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死磕共读丨《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死磕共读丨《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死磕共读丨《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x26quot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在地理发现和贸易交流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x26quot

透过地理看历史_地理透过历史看什么书好_透过地理看历史怎么样

地理透过历史看什么书好_透过地理看历史_透过地理看历史怎么样

"大航海时代不仅仅是一段冒险的历史,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它改变了人类的认知、世界格局和文明交流。

通过地理的视角来看待大航海时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透过地理看历史怎么样_地理透过历史看什么书好_透过地理看历史

李不白

牧心

摘录:

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因为有大沙漠的阻隔,文明的发展相对滞缓,欧洲的航海者到来时,他们刚刚步入铁器时代,而且越往南,因为离欧亚文明中心越远,其发展越落后。与此同时,美洲因为孤悬海外,与欧亚大陆没有交流,导致文明发展极其缓慢,欧洲人能迅速征服那里,正是因为这种文明代差太大。至于澳大利亚,欧洲人当时称之为“被文明遗忘的角落”,他们甚至一度没把这里的土著当成人类。这种文明发展的差异,欧洲人一开始把它归因于文化和人种,但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正是地理。

感悟:

1.本书全面深度、梳理了大航海时代历史,对各国大航海时代前的历史也进行了补充,中国与西方的接触过程讲述得也比较清楚,另外,对季风、信风、洋流的介绍也弥补了对古代帆船航海的技术盲点。

2.文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地理大发现前,欧洲正在走出中世纪,中国处于明朝时期,而非洲、美洲、澳洲人类则处于石器时代,同在一个地球上,文明发展程度相差数千上万年,让人细思恐极。

3.西方与美洲、澳洲的接触,像极了黑暗森林法则的实践。

老胡

摘录:

商业文明的命根子是契约精神。诚实守信是商业文明的根本。

感悟:

现在地理视角审视世界历史,对我自己而言也是全新的角度和逻辑。当然作者的论述决不仅于此,农业,气候,宗教,科学,法律等多个维度都有不同程度涉及,知识面丰富,看问题的占位比较广阔。历史本就是多因素推动,能跟以复合的知识体系叠加历史,地理两大核心要素去层层解剖,非常难得。同时,作者字里行间里也不乏对一些深层次命题,诸如东西方宗教差异,东西方科学起源差异等,展开思考。这就让本书告别了简单的记录范畴,而回归到理性思考和探究,这一更加积极主动且有深度的分析中来

易博云天

摘录:

1. "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在地理发现和贸易交流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地理条件和探险精神是推动大航海时代发展的关键要素。航海家们勇敢地探索未知的海域,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资源。"

感悟:

在阅读了部分内容后,我对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性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在地理发现和贸易交流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条件和探险精神成为大航海时代发展的关键要素。无畏的航海家们勇敢地踏上未知的海域,寻求新的贸易路线和资源,这种勇气和冒险精神推动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的扩展。

然而,大航海时代不仅仅是一段冒险史,它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它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重新塑造了世界格局,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地理的视角来看待大航海时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程。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历史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为人类行为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影响。

摘录:

“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哲学家们在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办法,农耕文明的人口密度大,不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出乱子。而希腊正好相反,商业文明人口少,地形复杂,交通不方便,平常也见不着几个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更多地思考个人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然后进一步上升到对世界的思考: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感悟:

忽然有个猜想,如果现代的欧洲人诞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他们是不是也会形成农耕文明,也为产生类似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的制度?现代的中国人诞生在希腊,是否也会形成议会制国家和权力制衡思想?根据书中的思想,是很有可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生命体的生存方式, 不同的生存方式产生不同的文化。中国文明能延续几千年说明了文化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演化的结果。

杨澜

摘录:

更大的矛盾是在宗教方面,君士坦丁堡也有一个教皇,现在罗马城又冒出一个教皇来,同一个基督教怎么能有两个教皇?

感悟:

书拿到手沉甸甸的,虽然只有四百多页,但是纸张用得很好,而且还配了很多地图。的确是很硬核的地理历史“教科书”。我从前言开始读起,作者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历史,这一点我就很喜欢,读文科时最喜欢的就是地理和历史,其次是政治中的哲学。将前两个篇章看完,对地中海的印象又加深了许多,里面很多地理、天气、地形的知识,看到时,高中的知识疯狂地涌现了我,没有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还能对这些知识点有记忆,高中的确是我智商最高的时候。

这本书读起来不枯燥,作者的文笔很流畅也很有趣,只是要完全消化,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需要慢慢阅读。这个月的大部头就是“它”了!

阿汤

摘录:

能参与远洋航行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怀揣梦想的人,不管是发财梦还是建功立业的梦;另一种是生活所迫走投无路的人。不管是哪种人,从踏上甲板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把生死交给了茫茫大海。

感悟:

本来以为“大航海时代”充满了腥风血雨(虽然可能的确如此),但这本书读来甚是轻松有趣,地理和历史穿插着来讲,除了干货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愚钝如我,抓住以下几点写写。

1、希腊人的慵懒早有耳闻,传说下午2、3点就早早下班的企业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希腊很多山地,无法产粮,只有耐旱且在山地也能生存的葡萄和橄榄能存活下来,成为葡萄酒和橄榄油这样的商品。而葡萄和橄榄树平常基本不需要打理,空闲下来的希腊人民就成为了哲学家。中国是农耕文明,人口密度大,东方的哲学总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而希腊是商业文明,人口少,山地复杂交通不便,平时见不到几个人,希腊的哲学则喜欢思考个人的问题,如最经典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没想到慵懒也能催生哲学家呀。

