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福建卷》是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在福建省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多年编撰而成。该书入选各类民间传说1263篇,共计131万字,是迄今为止福建民间传说收录最完整、注释最完备的一本书。该书介绍了福建地区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具有浓郁的福建地方特色,完善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为中华民族保留珍贵鲜活的民间文化记忆。自2023年4月6日起,公众号陆续推出线上“民间传说”专题,向大家娓娓道来福建的民间传说。
#人物传说
画家李灿的传说(五则)
01
李灿,字明文,号珠园,清雍正元年(1723年),生于武平县城北寨背窝里[1],是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有名画家。他的声誉与闽西其他名画家上官周、黄慎等并驾齐驱,著有《珠园集》。有许多画作,如《刘海戏金蟾》《醉翁亭》《钟馗捉妖》《八仙过海》《鸣蝉图》《蜈蚣》《九狮图》《萧湘竹石》《三羊开泰》等,细致生动、形态逼真,造诣极深。可惜迄今大部分散失,仅存《刘海戏金蟾》一幅画传世。
笔下狐狸打山鸡
有一年,李灿出嫁的女儿生了个孩子,按当地风俗,几天后为婿的要去丈人家 “报姜酒[2]”,要拎鸡公去——生鸡或熟鸡都可。丈人要按礼节回女婿双倍的鸡公[3]。李灿家境贫寒,除将女婿一只鸡公还他外,实无他物可回,心里感到很过意不去。想了一下,李灿从橱子里拿出一轴过去画的画卷给女婿,并再三叮嘱女婿要到家后才可展开。女婿是个急性子,回家路上总想早些知道老丈人给他的画卷画的是什么。他走到离家还有一小段的山路口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展开来看,见是幅“狐狸打鸡图”。忽然,一只活生生的狐狸从画中走出,向山坡后林子里跑去。不一会儿,咬回来一只血淋淋的山鸡。李灿女婿又欢喜又感到奇怪,打从心里钦佩老丈人的传神功力。据说从此之后,李灿女婿每日到这路口,都能拾到一只山鸡,直到他老婆坐完月子。有人说,李灿女婿若听他老丈人叮嘱,到家后才把画展开,每日拾鸡就不必多走那段路了。
蔗渣巧画《鸣蝉图》
清朝乾隆年间,有位新到任的武平知县,平素爱画,久仰李灿高名,便派了一名差役带了财礼和一匹素绢登门求画。正在吃甘蔗的李灿,听差役说明来意后,便把素绢挂在画室壁上,用手抓几个吃剩的蔗渣,在画盘里蘸了颜色朝素绢上掷去,掷得绢上乌七八糟。差役大为惊讶,当是李灿有神经病,拿知县的素绢开玩笑。便说:“先生,小的回去不好交差!”李灿不声不响,又用蔗渣蘸了点轻颜淡墨,在那匹被掷得“乌七八糟”的绢上画了几下,转眼间,变成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鸣蝉。然后,又描杨画柳,添枝加叶,便成了一幅生意盎然的《鸣蝉图》。差役带回去,知县大为赞赏。
信手拈物当彩笔
一般画家,画室彩笔插满笔筒。传说李灿画室,只有一、二支画笔。他画画神思敏捷,善于因陋就简,不讲究画具;有时信手拈物当彩笔,先画下轮廓打底稿,然后稍作加工,既快又好。他不但用蔗渣蘸墨画出生动迷人的《鸣蝉图》,还用其他妙法画出不少佳作。
喜爱李灿画的人很多,要买他的画却很不容易,一般要事先预订,可有时也有例外。一次有个挑担脚夫临时到他家讨画,说受亲戚的委托,急着要用。如无存画,就请他现画,题材不拘,画什么都行。李灿看这挑夫老实、诚意,就答应马上给画,并且请他把脚上穿的草鞋脱下来借用一下。挑夫照办了。只见李灿铺开画纸,把那只草鞋先在清水里荡了荡,然后在画盘上蘸了蘸,像蜻蜓点水般轻轻往画纸上一“搭[4]”,随便地添了几笔,一幅生动逼真的《蜈蚣图》跃然纸上,挑夫乐得合不拢嘴。
又一次,李灿画完一幅画正在休息,邻居昌古抱个小孩来闲聊。李灿见昌古小孩乖巧伶俐,便亲昵地把昌古小孩抱在自己怀中,逗着玩。逗了一阵,李灿灵机一动,叫昌古在桌上给他铺好一张宣纸,掀开画盘,然后两手捧着小孩,让小孩屁股往画盘上一蘸,又轻轻在纸上一印,昌古疑惑不解地说:“李灿叔真爱开玩笑,弄脏我娃的屁股只须一盆清水,可你那张宣纸却洗不得啊,岂不白白花掉几个钱?”李灿笑着说:“不用愁,劳侄媳给娃洗个澡就是了。愚叔送个南瓜你家当菜煮吧。”真的,待昌古抱娃回去洗净后折回来时,那张印有小孩屁股墨迹的宣纸,经李灿刷刷添了几笔,描黄着绿,便成一幅形态迷人、瓜香四溢的《南瓜图》,当即送给昌古小俩口。
画中太阳好晒谷
有一年的夏季,正值收割稻子期间,却阴雨连绵。割下的稻谷无太阳晒,眼看就要发霉了。一天,李灿女儿无意中翻箱笼,翻出一幅出嫁时父亲给她当嫁妆的画。据说,当时父亲给她很多陪嫁画,她都没保存好,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幅,上面画着一颗金灿灿的太阳。啊,她正祈祷太阳出来。于是,她把画展开挂在厅堂上。顿时厅中光芒四射,热烘烘的。随后她又把画移挂到村中晒谷坪,边移边说:“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大家来晒谷子吧!”
