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历史上出现过多个政权,但这些政权基本都向中原王朝称臣,因此其君主都只能称王而不能称帝。高丽时代虽然“僭拟”大量天子之制,甚至高丽光宗、景宗、靖宗等君主在个别佛教碑刻中被称为“皇帝”,但在绝大多数高丽时代的文献及金石文中,高丽君主的头衔还是“王”,充其量就一些臣民“抬高”自己的君主为皇帝而已。12世纪前期的高丽和尚妙清正式提出“称帝建元”的主张,甚至已经建国号“大为”,年号“天开”,但他想尊为“皇帝”的对象高丽仁宗王楷却不买他的账,不但没有登上“大为皇帝”的宝座,还派兵把妙清一党镇压下去。直到甲午战争后,朝鲜获得名义上的独立自主,才在1897年10月12日出现了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朝鲜高宗李熙,加上他的儿子、朝鲜王朝末代君主纯宗李坧,一共也就两个皇帝。
不过,严格来说,李熙并不是朝鲜半岛第一个称帝的人。在他称帝四百多年前,朝鲜半岛东北部就有人公然称帝了,他就是朝鲜王朝前期武将——李澄玉。只不过,他并不是自称“朝鲜皇帝”,而是“大金皇帝”。“大金”是存在于1115年到1234年的女真族王朝,那么他称帝到底意欲何为?看官甭急,我们先从他的传奇的一生说起吧。
“武臣第一”
李澄玉是朝鲜南部的庆尚道梁山人,生于1399年。他在史书中首次出场是在1416年,当时朝鲜太宗李芳远在位,他的一个亲信大臣李叔蕃想去白川温泉,请求甲士护行,李芳远就赐给他数十名甲士,其中一人就是李澄玉。所谓“甲士”并不是一般的军人,而是隶属义兴卫的国王亲兵,从两班子弟中挑选。可知李澄玉出身两班,武艺高超,年纪轻轻就成为“中央警卫团”的一员,并且有“副司勇”(从九品)的官职。同年八月十七日,李澄玉在武科亲试中考中第一名,此后就在管理御马的司仆寺任少尹。
其时,朝鲜世宗欲开拓东北边疆,与女真人争夺图们江下游的地盘。1423年,朝臣黄象荐举李澄玉出任庆源佥节制使,于是李澄玉就开启了戍边生涯。李澄玉也确实是个猛人,多次打败女真人,开拓了斡木河地区,在此设立会宁府,逼迫当地的建州左卫迁走,确保了朝鲜对图们江西、南岸的控制。按照他的想法,是要把建州左卫(当时尚未设右卫)屠得“无遗种”,但世宗权衡之下没有采取这个极端方案,最后建州左卫在凡察的率领下迁徙到浑河、苏子河流域。如果李澄玉的计划得逞,哪怕只杀了凡察一家,那就不会有后来的爱新觉罗氏的大清朝了,因为凡察的侄子董山(朝鲜称童仓)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
朝鲜王朝在图们江下游开拓的“东北六镇”地图(出处:刘阳:《朝鲜王朝北方“六镇”之富宁镇的设立》,《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5年)
不管怎样,李澄玉对女真人的心狠手辣给图们江流域的女真人留下面积很大的心理阴影。史书记载他:
性资刚勇,政令严峻,若闻贼变,即具铠仗,出城以待,无不胜捷。诸部野人甚畏惮之,不敢犯,号曰“有牙大猪”。
