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大运河名人

大运河名人

大运河名人大运河名人江苏省淮安兴建全国最大城市雕塑群为凸显运河明珠——淮安的历史文化,淮安市政府在美化城市方面大手笔操作:以淮安历史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为题材

运河名人江苏省淮安兴建全国最大城市雕塑群为凸显运河明珠——淮安的历史文化,淮安市政府在美化城市方面大手笔操作:以淮安历史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为题材,在市中心古运河文化广场兴建全国最大的城市雕塑群。昨天,记者在雕塑现场看到,负责雕塑设计的南艺艺术中心的张祥水、李明、刘宪、朱新龙等十几位雕塑家,已经完成了泥塑创作,正在紧张地翻制模型。这个雕塑群包括一个高4米、横展130米的浮雕组和16根艺术浮雕柱,总雕塑面积为75平方米,比目前全国最大、面积为500多平方米的中华世纪坛雕塑群还要壮观。雕塑全部采用花岗岩雕刻,表现的内容则都是反映运河历史上重要而有代表意义的场景,如康熙码头巡河图、漕督躬亲盘验图、夫差末口陈兵图、舟船过闸艰险图、通衢古驿晨旅图、清水仓场盛况图等,艺术浮雕柱上则雕刻着军事家韩信、民族英雄梁红玉、文学家吴承恩、名医吴鞠通、治水专家阎若璩等16位出生于淮安的历史名人。整个雕塑线条新颖独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8月底安装完毕后,将成为淮安市一道新的迷人的风景。(张磊中国大运河历史名人初步名单及事迹简介夫差夫差(?—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君。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利用长江、淮河之间的自然水系,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邗沟。

据《左传》: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南起长江茱萸湾(位于今扬州市区),北迄淮河山阳湾末口(位于今淮安市区),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末口密近淮、泗水交会处,由邗沟转入泗水,即可北达徐州、鲁南。邗沟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上最为古老的一段河道。《水经注》记载的邗沟(中渎水)走向为:“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邗沟从邗城的西南角起,屈曲从城的东南角东流,至今湾头镇又折向北流,经武广湖(一作武安湖,即今邵伯湖)、陆阳湖(今名渌洋湖,在江都县北,高邮县南)二湖之间,北入樊梁湖(今名高邮湖,在高邮县西北)转向东北入博芝湖(在宝应县东南)、射阳湖(即今宝应、淮安二县东界之射阳湖,据《太平寰宇记》载,湖周达300多里,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又折向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城北五里北神堰)入淮。可见,邗沟是利用当时存在的一些主要湖泊连缀而成的,为利用博芝、射阳二湖,遂向东北绕了一个大弯子。据《越绝书•吴地传》载:由吴国开凿的太湖流域的运河有百尺渎、“吴古故水道”等。

大致是从苏州向西北,在今运河之北,与今运河平行,由常州北境入长江达扬州。《辞海》有专条。伍子胥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相传伍子胥为了伐楚,开了一条由太湖向西通长江的运道——胥溪。他率领军民,从苏州胥门挖起,向西经横塘、木渎穿太湖、高淳湖、芜湖入长江。《汉书•地理志》称为中江。这一水道通航时间很长。《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夫差、伍子胥画像或塑像,吴邗沟形势图、胥溪形势图,夫差末口陈兵图。魏惠王(前400—前319),战国时魏国君。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鸿沟,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在今中牟县西),接着,又从圃田东引鸿沟沟通济水及淮水各支流。后来形成黄、淮通航的主要水道。《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魏惠王画像,鸿沟形势图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原籍琅邪坐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永平初年,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汴渠的开封段)成功。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堰流法”是王景的一大创造。所谓“堰流法”,就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当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六十余年。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

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他排除任水自流的保守思想,反对恢复“禹河”敌道,开凿山阜,采取筑堤、修渠、建水门等措施,使“河汴分流”,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大司空张纯在京师附近修建运河。他汲取王梁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增加运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又引来了洛水干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线路,西起宜阳东部,向东经过洛阳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再向东到郾师附近回注洛水。这条运河名叫阳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东汉从此以后,来自南方、东方、北方等地的粮船,经邗沟、汴河、黄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阳渠,可在洛阳城下傍岸了。

阳渠的穿凿,不仅便于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陈登,东汉末下邳人,字元龙。由于邗沟在樊梁湖以上向东北绕道,且又有博芝、射阳二湖风浪之险,随着水运的发展,必然要求避弯取直,因此东汉建安初,广陵太守陈登鉴于“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乃“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马濑即白马湖。建安初,陈登主持开凿的工程,是从樊梁湖北口,穿渠至津湖(即界首湖,在今宝应县治南),再从津湖北凿渠百里通白马湖(在今宝应县西北),直至山阳末口入淮。这是历史上对邗沟运渠的首次改建工程。经过陈登这次大规模的开凿,形成了一条比较端直的新运道,史称邗沟西道。邗沟西道与今天的里运河大体一致。陈登还筑有捍淮堰(高加堰前身)、破釜塘、陈公塘等沿运水利设施。《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陈登画像,邗沟西道形势图等曹操曹操(155—20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建安七年至九年(202—204年),曹操先后修治睢阳渠至官渡;“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今河南淇县卫贤镇东)漕船由此可通今卫河上游和当时的黄河下游,向东北通今海河水系各河流。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又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沟通白沟、瓜(缺水字旁)水、滹沱河、鲍丘水(东潞水)、濡水(今滦河)等。

