一位古人产生争议。
比如说杨广可以是明君也可以是昏君,乾隆可以是康乾盛世的顶梁柱,也可以是个散尽家业的败家子。
也就是说,2000年以后,我们的后人进行考古研究的时候,要想搞清楚我们现在的这些争论也不容易。像乾隆和杨广这些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未来人估计也会因此而争论不休。
再就是说三国志里面曾记载过三顾茅庐,而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自己写过,但是同时期的魏国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却说诸葛亮是毛遂自荐。
也就是说,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往往也会做出不同的阐述,就拿网上流传最广的桥段来说,尧舜之间的交接班到底是禅让夺权,《史记》里面说的是禅让,而《竹书纪年》里却说的夺权。其实描述过这件事情的史书不是仅有这两本。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里《墨子》一书里写的是禅让,而《韩非子》写的是夺权,那这两本书又是哪个对哪个错呢?
事实上禅让更符合周朝时期普通人的历史观。但也会有一小部分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正是因为这部分人的看法我们如今的网络上才会出现所谓的历史真相和千古禁书。
确切的说任何史书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都只是资料。研究人员并不会因为他是正式还是野史就去判断他的真伪。
因为只要是人写的书就一定会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和自身认知的不同,再结合自己的一些主观观点,导致内容产生的偏差。
如果说史书的记载全部正确,那研究历史的专家们直接看书就行了。
其实历史学科存在的意义就是综合个类文献。通过一定的逻辑推倒还原出历史的真相,所以除了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定立场外,我们要允许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上出现矛盾的现象,也要允许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