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龙岩历史悠久,秀气钟灵,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唐置汀州以来,历代都曾出现一些对龙岩有重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的杰出贡献,已积淀成为龙岩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激励后人团结奋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融媒体中心在“报、网、微、端”等全媒体平台开设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闽西历史人物研究”专栏,为“打好五张牌、建设新龙岩”,加快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史志力量。本期刊发闽西历史人物研究系列报道【17】《八下西洋的明代航海家、外交家王景弘》,敬请关注。
八下西洋的明代航海家、外交家王景弘
王景弘(1369—1437年),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的29年间,与郑和同为正使,先后七次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郑和卒后,独自统率船队第八次下西洋,留下彪炳史册的功勋,是我国航海史上杰出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习近平同志指出,“王景弘是我们福建的乡贤,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很大贡献,大有文章可作”(《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下)》)。
王景弘塑像
入宫为宦 侍奉燕王
据“王景弘地券”推断和地方志书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景弘出生于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今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万历元年《漳州府志·武勋》载:“王景弘,集贤里香寮人,从太宗北征。后有拥立功,授其子宁南京锦衣卫正千户。”随后的乾隆三年《龙岩州志》和同治十三年《宁洋县志》也有相类似的记载。
王景弘家庭贫困,无力供他读书,功名无望。明洪武年间(约1380年),因缘际会,王景弘入宫为宦官,分赐燕王府,侍奉燕王朱棣。在北平燕王府,接受朱棣以及姚广孝等名士培养,受到良好的教育。
建文元年(1399年),王景弘与郑和随朱棣起兵,参与“靖难之役”。战事从河北、山东至江苏境内,历时近四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攻下京城应天府(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后,王景弘与郑和同属有战功的宦官,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赏识,担任内宫太监。
不辱使命 八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永乐皇帝下旨郑和与王景弘为钦差正使出使西洋。《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边至非洲东海一带。郑和与王景弘共同率领由62艘巨型海船、27800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庞大船队,从江苏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经东海、南海,先后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罗(今泰国)、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等地;随后经满剌加(今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科钦)、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加尔各答,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后返航。永乐五年夏秋之交,郑和、王景弘船队返航途中,在三佛齐歼灭以陈祖义为首的企图抢劫船队的海盗,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回到南京,历时两年多。返航时,西洋各国派遣使臣携带珍宝贡品,随船队到南京向明朝皇帝朝贡。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十三日,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第二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沿同一航线,送各国使臣回国,还随带丝绸、瓷器等物品赏赐各国。永乐七年二月,船队经过锡兰山时,专程到立佛寺进香布施,供奉金银丝帛等物,祈求航海平安。在寺前立有用汉文、塔密尔文和波斯文镌刻的《布施锡兰山立佛寺碑》。碑文首刻:“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昭告于佛世尊曰”,落款为:“永乐七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谨施”。此次使洋,所到之国“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历时一年半,于永乐七年七月回到南京。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第三次出使西洋。船队装备精良,有官校、旗军、勇士、民艄、买办、水手27670余人。“驾驶海船四十八号,往诸番开读赏赐”。“十月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一月自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然后到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在锡兰山时,“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船队派“二千余人,出其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属官”。后经小葛兰(今印度南端)、古里,抵孟加拉湾后折回满剌加。在征得满剌加国王同意后,在那里修筑城墙和仓库后回国。“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
永乐十年(1412年),王景弘受命到闽、浙沿海招募大批水手和造船工匠,在太仓、长乐、福州、泉州等地督练水师、监造海船、修建天妃宫。因而出现随郑和、王景弘出征的官兵“多闽人”的现象。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北上到北京建新都。王景弘随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兼管招募舟师,监造海船等事务,为出使西洋做准备。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二年(1414年)闰九月,王景弘和他的义子王桢参加了苏门答剌(腊)之役,协助平息苏门答剌(腊)内乱,擒获伪王苏干剌。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王景弘与郑和率船队回京。此次航行,下西洋船队首次访问非洲的麻林(今肯尼亚)、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非洲东海岸)等国。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十日,王景弘与郑和奉旨第五次下西洋。开洋前夕,王景弘率领军官和道士前往庙宇坐堂祭拜天妃,祈求神灵护佑航海平安。此次航行,先护送来访诸国使臣回国,再访麻林、木骨都束、卜剌哇等东非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船队回国,永乐皇帝奖赏下西洋官兵。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王景弘和郑和受命第六次出使西洋,并护送第五次出使西洋时随船来中国访问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回国,同时将锦、绫、纱、罗、绮、绢等物品分赐给各国国王。途经苏门答腊、满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等16个国家。各国又遣使1200余人,带贡物随船队到中国。永乐二十年九月回到北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发生皇位之争,王景弘因拥立太子朱高炽有功,荫及嗣子王桢,受赐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千户。
洪熙元年(1425年),王景弘受任南京守备。同年八月,与郑和一起选用下西洋官兵1万余人,修造南京大报恩寺等宫庙。