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可以视为隋永济渠的前《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曹操画像,睢阳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形势图谢玄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孝武帝时,位至东晋宰相。385谢玄(343—388),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安侄。邗沟与鸿沟、汴水等运河开通以来,淮北地区的泗水成了南方沟通中原和黄河下游的主干。因泗水在徐州附近年),兖州既平,谢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在吕梁河段,用工九万,树栅,立七埭,抬高水位,以便通漕。《辞海》谢安、谢玄均有专条。展陈内容:谢安、谢玄画像,召伯埭、吕梁洪形势图隋文帝宇文恺隋文帝(541—604),即杨坚。结束南北朝分立,统一全国,隋朝建立者。隋朝建立之初,建都大兴城(今西安市)。为了解决京城粮食、物资不足的问题,隋文帝于开皇 四年(584 年)令宇文恺负责,大体沿着汉武帝时开凿的漕渠故道,开凿了由长安到潼关连接 黄河、沟通关东地区的广通渠(隋炀帝时改称永通渠),“转运通利,关中赖之”。(《隋书•食货志》) 对加强关中与关东地区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紧接着开皇七年,又以邗沟年久淤塞,开凿了北 起山阳(今淮安)末口,南至江都(今扬州)茱萸湾、连接江淮的山阳渎。

不过,此次开凿规模 不大,只是疏通而已。 宇文恺(555—612),字安乐,隋朔方人。多技艺,有巧思。受隋文帝之命,开凿广通渠。 《辞海》隋文帝、宇文恺均有专条。 展陈内容:隋文帝、宇文恺画像,隋山阳渎、广通渠形势图 隋炀帝 隋炀帝(569—618),即杨广。大业元年(605 年)隋炀帝即位,以“关河重阻,无由自达”, 将都城东迁洛阳。自大业元年开始营建东都的同时,下令开凿通济渠和邗沟。隋炀帝仅用了六年 的时间,即凿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大运河全长 2500 余公里,包括通济渠、永济渠、 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自洛阳通向东南,以通济渠连接邗 沟,再以邗沟连接江南运河;二是自洛阳通向东北,经永济渠而达涿郡(今北京市)。 通济渠是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中最早的一段,也就是唐宋时期的汴河。《隋书•炀帝纪》载:大 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在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 御道,树以柳。”(《资治通鉴》卷 180)这次开凿较夫差时的邗沟和文帝时修的山阳渎不同, 是重新开凿的。

隋炀帝开邗沟应是在东汉陈登所开邗沟西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裁弯取直,并加以 拓宽浚深。 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始于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 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资治通鉴》卷 181)其线路起今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讫于杭州。这一路线, 绕太湖之东,为江南富庶之区。 由洛阳通向东北的永济渠,开凿于大业四年,据《隋书•炀帝纪》:“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 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隋大运河的开凿,前后共用6 年时间,这一“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的工程,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 文明的一大奇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诗人皮日休的评价还是很公允的。 《辞海》有专条。 展陈内容:隋炀帝塑像,隋大运河形势图 裴耀卿(681—743),字焕之,绛州稷山人。裴耀卿迁任京兆尹时,关中发生洪涝灾害,粮食歉收。他分析天下经济大势,从长计议,奏请唐 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在运粮沿线设置几个大粮仓,做为中转站。唐玄宗非常赞同, 开元十一年,裴耀卿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都转运使。

他受命后,沿黄河建置河阴、 集津、三门三个大粮仓,开通河道,征集天下租粮,由盟津沂河西上,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 万石,省运费30 《辞海》有专条。展陈内容:裴耀卿画像,大运河形势及粮仓位置图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时任润州刺史兼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以“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 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澣,以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遂 开广济渠下流,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不逾时毕功。既而水流浚急,行旅艰 险,旋即停废,却由旧河。”(《通典》卷10《漕运》)这是汴渠下游一次失败的掉尾改线工程。 展陈内容:齐澣画像,伊娄河、京口埭位置图,广济新渠形势图 刘晏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 年)汴渠崩坏淤浅,有些河段已经无水,肃宗令转运使刘晏负责修治, 刘晏乃征调民夫对汴渠进行了全线整修,使其重新全线畅通。先疏通河道,了解到运河上各段水

上一篇: 【陈氏】陈氏历史上的十大名人,总有一位让敬佩!
下一篇: 【姓氏寻宗】苏姓——历史来源及名人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