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大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尼撒战争史》之续编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记》班彪(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32年~92年),《汉书》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崔鸿(478—525年),北魏史学家,《十六国春秋》和《十六国春秋纂录》臧荣绪(414-488),南齐史学家,旧《晋书》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时期人,《宋书》和《晋书》110刘知几(661年~721杜佑(735年~812年),《通典》司马光(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洪迈(1123年~1202年),《容斋随笔》周去非(1135年~1189赵汝适(ZhaoRuku1170年~1228马端临(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汪大渊(1311张燮(1574年~1640年),《东西洋考》顾炎武(1613年~1682王夫之(1619年~1692王鸣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赵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中国近现代史学家:王韬(1828~1897年),《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法兰西志》、《美利坚志》、《日本通中国考》、《琉球朝贡考》、《法越交兵记》、《西古史》、《西事凡》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古代史》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徐志摩、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
甲骨四堂之一。黄现璠(1899年~1982年)《广西壮族简史》《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壮族通史》冯承钧(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景教碑考》郭沫若(1892年~1978范文澜(1893年-1969年)《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上册)吕思勉(1884年-1957年),钱穆之师。著作《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翦伯赞,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运用马列理论研究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功献卓著。特别是在中国古史分期的研究上,主张战国封建论。典型人物简介:(1)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2)班固,字孟坚,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3)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
颜师古(581年~645年),字籀,以字行,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后迁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父亲为颜思鲁。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1727年~1814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7)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着《文史通义》共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着作(1728年—1804年),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9)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10)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11)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柳如是别传》《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12)范文澜范文澜(1893 年11 月15 日-1969 月29日)字仲云,浙江绍兴人,历史 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 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 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 革命运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 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 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 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 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