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张廷玉纪晓岚知道:乾隆审定的《明史》,为何熬成了百年烂尾虾?

张廷玉纪晓岚知道:乾隆审定的《明史》,为何熬成了百年烂尾虾?

张廷玉纪晓岚知道:乾隆审定的《明史》,为何熬成了百年烂尾虾?包括《史记》在内,没有任何一本史书的修撰时间比《明史》更长:顺治二年设立明史馆算是“立项”,直到乾隆四年才由张廷玉进呈最终定稿,连头带尾加起来,

包括《史记》在内,没有任何一本史书的修撰时间比《明史》更长: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算是“立项”,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由张廷玉进呈最终定稿,连头带尾加起来,历时九十五个年头。

历时九十多年编修而成的《明史》本应成为史书中的精品甚至极品,但是我们细看《明史》,就会发现它就像一只鲜美的大虾,整体都是近乎完美,但是尾巴上却有一些霉斑和腐烂,满汉全席熬成了一锅“烂尾虾”。

百年修得同船渡,变成了百年修成一史书,然后这史书中就闹出了天大的笑话:“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这是《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中的白纸黑字,如果它写的是“六亿”,可能还有人会辩解:“古代的六亿跟现在的六亿不是一回事,可能是六十万、六百万!”

明史_明史pdf_明史宋濂传翻译

但是《明史》连狡辩的机会都不给留,它直接写成了六万万,就那么经过层层审核并经过乾隆皇帝御笔亲批刊印发行了。

除了数字有误,《明史》修撰者地理方面也很无知,把很多早已纳入汉唐宋元明版图的地方,统统划为了“外国”。哪些地方划错了,请恕半壶老酒不能细数,因为这会授人以柄。

清朝人修《明史》,自然是不能把自己说成是外国的,这倒也有情可原。爱新觉罗家族世代为大明边将,几乎是世袭的建州卫指挥使,他们入关,也是以“破贼”“助明”为名的:“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明史pdf_明史宋濂传翻译_明史

给崇祯皇帝上谥号,多尔衮等于替顺治皇帝福临继承了朱由检的皇位,然后又对朱由检的同宗和后裔进行了犁庭扫穴般的追杀。

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事情,可难坏了《明史》编修人员,几易其稿不过审,直到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张廷玉接手,这才柳暗花明过了关。

从纪晓岚等人编修《四库全书》时发生的一系列怪事中,我们能找到《明史》出现低级错误的主要原因:张廷玉无可奈何,纪晓岚心知肚明,《明史》之所以被修成了“烂尾虾”,乾隆皇帝“功不可没”。

实事求是地说,《明史》的整体水平还是极高的,叙事也比较客观公正,并没有对明朝帝王将相进行太刻意的抹黑,对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评价,更是高到了顶点:“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明史宋濂传翻译_明史pdf_明史

朱元璋获得近七百字的赞语,这在史书中是极其罕见的,就连崇祯皇帝,也获得了许多悲悯与同情:“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这就是清朝史官的为难之处了:明朝的皇帝不能写得太好,也不能写得太坏,只能褒一半贬一半,清朝取代明朝才能不那么令人反感,给崇祯上谥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南明曾经给朱由检上庙号他上庙号思宗、毅宗、威宗,但是后人却往往只记住了清朝人给他的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庄烈帝”。

清朝这一手应该说是很高明的,《明史》对明朝不吝溢美之词,但是在很多细节上都出现了令人捧腹的疏漏,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乾隆皇帝身上。

明史_明史pdf_明史宋濂传翻译

乾隆皇帝也是有一定水平的,他一生写了好几万首诗,在数不清的名人字画上留下了自己的印章。

“十全老人”弘历继位的时候血气方刚,睥睨天下唯我独尊,这一点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是深有体会的:在乾隆皇帝面前,犯点错误没啥,但是表现的比皇帝还有水平,那就很危险了。

张廷玉不但是三朝元老,而且是高官世家,他能成为康雍乾不倒翁,为官之术自然是修炼得炉火纯青,知道怎样编写《明史》才更容易过审:出现一些无关痛痒但又很明显的错误,由皇帝亲自指出来,然后大家跪下去高呼“万岁圣明”,再“虚心改正”。

皇帝老儿高兴了,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明史》终于通过了最后一道审核,主编的名字也变成了张廷玉,前面几十年的辛苦功劳,也都归了这君臣二人。

明史宋濂传翻译_明史pdf_明史

留下漏洞让皇帝补,这样能显示出皇帝的圣明,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皇帝也没发现怎么办?

提起这个问题,《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肯定是一肚子苦水:那就只能将错就错了,皇帝已经终审的稿子,谁还敢再改?不要顶戴花翎和吃饭的家伙了?

乾隆皇帝“审定”《明史》和《四库全书》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不可能把所有的错误都挑出来,他遗漏的错误,张廷玉是万万不敢、也不肯指出来的。于是有意和无意间制造的错别字和常识错误,就这样保留了下来,如果乾隆再看仔细一点,就会拍着桌子质问张廷玉:张献忠杀了六万万人,明朝有那么多人吗?他把人都杀光了,我们在四川是在跟谁作战?

明史_明史pdf_明史宋濂传翻译

乾隆的怪脾气,其实历朝历代皇帝和上位者基本都有:一定要挑出一些毛病,来证明自己比所有人都有文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像张廷玉那样成熟老练的大臣,必然会故意留下一些疏漏,以便让皇帝圈点斧正。

皇帝有了炫耀的资本,臣子有了颂圣的几乎,皆大欢喜之后,好好的一本《明史》修成了烂尾虾,这可能是乾隆皇帝想不到的,也是张廷玉和纪晓岚这样饱学鸿儒不愿意看到的。

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不管张廷玉有多无奈,也不管纪晓岚有多门儿清,都无法改变《明史》和《四库全书》白璧微瑕的既成事实。

我们细看《明史》,就会发现“张献忠杀人六万万”这样的错漏不止一处,这个黑锅似乎也不能由张廷玉来背,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经过无数道审核程序的煌煌正史,出现这样违背常理的文字,就没有一个人看得出来吗?发现六万万数字不靠谱的人,是没敢指出来,还是刚一开口就卷铺盖走人了?

上一篇: 古代文献中的转生记载!
下一篇: 好书·推荐丨中国古代石刻法律文献叙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