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研究明代历史最基本史料之一,与其他的官修正史相比,《明史》具有耗时最长、耗力最大、赞誉最多等显著特点,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过:“《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明史》之完善者。”之后梁启超、白寿彝、孟昭信等人更是对《明史》赞不绝口。
与这些赞誉相对应的是《明史》有多个版本,分别是万斯同的三百一十三卷本和四百一十六卷本、王鸿绪的《横云山人明史稿》、张廷玉的武英殿本《明史》等。
万斯同
清朝修《明史》自清廷于顺治二年起,到乾隆四年刊行, 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其中波谲云诡世所罕见,单就其过程而言就可以写一部小说。而且在这四部官修明史之前还有一部庄廷鑨版的私修《明史》,并引发了惨绝人寰的“明史案”。在这四部官修明史之后,还有一部更不要脸的“四库”版《明史》。
满清政府为什么会耗费如此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修一部《明史》?它究竟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它究竟是想记录事实呢?还是想掩盖事实?
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想引用清代学者龚自珍的一段话,他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满清贵族为了稳定统治,先从文化入手,针对“华夏”这两个字痛下杀手,通过剃发易服,消灭服章之美、礼仪之大;通过编纂《四库全书》开始销毁、篡改、阉割华夏典籍。关于文化方面本文不作过多探讨,咱们关注的是历史领域。
对于历史他们当然不会放过,于是一场近乎百年的官修明史抹黑明朝的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或许我这样说,有很多朋友不同意,那么咱们就以四个版本《明史》的对比来说明事实。
四个版本的《明史》基本上都遵循一个特点,那就是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越靠后的版本受到清朝文字狱和思想禁锢的影响就越大。比如:以洪武元年复衣冠如唐制诏为例吧,这份诏书在《明史》中自然是不会被收录的,但是各个版本的太祖本纪对这份诏书的处理也有所不同,汤斌所拟《太祖本纪》记“诏衣冠如唐制,禁袭蒙古服式、语音及姓名”,万斯同稿本则为“诏复衣冠如唐制”,王鸿绪稿本则为“诏更衣冠如唐制”,武英殿本则为“诏衣冠如唐制”。这一现象正与清朝文禁逐渐严密的事实相吻合。
与其他版本相比,武英殿本的《明史稿》朱元璋被黑得最惨。我仅举一例就是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朝首富沈万三的故事,出自《明史·后妃传》。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马皇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之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但实际上沈秀(沈万三)是元朝人,明史专家顾诚先生在《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沈万三的确切生卒年虽然难以考出,但他在明朝建立以前即已去世是可以肯定的”。
既然如此,为何追求“精益求精”编修了百年的《明史》中,会堂而皇之的记载沈万三帮朱元璋修南京城墙而惨遭抄家发配的传说呢?显然这不是编辑失误能够解释了的,目的就是抹黑朱元璋而已。其实,《明史》中别有用心的记载不是一个二个,很多已经被推翻,沈万三只是其中又一个罢了!
可即便是已经成这个样子的武英殿本《明史》,乾隆皇帝仍不满意,认为其中有许多犯忌讳处。在修撰《四库全书》时,再一次修改《明史》。从1775年开始,历时七年多,改定,并录入《四库全书》。
经过这次修改,原本《明史本记》中的“英宗赞”称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修改为“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僭滥,失亦多矣。或胪举盛德,以为无甚稗政,岂为笃论哉?”原本评价明世宗嘉靖为“中才之主”,而修改为:“且倚任权奸,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独何哉!”
我们只需拿武英殿版《明史》和“四库”本《明史》对比校读,就会发现明朝十几位皇帝中,特别是景帝、英宗、武宗、宪宗、孝宗、世宗、穆宗这七位皇帝的本纪,评语都由褒到贬。这样,总体上就突出了“明朝多昏君”的历史定位。
经过近百年,满清数位皇帝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多个版本的《明史》问世,同时又将大量的明朝史料被满清毁掉,至如今即使明史的问题再多,也无可再修了。
我们或许只能寄希望于某天,庄廷鑨版的《明史》能够出土面世,才能够给我们一个真正的对比样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