由此,李澄玉受到世宗的青睐,世宗对他“素爱重之”,李澄玉的上司咸吉道(后来的咸镜道)都节制使金宗瑞也评价他是“北鄙宿将,智勇过人,虑事周密”。更难得的是,李澄玉“性清俭,秋毫不取,为当时武臣第一”。换言之,说他是当时的朝鲜最优秀的军人也毫不为过。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哥哥李澄石,也是边将,史载“澄石、澄玉,皆名将也,然澄石贪鄙,勤于营产,澄玉清介自守”,李澄石曾对李澄玉说:“清白,无福人别号也。”但李澄玉不以为然,于是兄弟不和到了“举国知之”的地步。
李澄玉戍边十多年后,一度丁母忧回籍,1439年起复庆尚道左道都节制使,镇守东南沿海,防备倭寇。1440年调任平安道都节制使,1444年还朝,任义禁府提调,不久调任庆尚道右道处置使、庆尚道左道都节制使,1447年以父亲年近百岁为由请求辞职奉养父亲,得到世宗批准。1449年也先入侵大明,辽东受到波及,世宗急命李澄玉入京任知中枢院事,商讨防备对策,足见世宗对他的倚重。1450年,世宗去世,文宗继位,翌年任命李澄玉为咸吉道都节制使。于是李澄玉时隔十余年又回到了熟悉的东北边疆,此时距离他成为“甲士”已近四十年,已是年过半百的嚄唶宿将。
“大金皇帝”
李澄玉出镇咸吉道之际,汉城政坛波云诡谲。文宗在1452年去世,幼子端宗继位,领议政皇甫仁、左议政金宗瑞等把持朝政,首阳大君李瑈(后来的世祖大王)则萌生问鼎之心,于1453年十月十日发动名为“癸酉靖难”的政变,借口金宗瑞、皇甫仁欲拥立安平大君李瑢而将他们一网打尽,从而大权在握。李澄玉没能置身事外,卷入残酷的权力斗争之中。前面提到,金宗瑞是李澄玉十多年前在咸镜道任职时的上司,李澄玉也被归为金宗瑞一党,首阳大君方面宣称李澄玉密令镜城府使李畊㽥将兵器运到汉城,助金宗瑞等“谋反”,于是在“靖难”以后,让朴好问(也是当年李澄玉的战友)取代李澄玉的咸吉道都节制使之职,并打算将李澄玉流放平海。李澄玉向朴好问询问汉城发生了什么事,朴好问和盘托出,李澄玉知道自己一旦交出兵权,必然难逃首阳大君的毒手,便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朴好问,反他娘的!
然而李澄玉“造反”的方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他并没有按传统方式打出“勤王”“清君侧”“奉旨讨贼”之类的口号,而是赶到图们江畔的钟城,自称“大金皇帝”,并对钟城教导(相当于县教育局长)李善门说:
此地乃大金皇帝奋兴之地,时有古今,英雄未尝不同。吾今欲定大策,汝其草诏!
接着,“大金皇帝”李澄玉下了一道“口谕”:
自大金以后,礼义废绝,诸种野人,或杀无罪,或杀父母,以致伤和。天谕揆治,朕以薄德,难保惟命。不敢自已,乃陟厥位,益亦有年矣。今天复谕之,余不敢废上天之命,以某年月日昧爽即位。境内大小臣民,想宜知悉。
李善门称病不书,李澄玉就让镇抚黄儒书写这道“诏书”。与此同时,李澄玉声称火剌温(海西女真)入侵,移文咸吉道诸邑,要求抄发士兵,携十日粮,授千户、万户,在节制使营集合,又向斡朵里部酋长童速鲁帖木儿请求援兵,另派通事金竹、李世等前往高岭、吾音会等地,要求这些地方的女真部落率军驰援。此外,他还预备立自己所宠爱的妓女郑非为“皇后”。
李澄玉称帝的消息传到汉城,引起轰动,都以为“澄玉将五镇精兵与野人连结,其势难制”,也就是朝汉城进军。但李澄玉自称“大金皇帝”而非“朝鲜皇帝”,也没说要进京讨贼,所以他并不是攻打汉城,而是渡图们江北上。朝鲜成宗时所修的《东国舆地胜览》记载:
朝廷闻都节制使李澄玉有异心,遣朴好问代之。澄玉杀好问,自称大金皇帝,将渡江据金旧都。
