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冯梦龙: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建设

冯梦龙: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建设

冯梦龙: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可以订阅

冯梦龙作品集_冯梦龙的智囊全集_冯梦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新要求,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已经从快速扩面进入提质增效的阶段,也反映出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及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管理监督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伟大改革实践既呼唤先进理论成果,也呼唤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运用西方概念和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的话语逆差,只有通过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才能客观、全面地呈现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专业研究者、普通民众及媒体通过系统的中国语言、遵循严密的逻辑架构形成的社会保障观点表述组合,它建立在相关概念、范畴和理论基础之上,是对中国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的确切表达。历史观和方法论是话语体系的内核。

中国社会保障历史观将社会保障视为国家治理和民生保障之重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就是守民心、守江山。

中国社会保障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2035年以前,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也是促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尽力而为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量力而行强调不脱离实际、实事求是,两者并行不悖、同等重要。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来源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厚基础,其核心内容是中国制度实践、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未来构想。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融通中国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非简单延续;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但非简单套用经典论述;它扎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阐释了区别于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保障的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新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保障道路的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农村医疗卫生领域探索出了赤脚医生、合作医疗等有益经验。在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中国推动实现了“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型。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了新成效。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丰富实践为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贡献了丰富素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叙事对象。

中国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才能根深叶茂。虽然中国古代并无“社会保障”之名,却有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与救灾济贫活动。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描绘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反映了追求公有制的最高理想。宋代张载在《西铭》中提出“颠连无告者”这一近似绝对贫困的概念并在《复宗法论》中提出通过建立宗族制度救济贫困无靠者……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主导下,轻徭薄赋、对弱势群体予以特殊保护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常态。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构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构想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中获得一定好处,但这些社会保障费用来源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贫困的绝对化和相对化。马克思提出,社会总产品在成为消费资料、进行个人分配之前应当作六项扣除,其中包括用来应付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及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列宁提出无产阶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国家保险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更能实现普惠共享,这也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基本观点。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特征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由官方主导,能够保证其与国家中心任务和战略定位一致,话语体系的各个构建主体之间具有统合性。党和政府充分吸收社会保障基本原理与实践经验,将社会保障重大战略研判写入重要文件、报告及讲话中,推动形成中国社会保障政策话语,政策话语又会进一步塑造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及国际话语。专业研究者、普通民众和媒体是构建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各主体之间并不存在彼此独立甚至对立的关系,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形成话语合力。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强调人民性,最终落脚于民生福祉。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政策话语强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既是人民之所盼,也是党和政府之所愿,还是能够实现且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的目标。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伴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出新命题。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接续为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保证,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提供了价值遵循,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民生思想和建设路线,为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提供了新内容。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建设的原则及重点

推进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建设要明确四项原则。一是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强调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对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三是强调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明确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是面向世界、胸怀天下,关注人类社会在社会保障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社会保障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建设成果应当有选择地转化为话语体系,学术话语要和政策话语、大众话语、国际话语畅通。提炼标识性概念应当回到中国独有的背景和文化中找寻,并将这些概念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区别阐述清楚。中国正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也要求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注重引领性和诠释性,增强中国社会保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对于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社会保障话语要辩证地吸收,同时警惕新自由主义话语体系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侵蚀。构建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并非要排斥西方文明,而是要以能否客观反映中国实践、是否具有时空解释力为标尺。需要从中国问题中提炼中国理论,从中国理论中形成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注:本文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报》2022年11月4日第3版,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冯梦龙。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_冯梦龙_冯梦龙作品集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由全国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自愿组成、共同建设的学术家园。公平正义、共建共享是学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促进理论繁荣、助力制度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参与国际交流是学会成员的共同使命。让我们为建设一个可以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不断提升人民福祉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郑功成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上一篇: 正本清源,引经据典,什么才是四大菜系的源头历史?其他皆野史
下一篇: 幻想三国志5中文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