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赏
第【00277】期
冯梦龙“牵挂”的下榅洋
李隆智
细看政和县地图,发现东部澄源乡与周宁泗桥、纯池交界处,下榅洋是一个特别的“突出”,犹如蛟龙溪掀起的一股浪峰,直冲入下游芹山水库。
冯梦龙《寿宁待志》开篇,讲述了下榅洋 “突出”的故事。
第一节
政和县与周宁、寿宁山水相依。
后晋天福六年(941),闽王王审知为巩固边防,从宁德县划出4个里,成立关隶镇(镇址在现政和县镇前镇),重兵把守。与同年成立的温岭镇(今武夷山)、松源镇(旧址在今旧县)三镇一起,严防吴越钱镠。
下榅洋和周宁泗桥、纯池,以及寿宁县大部,包括鳌阳、清源、大安、坑底、平溪、下党、芹洋、托溪等,都隶属关隶镇管辖。
明景泰六年(1455),闽浙都御使刘广衡、福建按察副沈讷率兵进驻寿宁“征剿”起义矿工,报请朝廷设置县。于同年八月,批准划出政和县南里、北里、东里十至十五都,福安县平溪里十一至十四都,成立寿宁县,置县治于杨梅村(今鳌阳镇所在地)。
下榅洋的深堀、前洋时属东里,被一并划入寿宁。
许是太过偏僻,或者距离太远,寿宁人给弄丢了。
据明朝文学家、寿宁县令冯梦龙《寿宁待志》开篇载:“政和之东北里割入寿宁,有地曰深堀,曰前洋,在三鼎桥之东,泗洲桥之北包寿界内,亦在割中。当时失于入册,两县俱置辖外。后为政和查出,复攘以去,莫能厘正,亦主县者之无人也。”
冯梦龙把下榅洋深堀、前洋两个自然村的“丢失”归为“失于入册”, 被政和“复攘以去”。
所以,他心心念念《寿宁待志》开篇就说这事。
所以,就有了政和地图上下榅洋特别的“突出”。
七十多年前,寿宁人不仅弄丢了下榅洋深堀、前洋两个自然村,连整个十五都都“丢失”了,被划入周宁县。
1945年8月1日,以周墩、宁德两地首字定名的周宁县成立,地域很小,只有640平方公里。1955年9月,距离寿宁县最边远,原来隶属关隶镇东里十五都的地界,既包括现在纯池、泗桥的279平方公里,被划入周宁县。
第二节
冯梦龙“牵挂”的深堀、前洋,成为下榅洋掌上明珠,自然有它“突出”的理由。
相传明嘉靖年间一个冬天,有穆阳坂卓氏人家寻找走失耕牛来到此地,满山堆雪,唯有自己耕牛躺卧的古柳杉树四周,雪花飘落即融化,阳气十足。后举家迁徙过来定居,因面对田洋,取名下榅洋。
这里山清水秀,发端自关隶古镇的蛟龙溪,一路奔腾着清澈的泉流,款款深情地在这里潺潺。暖风吹拂,千年榅树摇曳的葱茏气韵,护佑着古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人。
通往蛟龙溪磴步桥的古道,润滑的石阶似乎有说不尽的故事。
下榅洋磴步桥,就建在蛟龙溪上。
磴步桥是下榅洋人通往周宁县泗桥乡的必经之路。
磴步桥建于清咸丰2年(1852),建桥时期正值太平农民军起义初期,偏僻的山乡还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磴步桥桥身南北走向,桥长47米,共68个磴步,全部用坚硬的条石垒砌而成。每个磴步由3块长石组成,分高中低三级顺水方向砌于河床坝面上,最高的为磴面。磴步面长30-40厘米,宽25-30厘米,每个石磴步呈长方形体,表面平整。
河床砌石至磴步面高50-80厘米,每步间距45-50厘米。没有发大水的时候,行人可信步跨过。桥两端有毛石砌的河坝,高高的突出于水面,站在河坝上感觉安全又舒心。
靠近下榅洋一侧河岸,矗立着一块石碑,记录了建桥的时间和捐建磴步桥的功德人士名字。
据下温洋村卓陈蕊介绍,河对岸现在隶属泗桥的山上有很多“插花”地,有很多下榅洋人的茶山、经济林,靠近下榅洋河这边也有泗桥人、纯池人的茶山、经济林。上世纪八十年代,周宁拟建设芹山水库,两个县进行地界划分“谈判”。原政和县委副书记魏万能提出地界划分原则:以河为界,不拘小节。
所以现在下榅洋与泗桥、纯池地界,就是以蛟龙溪河为界。
所以现在下榅洋人就很少过磴步桥,去对岸虎岭山上劳作。
只是偶尔和泗桥有亲戚喝酒等来往,大家才会走磴步桥。
但是在七八十年代,因为去周宁县城比到政和城关近很多,很多下榅洋人孩子读书,都是选择去周宁。
磴步桥的浪波,滋润着稚嫩的朗朗书声,洒满穿越虎岭的古道。
磴步桥,不仅是下榅洋先人的智慧之桥。
更是一代下榅洋人的精神之桥希望之桥。
磴步桥河岸边的“盼归岩”,装满下榅洋人满满的回忆。
第三节
来到下榅洋,你会感受到下榅洋悠悠古意。
辛丑年五一节期间,我抱恙“窜访”了下榅洋。走街串巷,有几栋古民居虽然略微破败,但门楣上“考视履祥”等字样,引人驻足。
