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战线2013 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 第 39 卷 №. 2013 Vol. 39浅析唐传奇对魏晋志怪小说的因革— — —以 《补江总白猿传》 为例张雨*摘要: 《补江总白猿传》 作为唐传奇小说发轫期的一篇重要作品, 它和魏晋志怪小说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与此同时它也具备了唐传奇的艺术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是魏晋志怪小说向唐传奇过渡时期的一篇重要作品, 因而可以 《补江总白猿传》 为例分析唐传奇对魏晋志怪小说的因革。关键词: 魏晋志怪小说; 唐传奇; 《补江总白猿传》唐传奇虽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高超的艺术水平在中国古典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但任何一种艺术都是有其发生、 发展、 演变的轨迹可寻的, 唐传奇也不例外。 学者们普遍认为唐传奇与魏晋志怪小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因此, 唐传奇对魏晋志怪小说的因革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论题。要了解唐传奇对魏晋志怪小说的因袭与沿革, 应该从初唐时期的传奇作品入手。 因为初唐时期是唐传奇的发轫期, 也是魏晋志怪小说向成熟的唐传奇作品过渡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虽然已经具备了唐传奇的艺术特色, 但是受魏晋志怪小说影响的痕迹仍然明显。
本文就以《补江总白猿传》 为例浅析唐传奇对魏晋志怪小说的因革。一、 《补江总白猿传》对魏晋志怪小说的因袭笔者认为, 唐传奇 《补江总白 猿传》 对魏晋志怪小说的继承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其母题、 题材与内容以及叙事手法的继承上。( 一) 母题《补江总白猿传》 的故事母题对魏晋志怪小说 《博物志》 和 《搜神记》 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关系。如果抛开 《补江总白 猿传》 的时间, 地点和人物不看, 本篇传奇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情节,那就是猿猴盗走了妇女作为自 己的妻子。 这一基本情节单元在唐传奇 《补江总白 猿传》 产生之前就已经出 现, 之后也一直有同类型的故事出现。 今天的研究者统称为 “猿猴盗妇” 型故事。“猿猴盗妇” 这一母题故事在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应该是西汉焦延寿的 《焦氏易林》。《焦氏易林》 卷一 《坤》 之 《剥》 记载 “南山 大玃, 盗我媚妾。 怯不敢逐, 退而独处。”① 但这一母题中真正具有小说意味, 值得我们分析研究的是西晋张华的 《博物志》 卷三中的记载:蜀 ( 中)山 南高 山 上, 有 物 如 猕 猴,长七尺, 能人行, 健走, 名 曰 猴玃, 一名化, 或猳玃。 ( 伺) 同行道妇女有好者, 辄盗之以去, 人不得知。
行者或每遇其旁, 皆以长绳相引, 然 故不能免。 此得男 ( 子)女气自 死, 故 ( 不) 取男也。 取去为室家,其年少者终生不得还。 十 年之后, 形皆类之, 意亦迷惑, 不复思归。 有子者辄倶送还其家, 产子皆如 人, 有不食养者, 其母辄死, 故无 ( 敢不) 不敢养也, 乃长与人无异, 皆以杨为姓, 故今蜀中西南界多谓杨,率 皆猳玃、 ( 马) 化之子孙, 时时相有玃爪也。②与 《博物志》 记载的这一故事相类似的还有东晋干宝 《搜神记》 三百零八“猳国马化” :蜀中西南高山之上, 有物, 与猴相类,长七尺, 能作人行。 善走逐人, 名曰猳国,一名 马化, 或曰玃猿。 伺道行妇女有美者,辄盗取将去, 人不得知。 若有行人经过其旁, 皆以长 绳相引, 尤故不免。 此物能别·542·*①②作者简介: 张参见焦延寿 《焦氏易林注》 上, 尚秉和注, 常秉义点校, 北京: 光明日 报出版社, 2006 年。参见张华 《博物志校证》, 范宁校证,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年。雨,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云南 昆明, 650091)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