结果全村的谷子都晒干了,没遭一点损失。
别人不能随便改
李灿的画功力很深,不仅官家欣赏,就是平民百姓也喜爱。他的画旨在传神,求神似胜于求形似,画面尽而意未尽。
有一次,他送一幅写生画给常卖柴给他的一个樵夫,画上画的是:黄昏,一樵夫打柴归来,到家门口从腰间掏出钥匙就要开门,忽然间发现柴刀丢在山上,时间不早了,去捡呢还是不去捡呢,凝神思忖,好不尴尬……
樵夫得到这幅画非常高兴,回家的路上不时展开看。不巧,被一个做生意的广东路客看见了。他越看越中意,越看越出神,一心想把它买下。并主动开出高价五块大洋。樵夫不肯,说时候未到。心想,价是够高了,但我不能为这五块大洋就辜负了李画家一片心意,我的妻子还没见着呢,带回去也让她饱饱眼福。
时过两年,这位广东客商又来武平做生意,不知怎的他竟找到那位藏画樵夫的村子。一见樵夫就问:“阿叔,你的那幅画还在吗?”
“还在。”樵夫答。
“该卖的时候了吗?”
“可以考虑。但价钱按你两年前说的不能少。”
“那当然,不过要先让我再看看画。”
樵夫拿出画一看,那位客商忽然唉声叹气地说:“可惜,可惜,不值钱了,就是五个铜板卖给我,我也不要。”
“啊?……”
原来樵夫把画当宝贝收藏,平时不悬挂,遇有什么好事或节日时,才挂在厅堂中。原画中,樵夫腰间束的是空刀鞘。前月樵夫妹子做“满月”,请酒时挂出这画。不知哪个不懂画意却手又痒的,竟在刀鞘上添画了一把柴刀,当时没注意,今日才发现。这一添,破坏了原画意思……因此事后有人说:“李灿的画别人不能随便改。”
注释
[1] 北寨背窝里:今武平县平川街道红东村,与县政府大院相邻。
[2] 报姜酒:客家习俗,指女儿分娩三天后,婆家要向亲家和其他亲戚报喜。通常的做法是提一壶米酒,酒里有煮熟的原只公鸡浸在壶中,加上其他礼物前往拜谒、报喜。收到礼物的亲家(岳父母)或其他亲戚也会回礼。
[3] 鸡公:客家方言,指公鸡。
[4] 搭:粘的意思。
资料相关
讲述者:徐福东,男,时年75岁,福建省武平县人,小学。
搜集整理者:石进福,男,48岁,福建武平县人,高中,县文化馆干部;石文美,男,22岁,福建武平县人,大学,中学教师。
搜集时间:1986年
流传地区:闽西地区
选自:《闽西民间故事选》第113页,苏振旺、何志溪主编,华艺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风物传说
南宝寨舞狮的传说
02
传北宋仁宗年间,皇后曹娘娘生日,百官与百兽都来朝拜贺寿,惟独宫中的一只雄狮子不来。娘娘一问,才知狮子在几日前私自出宫,跑进了深山老林了;再问善于占卦的国师弥勒道人,才知道狮子逃到福建、广东一带去了。皇上十分生气,令宫廷侍卫路遥出马,到福建广东等地寻找,务必带回狮子。
路遥深知责任重大,经多方打听,知道狮子最爱吃的是灵芝草,灵芝草只有在福建的武夷山才有。于是,路遥千里迢迢来到福建武夷山,进入深山老林,满山寻找狮子。不料狮子很聪明,见路遥来采灵芝,一定是来抓它回宫的,便偷偷跑出武夷山,一路南下,来到了福建与广东交界处的上杭县来苏里(现中都镇)南宝寨。这个南宝寨一峰独起,气象万千,高高屹立在福建与广东之间。狮子见此山神秘,问当地伯公(土地神)才知道,眼前的山叫龙山,顶上有一山名天子岽,便想起在朝廷遭受的荣恩,思念起天子和娘娘的好处来,便掉下泪来。但就这样自己回去,又感到面子上下不来,又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又有山洞可藏身,于是决定干脆不走了,等路遥来寻。
路遥虽然到武夷山采到了灵芝,但狮子却跑了,狮子在哪里呢?便回到长安,请教朝廷国师弥勒道人,才知道狮子跑到福建与广东交界的山中。路遥手持灵芝,再次南下一路寻找。
