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淡水鱼之王”,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的长江白鲟,在几天前被正式宣告灭绝。中华鲟的故事在小学课本中就有提及,告诉我们长江鲟鱼是一种珍贵的保护动物。
那为什么被人们尽力保护的长江白鲟还是没能生存下来呢?长江白鲟在灭绝前又遭遇着怎样的困境呢?本期子牙童趣知识局就来带大家了解:水中大熊猫,长江白鲟。
今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白鲟已经正式灭绝。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他们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白鲟难道说灭绝就灭绝了吗?
水中大熊猫(水中大熊猫是什么动物)
其实今年才宣告白鲟灭绝已经是很保守的做法了。我国水产研究科学院的专家就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到过,白鲟很有可能在2005年就已经灭绝了。
而人们最后一次看见活体白鲟,还是在2003年。这样一看,今年才宣布白鲟灭绝,实在是人们对白鲟的种群恢复,已经感到希望渺茫了。
对很多00后来说,小学课本上拯救白鲟的课文依然历历在目,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长江白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保护动物,并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类。
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曾有着鱼类活化石的美称。那么挺过了恐龙灭绝,挺过了冰河世纪的长江白鲟,为何在人类活跃的年代却不幸灭绝呢?
人类的出现对于白鲟的生存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还得从50年前说起。
在白鲟尚未灭绝时,经常有人把它们和大熊猫相提并论,白鲟在2003年后就再也没出现过了,而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却在有序恢复。
以至于有人说白鲟已经是不再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淘汰物种”了,无论怎样去保护也是无济于事。
但就在50年前,白鲟还有着健康的种群数量,在我国还作为可食用鱼类被大规模捕捞过。短短五十年间,白鲟究竟经历了什么?
白鲟陪伴中国人的时间,已经有上千年了。长江沿岸的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流传着,“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其中的象,指的就是白鲟。
在上世纪70年代,白鲟还作为一种食用鱼被大量捕捞过,当时一年最多能捕捞起20多吨的白鲟。
可见白鲟在数十年前,都还有着相当可观的种群数量。然而近几十年的人类活动,给生存了1.5亿年的白鲟带来了灭顶之灾。
造成白鲟数量锐减的直接原因就是过度捕捞,白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寿命能达到惊人的40年。
但大体型和长寿命,也代表着它们的生长周期很长,一旦遭遇大规模捕捞,种群的数量需要很久才能恢复。
而彼时的人类没有看到白鲟生存背后的艰难,只看到了它们身上肉和鱼子酱的价值。
鲟鱼子酱可是号称黑色黄金的顶级食材,白鲟就这样以每年数十吨的可怕数量被捕捞着。
当时我国的专家也建议过不要再继续大规模捕捞野生白鲟,应该把它们人工养殖来发展成一个稳定的经济鱼类,但当人们付诸实践的时候,发现已经晚了。
白鲟的种群数量已经被捕捞的岌岌可危,剩下的数量连用于人工养殖都不够,于是白鲟就这样,从本来有潜力成为经济动物的鱼类,成为了需要保护的濒危动物。
白鲟毕竟是一种挺过了两次生物大灭绝的鱼王,它们的适应能力在鱼类中并不算差。人类的过量捕捞对白鲟的生存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但真正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原因,还远不止于此。
面对白鲟的生存困境,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不能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为白鲟划分出一片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来悉心呵护呢?
这种办法说起来容易,但白鲟可不像鱼缸里的观赏鱼那样,有一缸水就能活。白鲟是一种洄游鱼类,它们出生于淡水,在幼年时又会回到海洋里生活,在成年后再回到淡水产卵。
这样的生活习性让圈养白鲟变得困难重重。我们能给大熊猫划分出一片无人干扰的保护区。
但白鲟所生活的长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把整个长江都封起来给白鲟住,显然是不现实的。
虽然不能给白鲟提供完全无人干扰的保护区,我们至少可以维持白鲟的正常栖息环境。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也实现的有些太迟了。
上世纪80到90年代,长江沿岸猖獗的非法挖沙、违规排放等工业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白鲟的栖息地,并且不少河道修建的水坝直接堵死了白鲟洄游的通路。
过度捕捞加上栖息地破坏让白鲟的数量在极短的时间内断崖式下跌,让人们都来不及反应。等到1993年的时候,人们再也见不到成群的白鲟了。
这时候我们才开始真正重视白鲟的保护,但一切都太迟了,白鲟的数量一再锐减,直到消失。
2003年1月27日,这是人类最后一次观察到活着的白鲟,从此之后我们就再没见到过这一美丽的生灵了。
苦苦等待了十多年之后,白鲟还是没有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白鲟的宣告灭绝,是我国动物保护的一大遗憾,但也让我们吸取了教训。
现在我国对中华鲟和长江鲟的保护力度都大幅增加。对栖息地保护、工业活动的监管都更加严格,我们绝不会让中华鲟和长江鲟重蹈白鲟的覆辙。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动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