16世纪李焰所撰野史《西征录类编》记载:
癸酉之变,宗瑞等尽死,光庙受禅。澄玉方为咸吉道节制使,光庙密遣朴好问轻骑疾驰,代澄玉还朝。澄玉受代行一日,忽曰:“节制使重任,好问匿声来代者,何哉?”寰甲还趋好问营,声言有议事,好问出对,澄玉击杀之,部勒军马,移书野人,自称大金皇帝,将定都于五国城,野人皆服从。澄玉设置官属,刻期将越江……
16世纪车天辂所撰野史《五山说林草稿》记载:
世祖反正,以人代之,召澄玉解龟,归到吉州,思之曰:“朝廷非有大事不召我曹有教,今无事递我,必有由也。”还驰至镜城,问诸新节,不言,澄玉顾命从者捽而下,踞椅而责之曰:“尔若不言,当斩之!”其人不敢讳,遂杀之,举兵欲南向京师。乃曰:“我威信素著山戎,今当渡江而作大金皇帝足矣!”约明日率军而行……
无论官修典籍以及民间野史,都记载的是李澄玉要渡图们江,占领五国城,号召女真,恢复金朝。此举乍看上去匪夷所思,但结合之前讲到的李澄玉履历和他的“口谕”内容,也不难理解。李澄玉在朝鲜东北边疆摸爬滚打二十年,“野人畏服”,另一方面,他也自然对女真内情了如指掌。正如他在“口谕”中所说,当时女真各部一盘散沙,互相残害,他显然有驾驭女真各部的自信。同时他深知金朝对女真人的号召力,金朝虽然灭亡200多年,但女真人并未忘怀“大金”,直到1493年建州三卫给朝鲜的书信中,依然出现了“金皇帝”的称谓。也就是说,李澄玉自称“大金皇帝”,至少从表面上看确实是利用女真人群龙无首的现状,号召恢复金朝,君临女真诸部。日本学者河内良弘这样分析李澄玉的称帝动机:
他(李澄玉)并未选择一条为今后的人身安全而逃亡的平凡之路,而是准备在女真部落中建立一个基础性政权,将后半生托付于此……如自称大金皇帝,自然会得到管下女真部族的支持,形成一个以他为首的女真部族国家而使自己君临居上……
李德华、徐仁锡主演韩国史剧《韩明浍》中李澄玉(左)称帝场景(配字是“大金国 创业”)
究竟是不是真的要建立“女真部族国家”,先按下不表,最后再说我的看法。不管怎样,李澄玉称帝并且要渡江北上,好像并不是要造首阳大君的反。但汉城方面尚不清楚他的动向,判断他是朝汉城南下,所以首阳大君被傀儡王端宗任命为都统使,奉命北征李澄玉,还没出师,就传来李澄玉在十月十九日夜被杀的消息。关于他的死亡,《端宗实录(鲁山君日记)》是这么记载的:
澄玉日夜常使郑种(钟城节制使)、李行俭(都镇抚)在侧,稍有动静,必使腹心觇之,二人谋诛,不得间。种乃约邑卒曰:“汝等见我回顾,一时击之。”皆曰:“唯命。”澄玉自知事逆,惧人谋己,弓剑不离身,张灯彻夜,目不交睫,庭列斫刀,以惴军士之不从令者。种进曰:“今日寒甚,请饮军士酒。”澄玉曰:“可。”乃设一小盘,种举觞而进。澄玉欲饮,种即回顾,邑卒一时鼓噪乱射之,澄玉中矢,走入厨舍,邑卒追杀之。
看来,很多人都不愿意跟随李澄玉背井离乡,远走苦寒之地。在渡图们江之前,他的部下郑种等就把李澄玉暗杀了,李澄玉没做几天皇帝就一命呜呼,在位时间也就仅长于他的大金“先帝”完颜承麟。他的三个儿子也被处死,尸体被车裂,枭首三日后传至汉城,家属都被连坐,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但他的哥哥李澄石却因与弟弟不合而没有连坐,逃过一劫。不管怎样,李澄玉称帝不成,最终身败名裂,将星黯然陨落,恰如李澄石所说的那样,果然是个“无福人”啊。
“忠臣”乎?“逆贼”乎?