2、2017年我去西藏旅行,因为中印关系紧张,双方都增派了军队驻守,所以父亲是有些担忧的。但具体发生什么事情,我还不是了解得很清楚,这本书再次提到了这件事,我才明白原来是关于“麦克马洪线”。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时,于1936年一厢情愿地划了一条中印分界线,虽然他们没敢画在公开的地图上,但印度人建立的锡克帝国兴起后则动起了坏心思。没想到从大航海时期到现在,两国还对此有争议,6月1日新京报外交部网站发布《中印双方同意加快解决边界西段等有关问题》,希望早日尘埃落定。

3、泰坦尼克号的失事主要原因是撞上了冰山,为何航行了4000公里都没事,反而在接近美洲的那一刻撞上了冰山呢?因为“洋流”。4月中旬的气温并不低,却偏偏又两股冰冷的洋流来袭,冰冷的海水和没来得及融化的冰山携手,导致了这场悲剧。谈地理就少不了气候,这也是我们该补上的一课。而泰坦尼克号在这么多年后仍让我们揪心,大概是因为电影的独特魅力吧。

4、我们无法理解海盗是因为农耕文化讲究自给自足,抢劫是一件不劳而获且极为可耻的事情,但对海盗、游牧民族来说,抢劫只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另一种方式罢了。甚至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都铎,也利用海盗来敛财,壮大英国呢。加勒比海盗为何杰出,大概是因为有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善恶标准吧,就像劫富济贫的侠客一样。

所谓世面,只是这世界的其中一面,感谢这一本本书,让我足不出户就见到了许多“世面”,实在幸运。

Sarah

摘录:

这时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先贤们也在思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哲学家们在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办法,农耕文明的人口密度大,不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出乱子。而希腊正好相反,商业文明人口少,地形复杂,交通不方便,平常也见不着几个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更多地思考个人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然后进一步上升到对世界的思考: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运动的本质是什么?/希腊人在鼎盛时期,不仅控制了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还把势力扩张到意大利半岛的南部和西西里岛的东部,他们称这里为大希腊。

感悟:

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初中的地理老师和地理课,还记得老师讲各种气候。当时只注重理科,轻文科,大家都不怎么听,一上课就闹哄哄的。但是好朋友她对地理十分感兴趣,是地理课代表,可能全班只有她一个人在听课吧。确实没能在学生时期打开过这扇窗,未曾领略过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但很开心,经十点读书阅读死磕群推荐,打开了这样一本书,不仅有地理,还有历史,人文知识,融会贯通。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这是一个更多维度更高视角的解读方式,形式和内容都十分新颖。结合书中地图,图文并茂,值得细细品读哦。

潘潘

摘录:

事实上汉人在出了玉门关之后,在天山南麓会遇到两个比较富庶的地方,一个是哈密(哈密瓜产地),一个是吐鲁番(盛产葡萄)。

感悟:

本书从中国西部的新疆开始,以丝绸之路作为开场拉开本书的序幕,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意义举足轻重,既有路上丝绸之路,也有海上丝绸之路,古代的中国人,就是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华的文化传播给世界,加强了对外界的联系,不仅显示了国家的强盛,也彰显了大国的包容。书中说道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在不同朝代会有所不同,汉代主要是南疆路线,到了唐代因为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统治范围更大,北疆路线成为主要路线。这主要线路的变化,虽然显示在地理上,但反映的,是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历史进步。

Nono

摘录:

“中世纪长达1000年,被欧洲人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这是因为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世纪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最根本原因还是教会垄断了一切思想和文化。思想和文化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源泉,在教会的掌控下,欧洲像一潭死水一样,生活极其落后。”

感悟:

感谢十点推荐了如此好的一本书。世界史对我而言一直是比较模糊的,但结合地理来讲述把很多背景和事件串起来了。从气候、地域等角度分析经济和社会特征,比较好理解和记忆,对古文明的更替和制度的进化理解更深。我看得比较慢,因为看到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又去看地图,又去看帖子,但收获很多。欧亚大陆的渊源如此之多,比如西汉驱逐匈奴后,匈奴一路向西,到中亚,然后欧洲,击败日耳曼人,使其他日耳曼“蛮族”涌入罗马,间接导致了西罗马的灭亡。

柳鱼

摘录:

1、就这样,从1418年亨利王子派出第一支远洋探险队开始,到1699年俄罗斯人在堪察加半岛建立据点,欧洲人经过将近300年的时间,把殖民者的旗子插遍全球,也让全球的特产和物资彼此流通了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航海时代。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大航海互为因果,彼此促进,最终让欧洲脱胎换骨,从蒙昧无知一步步走向领先世界。而与此同时,我们却落后了。

感悟:

哪怕对历史的叙述带有自我的解读,仍不失为一本有趣的综合类读物。历史地理经贸甚至政治都是统一时空里的共生物,是没有办法做学科的类别的清晰划分的。所谓杂家也好,大家也罢,到最后都是对社会综合规律进程的发掘和解释,以及创造。

孕育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土壤不同,进化的基因,人物特性,以及生存技能必然也不同,参差是世界的本源,而流动和交流是进步的方式。海洋文明里地域和时间脉络的故事化甚至略带脸谱化的阐述,即为作者的史观,而我们,因为对史的了解都不是全维度的,所以,基本算是没有史观的一类了~而历史观是世界观最重要的基石……

透过地理看历史怎么样_透过地理看历史_地理透过历史看什么书好

透过地理看历史_地理透过历史看什么书好_透过地理看历史怎么样

上一篇: 透过地理看历史,以地理视角揭秘历史规律的趣味中国史+世界史+三国史
下一篇: 从梅赛德斯·奔驰学到的品牌运营之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