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王景弘受命将大绢绵布等运到北京。宣德四年,受敕省视南京旧皇宫。四月开始督造船只,操练水兵,准备再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此时,郑和已年届六十。宣宗朱瞻基“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来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出洋前,明宣宗朱瞻基还赐诗王景弘:“……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驱役飞廉决鸿蒙,遍历岛屿凌巨谼。”他们在南京龙湾(今南京下关)集结船队,领官兵27411人。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二十一日,船队开至刘家港,郑和、王景弘在天妃宫刊立《通番事迹碑》,详述使洋事迹。二月底,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等候季风开洋。在此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五月,带领部分人员溯闽江而上到镡州(今福建南平),在雪山寺三宝殿铸献铜钟一口,钟铭曰:“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十一月,在南山天妃宫三清宝殿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等人的名义刊立《天妃灵应之记》碑。十二月九日,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海。次年一月到达占城。三月初到达爪哇后,在此停留,休整4个多月,于七月下旬到达旧港(即巨港,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八月初到满剌加,九月中旬到达苏门答腊北端。十一月底到锡兰山,十二月上旬抵古里。此时,派出一支船队访问阿拉伯半岛上的祖法儿(今阿曼的佐法儿)、阿丹(今也门的亚丁)。同时派出由熟悉外交、贸易事务及翻译等7人组成的考察组,随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船只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并绘制了麦加教堂的建筑图带回船队。宣德八年正月,船队到达终点站忽鲁谟斯,历17国。三月二十一日,郑和卒于古里,王景弘率船队扶柩返航。有十余国派遣使臣随船到北京朝贡,七月七日,回到南京。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宣宗之命,独自统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这是王景弘第八次使洋。景弘先到苏门答腊,后到爪哇。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弟哈尼者罕随船队进京朝贡。
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二十三日,英宗敕命南京守备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不再使洋。王景弘晚年潜心整理航海资料,撰有《赴西洋水程》等书,系统总结了航海经验,成为明清时期航海人员的导航“秘本”,为促进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正统二年(1437年),王景弘去世,享年69岁。
千秋功业 彪炳史册
王景弘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他与郑和多次下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60多个地区,历时近30年,遍及东南亚、南亚、中亚、东非。他们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了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四个“世界之最”。
首次出使西洋远航时间1405年,比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出海远航早一个世纪,为世界之首。
组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巨大。由王景弘督造组建的船队有大海船62艘,官兵、水手27800余人。
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王景弘开始造海船的时间是1403年。据《明史·郑和传》记载,王景弘指导工匠建造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一艘船可容纳450人。这种大船有4层,船上有9根桅杆,可以挂12张船帆,需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这种大海船,除了船锚之外,全部用木材制造,制造工艺及海船规格在当时皆为世界第一。
王景弘下西洋船队宝船模型
完成世界最遥远的航程。王景弘协助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郑和去世后,明宣宗朱瞻基派王景弘第八次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王景弘先后八次下西洋,往返的航程总计达到上百万海里,为世界之冠。
八下西洋,从历史记载看,前七次下西洋,郑和作为船队的统帅主要负责船队的管理、军事和外交,而船舶建造、水手选拔、后勤保障、航路选择、航行指挥、船队管理、对外贸易等事务则由王景弘负责。从这些史实看,王景弘是一个精通航海的全才。
王景弘也是明初在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关系方面卓有建树的外交活动家。每次使洋,随带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及各种工艺品与各国交流,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通商关系,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巅峰时期,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增进了人民之间友谊。
王景弘在所经国家和地区的有着深远影响。在《南洋记》等碑记中记载了王景弘在七洲洋呼鸟插箭指引航向等传说。在东南亚各地留存有三宝宫、三宝洞、三宝井等纪念遗址。在今文莱王国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有一条为纪念王景弘而命名的“王总兵路”。在印尼三宝垄还有景弘“衣冠冢”。
王景弘又是以中央官员身份登上祖国台湾宝岛的第一人。清康熙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陈文达主修的《凤山县志》,清乾隆王瑛曾等重修的《凤山县志》等志书中记载了王景弘在台湾赤嵌汲水、用药水为当地民众治病、植姜山上为民众采用等传说,同时传授下洋秘本,最早引湄洲妈祖香火入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航海家王景弘,国民政府将接收原日本侵占的南沙群岛中的辛科威岛命名为“景宏岛”(即景弘岛)。国内还有龙海的“三宝庙”。
2003年5月,王景弘家乡漳平为了纪念王景弘,在赤水镇香寮村竖立“王景弘故里”纪念标志碑。2007年10月,漳平市博物馆内增设“王景弘史迹陈列馆”,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称号。2008年4月,漳平市人民政府将城区东门至东环路五一林场段新建的城市道路命名为“景弘路”。2015年5月,在九龙江边建成“景弘公园”,并塑有王景弘铜像。同年7月,漳平市在王景弘故里赤水镇香寮村举办第三届航海日夏令营暨首届王景弘航海文化节活动,纪念郑和、王景弘下西洋610周年。2018年10月,漳平动车站新建刻有“王景弘下西洋”故事的大型浮雕。2002年,在南京召开的“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香寮村是王景弘故里的结论被史学界广泛认可。2005年6月,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成立;2005年7月,由文化部、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云帆万里照重洋》专题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内设纪念王景弘专版。2008年,王景弘研究会成为全国郑和研究会首批三个县级单位会员。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在2002年、2004年、2023年多次召开王景弘学术研讨会、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座谈会,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密集进行宣传报道,《王景弘论文集》《王景弘研究》《王景弘传》等专著出版。王景弘塑像及展版在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厅永久陈列。漳平的全国、省人大代表建议将王景弘下西洋的有关内容写入教科书。
(执笔:中共漳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陈龙林 杨砚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