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7.5,累计播放量近30亿,相关话题多次进入微博热搜……2020年年初热播的网剧《锦衣之下》引发了一轮“锦衣卫热”。而剧中的男主角陆绎(历史原型为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之子),也因其查谜案、救百姓、抗倭寇、锄奸佞的传奇经历和角色魅力,使演员本人的微博账号在剧集播出期间涨粉超过320万人。
常着飞鱼服、佩绣春刀的陆绎,并非第一个在屏幕上广受好评的锦衣卫形象,前溯《少年锦衣卫》《绣春刀》《新龙门客栈》等影视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里都少不了锦衣卫这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明代军事机构。
历史上的锦衣卫究竟是个什么机构?在近三百年的明代历史中,它的职能又发生过怎样的变迁?
今天,我们就带您一窥锦衣卫的职能范围与其演变历程。
明象牙腰牌(锦衣卫正千户)
全能卫队
宣德十年(1435)正月,朱瞻基去世,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上皇位,年号正统。这是他的第一次登基,若干年后还会有第二次。因为在正统十四年(1449),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朝臣一致拥戴朱祁钰为帝,并改年号为景泰。等到朱祁钰病死,朱祁镇获得重新复出的机会,史称“夺门”。这兄弟俩轮流坐庄,也成历史上的一道奇观。
朱祁镇以九岁儿郎的身份即大位,尚且未谙世事,根本无法理政,所以国家大事只能交给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打理。所谓“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位贤臣,都是仁宣时期的老臣。他们治国有道,而且齐心协力,所以能够保证正统初年政治清明,四境安宁,延续“仁宣之治”的良好态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统初年之所以能保持国力上升,除了依靠贤臣辅政之外,也借助于国家机器积极发挥作用,它们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可以高效运转,保持充分的活力。锦衣卫是明代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永乐朝设立东厂之后,明代的情侦机构形成厂卫并立的模式。这种并立,并不是地位完全对等的并立,而是以东厂为主导,锦衣卫的地位与明初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当然,在这种厂卫并立的模式之下,因为东厂也需要大量的锦衣卫来充实队伍,所以锦衣卫的数量不降反升,规模继续扩大。
虽说锦衣卫的地位暂时有所下降,但并不代表其所承担的任务也会随之而下降。恰恰相反,通过《明实录》,我们能看到锦衣卫在英宗执政期间明显地活跃起来,其所承担的任务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正统和景泰时期,他们像一支全能型的保安队伍,时刻护卫着这个国家。
《明实录(附校勘记)》
此前我们曾据《明史》得知,锦衣卫基本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已经显得四不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职能还会发生进一步变化,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在平时都需要担负哪些职能,与之前相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仍然是“直驾侍卫”,也即担任皇帝的贴身护卫。这项任务,其实是从锦衣卫的前身仪鸾司开始就一直存在,而且在有明一代始终得到保持。无论是在皇宫,还是在行宫,锦衣卫都要时刻保护皇帝,担负警戒,预防不测。
在一些重大仪式中,比如新皇即位、皇室婚嫁、陵寝修建等,锦衣卫除了担负安全保卫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参与和完成很多其他的相关任务。诸如会场布置、隐患排查、仪式设计以及仪式中一些非常琐碎而具体的事务,如架设云盖、鸣放鞭炮之类。
从《明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锦衣卫还会担负催缴物资、督办工程,甚至领兵作战等任务。比如从宣德十年的一份奏报中,可以看到兵部每年都会命令锦衣卫催办和督促南京养象所需芦根和茭草。工部也曾奏请派出锦衣卫官员督促整治通州至山海的桥梁道路。贵州发生叛乱时,锦衣卫指挥使李鉴被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赶往领兵杀贼.......
有意思的是,在景泰年间,锦衣卫的护卫对象也有所扩大,不再只是担任皇室的护卫任务,也会受领其他护卫任务,而且多半是临时的急务。比如景泰元年(1450),户部的奏报就有相关请求。当时,直隶松江府运送折粮官银十万余两,因为大河上冻,非常担心在赴京途中遇到盗贼,所以请求调集锦衣卫军校担任护送任务。
这一现象充分反映出锦衣卫职能的变化,标志着锦衣卫已经由皇家卫队逐渐变身为帝国卫队,不仅不再由皇室专享,担负任务也更加多样化。锦衣卫已经逐渐变成全能型的护卫部队,并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出积极作用。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自从设立之后,锦衣卫便一直担负着“巡察缉捕”的职能。在侦察巡视的同时,可以随意展开抓捕活动。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对锦衣卫畏惧三分。除此之外,他们还担任着一定司法职能。在正统、景泰年间,这些职能也得到了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厂设立之后,锦衣卫仍旧会有独立缉捕和独立行使司法权的机会,但侦办大案要案更多是和东厂一起行动,而且明显受到东厂的监督。有时,锦衣卫也会奉命与都察院一起执行任务,御史大夫也会在其中起到监督作用。
探情尖兵
搜集军事情报一直是锦衣卫的职能之一,但是史书中相关记载并不多见。也许是出于保密需要,其事秘而不宣,缺少记载也属情有可原。有幸的是,在《明英宗实录》中看到不少相关记载,其中主要是搜集瓦剌方面情报,应该与当时北方边患凸显有着直接关系。
正统十四年(1449),有一条情报显示也先有发兵南下的念头,他在得知北京已立新皇、再无讲和的可能之后,便准备率兵南下,攻打北京。为了对这一情报的真实性进行核实,锦衣卫奉命北上打探虚实,专门搜集有关也先动向的情报。长期以来,锦衣卫对于瓦剌的一举一动都严密关注,他们所搜集到的情报也备受朝廷重视。
居庸关长城
反间,今人称之为“反情报”,也一直是锦衣卫的重要职能。情报与反情报,无法须臾分离。锦衣卫既然担负搜集情报的任务,同样也应该担负反间的职责。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如果发现藏匿的奸细和危险分子,锦衣卫都有侦察抓捕的权力。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锦衣卫都可以在各种来往道路上临时设置关卡,对过往行人进行盘查和询问,一旦发现奸细可以随时抓捕。
景泰二年(1451),僧录司奏报说,京城的各座寺庙经常受到各种无缘无故的骚扰。究竟是谁在打扰他们呢?原来,正是锦衣卫校尉在不停折腾他们。为了做好反间,御史和锦衣卫等官员会对各处寺庙往返巡查。如果查到个别僧侣因为赴斋会而不在位,就会对其进行笞辱,以致众僧侣都为此而惊怖不安。
得到僧人的奏报之后,朱祁钰立即对此做出批示,他下令僧录司对各个寺庙自行加强约束,不得藏匿军囚和奸细,那些在寺庙中巡视的御史给事中和锦衣卫都随即撤出。
对寺庙的监控尚且如此严格,只此便可以想象当时锦衣卫曾担负了多少反间的任务。
(本文节选自《锦衣卫:畸变的国器》,内容有删改整合)
推荐图书
《锦衣卫:畸变的国器》
熊剑平 著
中华书局
定价:32.00元
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在谈及明朝制度建设的时候,锦衣卫是避不开、绕不过的话题,它所代表的“特务政治”影响了整个明朝的发展方向。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正是这种神秘的特性让很多人对其真实面貌不甚了然,本书正是对这一机构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讲述其中的权力纠葛与祸福兴亡。
往期精选推荐
中国文化
东方美学
艺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