视履考祥出自易经《履卦·上九》云:“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
“视履考祥”的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这门楣时刻警醒自己和家人,遇事要谨慎。“视履考祥”和朱熹的“不远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理学思想的精华。
这样的村庄,必出人才。“中军第”的建造者卓代昨就是其中佼佼者。
卓代昨,清末人氏,官至福建建宁府五品中军守备。比照现在的官职,相当于师级或旅级干部。但是清末“加官”频繁,“品位”含水。
年已耄耋的卓木松是卓中军的孙子,还住在 “中军第”老宅。
他说:原来联排建有几栋,现在只剩下一栋,边上的房子都拆除了。但宅基上还留着石拱门、防火墙,依稀可以感受当年“中军第”的气派和卓越。
“中军第”的天井上方,书写着 “雨旸时若”,我倍感亲切。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雨旸时若在仁君,鼎鼐调和有大臣。”清·薛福成《代李伯相再答朝鲜国相李裕元书》:“所幸入夏以来,雨旸时若。”
“雨旸时若”意思是晴雨适时气候调和,类同于现在书法家的风调雨顺。
“雨旸时若” “视履考祥”的门楣 “突出”了下榅洋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节
2015年7月,我第一次到下榅洋,发现了 “钦加五品中军府卓封”阳刻“印章”。 “卓封”前还有稍小“日”“月”两个字,每个字前有空格。
“印章”保存在村口小卖部卓姓人家中,是卓代昨裔孙。
请教了省里的专家,鉴定这是印制封条用的。清代官员出巡,需要管制一些路段和设施,就预先印制一些封条,贴在这些地方,民众看了,就不敢轻易到这些地方去,印章 “卓封”前稍小“日”“月”前的空格,为灵活添加日期之处。
“封条”和官员出巡高举的“回避”、“肃静”等性质类同。
端详“印章”,可以想见,卓中军为官时的气派:在他回家之前,已经在“中军第”及住所附近,贴满“钦加五品中军府卓封”纸条,告诉乡亲卓中军即将衣锦还乡。
除 “中军第”外,下榅洋卓茂杰民居保存完好。民居单进式建筑,约建于清代中晚期,坐东朝西,中轴有前楼、大门、门廊、插屏、前天井、大厅、后堂、后天井、后墙。天井长方形,石板铺设,两侧为过道,厢房,厢房上有阁楼,甚是气派。
近年,下榅洋村还新建一座百岁亭,耀然于古村之中。
下榅洋偏于一隅,土地贫瘠,经济落后。
但下榅洋人吃苦耐劳,勇于和贫穷抗争。
领头创办二五区茶业的卓建华,是下榅洋辈出人才之一。他到河北保定市开拓茶叶市场,带动了一批批下榅洋年轻人到北方创业。2014年他回到家乡,在澄源开办白茶加工厂,几年来“二五区”品牌逐渐打响,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
数百名下榅洋人,在河北、山东等地经商,象蜜蜂一样采撷甜蜜的生活之花。
知识改变命运。一批下榅洋人子女考上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卓茂宝、卓陈庆、魏杨霖、吕杨林、吴天久等一批下榅洋人,成为建设家乡政和的主力军,也为下榅洋的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的吕晓武、中国政法大学执教的吕茂相,成为莘莘学子的榜样。
下榅洋还出了书画家卓陈泰,他1992年毕业于厦门集美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村党支部书记吕杨贵骄傲地说:下榅洋山清水秀人优秀,下榅洋的明天会更好。
下榅洋发展到今天,“突出”应验了冯梦龙的话:“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作者李隆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和县作家协会主席。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重视地方民俗文化挖掘和弘扬,出版个人散文作品集《南洋纪事》 。(摄影李隆智)。
南平市作家协会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