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刘封是刘备养嗣子,因“不救关羽、侵凌孟达”受戮。在大部分文艺作品中,均被脸谱化成“有勇无谋、腹藏鳞甲”的青年武士。
这与刘封的实际形象相去甚远。
仔细梳理“刘封受戮”相关材料,我发现其既非有勇无谋的蠢汉,也非心存妒忌的小人,更非“视羽覆亡”的恶侄儿。反而是允文允武、深孚众望的雄杰青年。
刘封之死,本质是权力与血缘的冲突,与太阁诛杀养子丰臣秀次毫无二致。
本文共 5600 字,阅读需 11 分钟
① 允文允武的儒将
刘封以“副军将军”之尊而纵横跋扈,见于陈《书》;故其“骄矜凌人”的形象,也便特别深入人心。
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蜀书十 刘封传》
同时,封又具备“高尚气力”的特性和“所战过克”的履历,悍勇善战,亦诚可见。
(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蜀书十 刘封传》
因此,在后世艺术作品的不断渲染下,刘封成了一个“勇而无谋”的莽夫,武艺超群而政治嗅觉低下,智力水平更是不堪入目。借此影射其“心胸狭隘”,与“不救关羽”相呼应。
实际二者皆谬。
刘封文韬武略,绝非目不识丁、手不能书的蠢汉;而“性格偏狭、不救关羽”亦属讹传(后文会详细辩诬)。
孟达离去时(220),曾给刘封和刘备各修书一封。
注:《与刘封书》载于《三国志》,《与刘备书》则载于《魏略》。
二书文辞灿烂,用典极多,脍炙人口,乃至被“惜墨如金”的陈寿全篇载录于《刘封传》中。
《孟子度与刘封书》中,用了“文种、商鞅、白起、祖己、伯奇、申生、卫伋、御寇、齐桓、晋文、微子去殷、智国绝族”等十数典故,在三国汉季、历史进程尚短的时代,简直是教科书般的“通儒之作”。且并非空泛地卖弄文采,而是言之有物,裁剪得当,其“列举范例”与“刘封彼时处境”、惊人般相似。
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孟子度与刘封书》
刘封与孟达
孟达是故凉州刺史孟他之子,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入魏时“才辩闲雅,人皆侧目”,甚至引动曹丕下榻,共乘一车;其名非虚。
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又王近出,乘小辇,执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魏略》
如刘封是个王平般的“文盲武夫”,孟达怎可能会浪费笔墨,洋洋洒洒撰写如此华丽的书文,且用典频繁;难道他就不怕刘封看不懂么?
注:王平身在军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余字,见《蜀书十三 王平传》。
可见,封之才华亦为可观。孟达在上庸与封共事时,对这位“副军将军”的文武韬略,是颇为了解的。虽然二人因立场问题“情好不睦”,但论出身和文才,是“同之气类”的。故不吝笔墨,龙飞凤舞撰写出如此精彩的“劝降书”。
可知,刘封虽骄,却绝非有勇无谋的粗汉,而是允文允武的儒将。
这与其“贵族出身”是不可分割的。
② 英雄出少年
与“孤微发迹”的养父不同,刘封是正经的贵族家庭出身。
刘备虽云汉景玄孙、中山靖王之后,实际因昭穆疏远,连当时人都搞不清其到底出自何方。《蜀书》称其为陆城侯之后,而《魏略》则称其为临邑侯支属。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蜀书二 先主传》
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典略》
结合其少年时“织席贩履”的悲惨过往,可知名为宗室,无异路人。
刘封不同,其出自荆州长沙的罗侯家族。罗侯本“窦氏”,大约因传抄讹误,在《三国志》中被误写为“寇氏”。刘封之母即窦氏女。按孟达所言,窦氏在长沙,食邑三百户。
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孟子度与刘封书》
乍看之下“三百户”似乎不多,实际曹魏元勋功臣中,“合肥殒命”的李典,和“蹈难成名”的庞德,食邑也不过三百户。
乃率众与(张)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魏书十八 李典传》
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魏书十八 庞德传》
官渡之战(200)后的刘备在中原无法立足,亡入荆州,托庇刘表。而彼时刘备因“数丧嫡室”,年近四旬而膝下无嗣,故养封为子。
先主数丧嫡室,养封为子
封生年无载,但年龄范围不难倒推。
因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可知“收养刘封”必在此之前(201-206)。
结合入川之战时(213),封“年二十余”可知,刘备养封,少则六年,多则十余年。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蜀书十 刘封传》
因此,刘封人生的前十年,以“罗侯外甥”之尊,必然受过良好的礼义熏陶。过继改宗之后,因刘备喜商鞅、管子,故封亦不可避免会沾染法家习气。
(朕)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诸葛亮集》
刘备雄人,为后世基业考虑,必然不会收养庸才为嗣子。可知刘封必然天资聪敏,被有“识人之明”的刘备一眼相中。
“封禅”是“祭天祭地”之意,除了彰显刘备的帝王之志,亦可窥见刘备对其长子寄予的殷切期望。
注:之前写过一篇小考,通过刘封、刘禅的名字,推断出其源出汉武帝“登封泰山、升禅肃然”的典故。故刘禅小字“阿升”(魏明帝称后主为“刘升之”),而刘封小字“阿登”。文多不载。
这也能解释,为何《孟达与刘封书》,用典频繁、文辞灿烂。因为罗侯家族出身的刘封,与凉州刺史之子孟达,本就是“气类相通”的人物。
除了学识渊博之外,二人的成长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孟达少年遭难,随同乡法正流亡入蜀;刘封少年改宗,随落魄的养父四海征战。虽因立场问题分道扬镳,字里行间,依然透露出掩盖不住的率真性情。