李澄玉称帝对朝鲜人而言是破天荒之事,就算他当的是“大金皇帝”而非“朝鲜皇帝”,也足具轰动性,毕竟之前朝鲜半岛无人称帝,当时就有人说“李澄玉称朕、称敕而僭拟皇帝,则非特我国之罪人,乃天下之大逆”。三百年后,有人开始给李澄玉翻案,他就是朝鲜正祖朝名相蔡济恭(1720—1799)。他写了一部《李节度传》,收录于他的文集《樊岩集》中,内容是:
……金宗瑞以江界府使,知澄玉忠且勇,举以自代,时年二十二。未几,升拜北方节度使。玺书谕曰:“卿之威武大振,虽古人无以过之。虏皆詟服,予甚嘉之。须体寡人之至意,永作北鄙之良将,以副予心。”既莅营,选六镇藩胡骁敢善骑射者三千,皆隶牙下分为队,每巡列邑也,使之各出境迎送焉。光庙受禅,密遣朴好问代之,澄玉疑之曰:“曾有密教,非国有大事不召我,今他将之匿声来代,何也?”于是捽下新节度问之,好问不敢讳,遂杀之,谋举兵直指京师,约其麾下曰:“吾渡江请命于天朝,复上王事蔑不济矣。”决以明日行。钟城府使郑种知其谋,是夜使人伏于板上,乘其熟睡斫右臂。澄玉惊起,夺其剑,赤身飞出,左手击杀百余人,身亦被乱箭死之,年二十四。忠臣义士闻之,莫不暗暗流涕……
这篇文章基本就是拼凑关于李澄玉的各种既有的野史记载而成,其“原创”内容就是李澄玉并没有称帝,渡江也不是为了恢复大金,而是请命于明朝来恢复端宗王位。一些学者把这个文章当成真实的史料,据此认为《端宗实录》中关于李澄玉称帝的记载是首阳大君的御用史官为了抹黑李澄玉而编造的故事,李澄玉是大忠臣,绝对不可能称帝云云。
但只要稍微仔细推敲这个故事,就不难发现完全是个漏洞百出的无稽之谈。李澄玉是被黄象推荐的,而不是金宗瑞,金宗瑞也没当过江界府使。李澄玉起事是因为“癸酉靖难”,首阳大君虽然杀了金宗瑞、皇甫仁等,但受禅要到两年后,端宗还在王位上,所以“光庙受禅”“复上王”之类自然都是杜撰的。而且李澄玉二十二岁戍边,没多久就当了“北方节度使”,二十四岁时战死等等就更不值一驳。“请命于天朝”也是反映朝鲜王朝后期“尊周义理”的话语,再结合当时的肃宗、英祖接连为1456年谋复端宗的“死六臣”及金宗瑞、皇甫仁等“癸酉靖难”遇害大臣平反昭雪的背景,可以认为这篇文章属于这种背景下摘抄各种相关野史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虚构而炮制出来的“忠臣”故事,根本不能当“史料”对待。
其次,不管怎样,用三百年后炮制的故事来推翻实录记载,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而且记载李澄玉称帝的不仅有《端宗实录》,还有《东国舆地胜览》、《西征录类编》、《五山说林草稿》等公私史料,实录中也不只有史官的记录,还收录了一些官员启辞、启本等,也都提到李澄玉称帝。至于像李澄玉在《世宗实录》(金宗瑞、皇甫仁等监修)中被记载得多么清廉、多么孝顺、多么忠不可言,所以不可能称帝,或者首阳大君一派全是坏人,他们写的历史不可信,首阳大君的对立势力全是好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被诬陷的,这类说辞都是脸谱化的分析,完全不可取。总之,与其说《端宗实录》中关于李澄玉称帝的记载都是抹黑李澄玉的曲笔,倒不如说这个《李节度传》是后人美化李澄玉的小说家言。
应该认为,李澄玉称帝是事实,有些细节可能被夸大了。但就本人的看法,李澄玉自称“大金皇帝”,恐怕并不真的是要恢复金朝。因为他被评价为“智勇过人,虑事周密”之人,绝非不自量力的狂徒莽夫,假设真的在女真的土地上恢复了金朝,明朝也绝不会容忍,他应该心知肚明。我们再仔细地看下李澄玉的“口谕”内容——“天谕揆治,朕以薄德,难保惟命。不敢自已,乃陟厥位,益亦有年矣。今天复谕之,余不敢废上天之命……”,从粗体字来看,他可能之前在镇守咸吉道时早就借口“天谕”而对女真人自称“大金皇帝”或打出“大金”旗号,这次是上天再次降谕,所以又即“大金皇帝”位。换言之,借口“天谕”而对女真人自称“大金皇帝”,只是李澄玉驾驭女真人的一种手段,之前也用过,这次再次使用,甚至还要渡江,目的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拉拢女真人大量加入自己的队伍,再杀回朝鲜,铲除首阳大君一派,为金宗瑞报仇。这个真实目的可能被首阳大君的御用史官掩盖了,只留下了他自称“大金皇帝”的记载,于是李澄玉就成了一个妄想恢复“大金”而莫名其妙称帝的狂人。
无论李澄玉称帝图的是什么,他确实是历史记载中朝鲜半岛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这让我们联想到17世纪朝鲜文人林悌的临终遗言:“四海诸国未有不称帝者,独我邦终古不能,生于若此陋邦,其死何足惜!”如果能穿越到林悌身边,一定要提醒他“贵国”有个李澄玉称过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