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座水城,北接淮河,南临长江,大运河贯穿全城。古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盛。运河两岸的民众,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与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运河人”。
扬州民间传说非常丰富,其中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百余则。在8月14日发布的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拟推荐项目名单公示中,南柯一梦传说、扬州八怪传说故事、扬州盐商故事、阮元传说、扬州古城街巷传说、瘦西湖传说等在列。而此前,“隋炀帝传说”“露筋娘娘传说”等均已列入。这些民间故事与运河、运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纵览
——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扬州民间传说有百余则
运河不仅是“运输河”,更是两岸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对沿线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此后的2500多年间,扬州的繁荣和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再后来,扬州富甲天下,有着“淮左名都”之美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及至清代因盐业经济昌盛,更是繁华至极,被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
大运河沿岸文化遗产丰富,民间文艺项目众多,积淀了开放包容、重德尚义的深厚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扬州特色的大运河文化。
随着沿岸人民的生活不断更迭,大运河沿线也诞生了数不胜数的民间故事,其中蕴含着百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积淀的情感体验、道德观念、精神风尚等,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间传说不仅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更是扬州人民群众情感世界的真实表达和集体记忆。
扬州是一座运河和长江交汇的城市,古往今来,川流不息的文人雅士顺着长江而来,沿着运河而去,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锦绣诗篇和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在人们的口传心授,代代相承中流传至今,成为了扬州运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为人们世代守望的精神家园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民间传说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百余则,与运河、运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深“读”
——民间传说蕴含运河人的性情、审美、评判标准……
昔时扬州城北古运河旁,有一座邗沟大王庙,初建于东汉年代。庙里没有菩萨或神像,只有两尊塑像,一为春秋时吴王夫差,一为汉时吴王刘濞。庙的规模不大,庙门朝北开。此庙何人所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说《大观图经》中云:“功德在民,后人祀之。”由此可以推断,邗沟大王庙是老百姓所建。百姓们认为,两位吴王无论初衷怎样,结局如何,给人们带来财富却是事实。称其为财神庙是民众中附会的称谓。据记载:每年农历初五“财神日”,庙内外热闹非凡,爆竹声声,鼓乐阵阵,邗沟两岸,香客云集,通宵达旦,络绎于途,成为旧时扬州有名的“财神胜会”。而庙门朝北开,这在全国庙宇中堪称独一无二。这也留给人们很多猜想。或许是让两位大王去守望他们当初创业的家园,或许是道明百姓们纪念两位大王的缘由,或许是见证筑邗城、挖邗沟、开运盐河的历史功绩……这些都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今天也无从考证,也只好任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去吧。今又复建,它是运河文化的源头,扬州繁荣的象征。庙中联楹“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感恩心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隋炀帝看琼花传说
《隋炀帝看琼花》的传说,一千多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有人说,这个传说“几近乱真,给琼花的身世和历史制造了极大的混乱”,恰也道出了其影响之深远。传承中出现过几个版本,但故事脉络基本不变。说的是隋朝时,扬州东门外居住着一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男的叫观郎,女的叫芍药。观郎心地善良,某日救助了一只受伤的白鹤。白鹤为感谢观郎,从天际给他衔来一粒花种。观郎与芍药将花种埋入土中,于是长出一株天下无双、清丽无比的琼花来。一时间,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争相前来观赏琼花。隋炀帝闻讯后,开运河、乘龙舟来看琼花。当隋炀帝来到琼花台前,琼花不愿见昏君,突然间就凋谢了。隋炀帝气急挥剑,欲砍琼花,这时白鹤从天而降,携琼花化为一道金光而去……琼花的高洁与美丽,也为世人所公论。历代歌咏琼花的诗篇不计其数,扬州琼花名扬天下。史学界关心隋炀帝的评价与“隋炀帝看琼花”传说是不一样的。隋炀帝功过是非可由史学界去研究,而在民间传说中隋炀帝只不过是封建帝王的象征,表达的是民众质朴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