刘封的才华干略,是其下狱受戮的真实原因。
③ 诸葛亮的谗言
刘封之死,表面是诸葛进谗,实际是刘备默许甚至授意。
刘封在刘备集团的地位极高,孟达所言“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是“远近所闻”之事。
即刘备集团内外,对于刘封的嗣子地位,均有所耳闻。
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孟子度与刘封书》
注:在敌国的情报系统内,刘封地位大约相当于“魏延之于诸葛亮”,详见《魏略》,文多不载。
而孟达提到的“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士相为寒心”,又极大佐证了刘封的年资才干,远胜其弟。以致刘禅之立,竟使刘备集团内部“大失所望”。
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孟子度与刘封书》
也难怪,毕竟刘禅过于平庸,且彼时幼弱;与“允文允武、屡立战功”的刘封相比,委实不值一提。
陈寿所言“封身处嫌疑之地、而自守不及”也恰指如此。
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蜀书十 刘封传》赞语
在刘备更易储君之后,刘封并无怨言,而是继续“父事刘备”,替其浴血征战,可见其修养极佳。
历代未闻“太子被废而不出变故”之事。侧面佐证了刘封的“知书达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刘封虽然对刘备恭顺如故,诸葛亮等人却在刘备身边进谗,劝备杀封。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蜀书十 刘封传》
此即孟达提到的“恐左右之人、必离间于汉中王”之事。左右之人,指的恰恰就是诸葛亮。
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於汉中王矣。--《孟子度与刘封书》
亮虑封刚猛,劝先主杀之
如我之前所述,亮是伟人,却非完人。且亮虽进谗,决策人却是刘备。可知,“虑封刚猛”者,不止诸葛一人而已;亮其实恰恰说出“主君想说而不能说”的事情。
封无必死之罪,却受必死之刑。可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刘封之死,恰恰是因其允文允武、才华横溢、气力过人、屡立殊勋,甚至在荆楚集团中“深孚众望”,以致刘禅立储而“有识之士寒心”,故刘封必死。
这和丰臣秀吉老来得子(秀赖)而诛杀养子“关白秀次”是同样道理。
刘备杀封,却赦免封子刘林。林后仕蜀为牙门将,位虽不显而性命无虞。可知相比于“诛杀秀次满门”的太阁,刘备终究天良未泯。
封子林为牙门将,咸熙元年内移河东。--《魏略》
亦可知刘封本无必死之罪,其受戮完全是因为自己才干出众,以致“勇略震(少)主”,故因“功高”枉死。
最后谈谈刘封伏诛的两个理由,其一是坐视关羽败死,其二是侵凌孟达导致达出走反叛。
④ 刘备的“欲加之罪”
刘封受戮,理由有二,即《三国志》记载的“侵凌孟达,又不救关羽”。
封既至(成都),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蜀书十 刘封传》
实际这两条都是不实之词,是刘备决心处死刘封时、强加的“莫须有”罪名。
先说侵凌孟达。
刘封出做孟达监军,源自刘备授意。建安二十四年(219)孟达杀房陵太守蒯祺,刘备闻讯,“暗自担心孟达难以独自领兵”,遣刘封率部“相助”。
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蜀书十 刘封传》
这哪是“来自上级的关怀”,这分明是安插监军,削夺权力的手段。
孟达智略过人,野心勃勃,满面枭雄气。其入魏时,领军刘晔初见孟达、便直言其“日久必反”。
(孟)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魏书十四 刘晔传》
刘先主天下枭雄,且以“识人闻名”,难道看不出孟达的野心?安插养子刘封入上庸,实际恰恰是为了监视孟达,让其“明辨尊卑”。只不过刘封性格骄矜,手段略为粗暴,侵夺孟达鼓吹仪仗。但为此“小事”便叛走不归,亦可见孟达雄心难御,极不安分。
以此可知“责封侵凌孟达”是何等不实之词。
再说不救关羽。
“不救关羽”大概是三国史中、波流最广的谬误之一。实际并非封、达不“救”,而是不“助”。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蜀书十 刘封传》
陈寿明确写道、关羽围攻樊城时,要求二人遣兵“相助”,即锦上添花。彼时关羽正在“水淹七军”的势头之上,而非“败走麦城”的绝境之下。
封、达推辞“上庸诸郡刚刚归附,人心不稳,暂时不能分兵助攻樊城”,也绝非虚言。
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蜀书十 刘封传》
因为上庸确实人心不稳。
上庸、西城、房陵,地接魏蜀吴,本是个先后依附刘表、曹操的割据政权。在孟达杀蒯祺(即房陵太守)之后,上庸太守申耽、西城太守申仪便归降了刘备。二申甚至将宗族全部迁徙至成都为人质,刘备大悦。
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蜀书十 刘封传》
就是这个“全族性命质于成都”的二申,在孟达叛后,居然不顾宗族安危,举郡叛乱,击破刘封。
可知刘封当年所说的“山郡初附,未可轻动”是多么真实的情况。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蜀书十 刘封传》
彼时(219)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而上庸“人心不附,二申怀贰”。羽要求刘封、孟达分兵入荆州协助攻打樊城,确实是强人所难。
关羽围樊城,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
关羽败死,祸出孙权,与刘封孟达何干?且荆州陷落时,陆逊截江秭归、李异兵击房陵,断绝陆路,此时即使再想发兵,又何能为?