一日,他来到了南宝寨,见村民在舞狮子,十分好奇,一问村民,才知道,村民舞狮,是模仿山上一头狮子,因为当地村庄妖魔众多,自从山中来了一头狮子后,村庄里的妖魔鬼怪都跑得无影无踪了。所以,每逢节日,村民都要舞狮,一是纪念狮子,二是吓跑过路的妖魔鬼怪。路遥一听大喜,猜想山中的狮子应该是从宫中跑出来的,便在村民的引路下,上山寻找狮子,果然,这只狮子正是宫廷狮子。但狮子却不听路遥劝说,不肯下山。路遥动武,但一人力敌不过狮子,便恳请朝廷派人支援。朝廷便派宫廷武士马力前来胁助。马力从开封府千里迢迢来到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俩人合力,依然斗不过狮子。俩人无论使用什么办法,狮子都不肯上当,藏在山洞内不吃灵芝草,也不下山。俩人商量,决定留下路遥在洞口看守狮子,马力只身一人重新返回开封府,请求皇上再派人支援。皇上没了主意,这时,国师弥勒道人主动请缨。于是,宋仁宗下令,由弥勒道人南下引狮回宫。弥勒道人便在马力引路下,历尽千山万水到了南宝寨。一到洞口,见路遥一丝不苟守在狮子藏身的洞口边,静候马力的到来。弥勒一见,便感叹一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一个不离不弃守候,一个千里来回奔波,你们两位武士,真是坚守初心,赤胆忠义啊。但要令狮子听话,则要取其狮珠,狮珠在它的嘴里。”弥勒道人知道,要取狮珠,得开狮子口啊,这谈何容易!他决定先礼后兵。路遥与马力先下山等候,弥勒道人只身一人进到洞中。弥勒道人先是百般讨好狮子,如帮狮子洗脸、洗身、捉虱子、捶背等。但狮子并不上当,任你怎样折腾,嘴巴就不张开,弥勒道人试了几天均没能撬开狮子的嘴,更不用说取狮珠啦。
一天晚上,精疲力尽的弥勒道人做了个梦,梦中有观音菩萨下凡,对他说:“必须找来仙扇,才能制胜狮子。”弥勒道人一觉醒来,觉得梦中观音显灵,必有原因,便四处寻找,果然,在山上找到了一间观音殿。于是他烧香祷告,见观音座下果然有一把扇子,知道这是观音显灵赐宝呢。便取走了仙扇,来到洞内。狮子不知弥勒道人有了宝物,漫不经心出来。弥勒道人用仙扇扇出一阵仙风。狮子当头迎来一阵仙风,便一阵迷糊,昏昏沉沉,弥勒道人趁机引诱狮子吃下了灵芝草,狮子一吃下灵芝草,张开了大嘴,将狮珠吐了出来。弥勒道人趁机将狮子的珠子取在手中。宝珠是狮子的魂,狮子失了宝珠,就没有灵魂,只好乖乖跟着弥勒道人下山。
狮子千辛万苦从南方归来,又为村民除了妖,立了功德,宋仁宗皇帝大喜,派人在南宝寨山上建了塔,竖了碑纪念,命名为南宝塔。又因南宝寨观音显灵,留下宝物,又赐名观音庙为南宝寺。赏狮子黄袍加身,从此,上杭县的狮子均称为黄狮,以別于其他地方的青狮。
至今,南宝寨的山腰处,还留存一座古塔遗址,南宝寺从此香火旺盛。而这一带开始盛行舞客家狮的习俗,舞狮的情节便是取材弥勒道人请狮子回宫的传说。
注释
[1] 南宝寨: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兴坊村,处广东与福建交界处。新坊村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福建省旅游特色村。
资料相关
讲述者:邱增豪,男,福建上杭县人,70岁。
搜集整理者:邱德昌,男,1968年5月生人,福建上杭县人,大学,龙岩市新罗区旅游局长。
搜集时间:2016年
流传地区:闽西地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