很多人都听说过“露筋娘娘”。“露筋”,先是邵伯与高邮之间的一座驿站的名称,后又为该处地名。称其“露筋”,缘自唐人笔记中载述:曾经有人路过此地,遭白鸟或蚊嘬食,血滴筋露而死。至宋代,欧阳修作《憎蚊诗》云:“伤哉露筋女,万劫仇不复。”米芾所写《露筋庙碑》中,有“则泽国之女噆肤露筋”之句。约成书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的祝穆《方舆胜览》中记载更为详细:“相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女云:‘吾宁处死,不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人们立庙祀之。这便是著名“露筋祠”,又称“贞应祠”,俗称“露筋娘娘庙”。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入祠观察,并手书“节媛芳躅”匾额一方悬于祠中。露筋祠的著名,引动历代文人骚客前来造访,所作诗词歌赋及楹联无数。老百姓们赋予“露筋娘娘”以新的象征和使命,即“大运河的保护神”。阮元曾有“隔岸近乡井,分风扶漕舟,庇民兼利运,神闸接湄洲”的诗句,赞美露筋娘娘。船从露筋祠经过,船民和商贾以及旅客都要入庙拜祭。当时露筋祠所处位置,是高邮湖与运河湖河不分的区段,每当汛期来临,狂风恶浪,船只常被吞没。露筋祠的出现,正是船民心灵慰藉与寄托的需要。如今,因运河河堤位置变更,原露筋祠已完全湮没。往事如烟,但露筋娘娘的传说仍流存在当地民众之中。当地群众还自发集资于新堤之上重建了露筋娘娘庙,表达了运河人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精神寄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传说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数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以致人称其为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堪与《孟姜女哭倒长城》《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相媲美。许多人误以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冯梦龙的原创作品,其实不然。这则故事源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发生在瓜洲渡口的真实事件。由于瓜洲所处的特殊位置,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宋懋澄在北京听到杜十娘的壮烈之举,深为感动,遂将此事写成《负情侬传》,收在《九蘥集·卷五》中。此事也见于与之同时的《情史引》。明人和清人还作有《百宝箱》传奇,故事情节基本大同小异,但杜十娘的形象随着时日的增长和民间口头文学的补充而愈发丰满和感人。其后许多文人纷纷引述传抄。后冯梦龙综合了真实事件、民间传说,并依据《负情侬传》为蓝本,敷衍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收在《警世通言》中。在表现手法上,冯氏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和细节描写,打破了谴责负心汉的框框,成功地塑造出杜十娘这个出身青楼却坚毅刚烈、节操凛然的光辉女性形象。冯本影响巨大,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也占有特殊地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揭示了封建伦理的冷酷与道德的虚伪,颠覆了人们对青楼女子薄情寡信的传统看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3年,当地还建立“沉箱亭”,镌刻碑文,记录故事,表达爱憎。
传扬
——奔流千里的大运河将扬州故事传向远方
2014年,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既是对中国人民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的认同,又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宝库。
进入后申遗时代,扬州以运河水滋养着城市灵性,探索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扬州样板”,打造世界级运河名城。与运河相关的文化、传说、故事、传统技艺等被充分发掘和研究。
民间传说的内容广博、语言丰富,是人民群众口头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以此为载体,讲述丰富的民风民俗,梳理大运河历史文脉,对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重大意义。
南柯一梦传说
近期,新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拟推荐项目名单公示,民间文学类别中扬州项目占据一半,都与运河、运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南柯一梦传说、扬州八怪传说故事、扬州盐商故事等都讲述了扬州特有的文化现象,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一段历史,保存了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对当代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项目被发现、保护和传承。
大运河传说故事生动反映了古代运河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大运河传说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记录着每个时期的社会百态,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价值特征。
不断涵养文化生态,厚植民间文艺基础,推进文旅产业融合。扬州组织实施“民间文艺交大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放大品牌效应;建立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搭建群众文艺创作交流平台;举办各类文化讲座,讲述大运河文化带的扬州故事……
讲好运河传说,写好扬州故事,运河是写不尽的题材。一条河一座城一方人,浩瀚的运河水浸润着人间美好动人的故事,影映着两岸人民勤劳奋斗的身影,奔流千里的大运河将扬州故事传向远方。(管世俊 李丰 / 沈江江 绘图)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