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吴书十三 陆逊传》
对关羽亡殁的真相,刘备比任何人都清楚。看他处理刘封、孟达的手段,便一目了然。
孟达降魏,而家属依然保全。在诸葛亮时代虽然屡次传言“达家受戮”,却皆为谣言。达子孟兴,在蜀官至“议督军”,甚至活到了司马炎开国(265),入晋后回归故乡扶风。
(孟)达子兴为议督军,是岁(咸熙元年)徙还扶风。--《魏略》
封子刘林、在蜀为牙门将,咸熙年间(264-265 曹魏最后一个年号)迁徙至河东(即洛阳京畿)。
孟达部将郤揖,随达降魏。而揖子郤正为刘禅近臣,在成都之乱时护佑后主,使其免害,并随后主入洛,拜见司马昭。
(郤)揖为将军孟达营都督,随达降魏,为中书令史。--《蜀书十二 郤正传》
由此可见,上庸系统内部成员,完全没有受到“不救关羽”的牵连。
因为关羽本就是在“顺境”呼其“相助”,而非在“逆境”求其“相救”。关羽之死,实在无关乎孟达、刘封。
以此可知,刘备谴责刘封的两条大罪“侵凌孟达”与“不救关羽”,是多么牵强可憎的罪名。
⑤ 小结
有道是,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刘封虽然并未影响到刘备的统治,却严重胁逼到刘禅的地位。毕竟相比“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后主,“允文允武、气力过人”的刘封,实在是无法忽视的威胁。
更何况刘封屡立战功,在蜀中深孚众望,以至于“更易太子而人尽寒心”。刘备看在眼中,更是心怀耿耿。
封虽骄矜自负,但并未口出怨言,而是继续辅佐养父,替汉中王国开疆拓土。但刘封的隐忍恭顺,并未换来刘备的理解,反而引来杀身巨祸。即孟达所谓“恐左右之人离间汉中王”之事。
诸葛亮在其中固然充当了“不太光彩”的角色,但最终决策人实际是刘备。可知处决刘封、巩固刘禅太子之位,避免政权分裂,是蜀汉高层的一致看法。
因为刘封“远近所闻”、“威望甚高”,故刘备死后,弱主兼幼主刘禅,必定难以驾驭。所以封因功高身死,与彭越被醢、韩信受戮、英布枉诛如出一辙。
汉初异姓诸王、功高震主,晚节不终
刘备虽是雄主,在血缘和才干之间,依然选择了血缘。最终允文允武、气力过人的刘封沦为牺牲品,而“先主为之流涕”,可知刘备对刘封无罪,心知肚明。
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先主为之流涕。--《蜀书十 刘封传》
从孟达、郤揖、刘封等人的子嗣在季汉政权善终,可知封无大罪。亦可知所谓“侵凌孟达”、“不救关羽”等罪状,全系捏造,根本是刘备昧着良心胡说;所为者,无外乎“剪除后主隐患”而已。
昔日备在荆州,亲手将少年刘封抚养成“英武过人”的青年,彼时大业后继有人,汉室中兴可望。最后却因庸子刘禅而杀害养子,不啻为人间悲剧。
刘封毕竟出身贵族,有儒将风采。受戮之时,并未暴怒失态,而是长叹“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蜀书十 刘封传》
一语叹字,隐含了不知几多辛酸无奈,亦可知连表字都未能传世的刘封,在季汉的史料中,承受了多少不白之冤。
昔者申生伏诛、卫伋罹难,皆出仁孝之心;孝子不独有,封亦如是。读之令人黯然神伤。
未知先主回忆起刘封稚气未脱的音容笑貌时,内心可会有些许波澜?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