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二十一人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敬播、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他们被习惯称为《晋书》的作者。此外,还有总编纂四人,包括令狐德芬、敬播、李安期、李怀俨,以及分工撰修者十四人。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没有流传下来。
《晋书》依据的材料,一为编纂成书的十八家晋史,在这十八家中又“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廿二史札记》);一为晋朝的国史,晋有著作郎一人,佐著作郎八人,据《隋书·经籍志》载:晋修有起居注二十三种;一为杂著,如《晋朝杂事》等二十种左右,五胡十六国的图书如崔鸿《十六国春秋》三十种。当时认为这些书“制作虽多,未能尽善”,所以李世民才下诏重修。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出于处理现实政治斗争以寻求身后皇权稳定,与恢复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名教以维护封建统治之需,下诏重修晋史。
《晋书》的编写时间如下:
开始编写时间:唐贞观十八年(644年);
完成时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编写时长:大约四年时间,从644年到648年(请注意,这里的“编写时长”指的是从开始到完成的时间跨度,而不是单个作者或编辑的工作年数)。
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东汉末年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晋书》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中的10卷帝纪中所记的人物包括晋建国前的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师,共记18人;
20卷志共分10类,分别是:《天文志》、《地理志》、《乐志》、《礼志》、《历律志》、《刑法志》、《职官志》、《五行志》、《舆服志》、《食货志》;
70列传中共收录了772人,增加了《叛逆》、《忠义》、《孝友》3类;
30卷载记则是《晋书》首创,用于记载晋时期的五胡十六国。
《晋书》的优点在于:
一、集众家之长。参加编撰《晋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唐初著名学者。如李淳风是天文学家,于是委派他写《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颜师古、孔颖达专于经史,则授以纪传之责。这样,作者都能发挥特长。这是《晋书》质量超过其他各家晋史的一个原因。
二、体例完备,叙事详尽。《晋书》是在参考各家晋书的基础上修成的,还搜集了裨官野史十几种,材料丰富,叙事详尽。在体例安排上,《晋书》吸收了《史记》、《汉书》等前史的经验,纪传齐全,列传分类适当。《晋书》又把当时北方十六国政权的兴衰更迭采用“载记”的方式加以记述。“载记”是《晋书》新创,这种体例历代正史从未有过。
三、补前代史书不足。《晋书》的志不仅在史学发展史上继承了史汉,又完备了体例,弥补了前代的缺憾。如《食货志》是从东汉、三国时代叙述,大致可以填补《后汉书》、《三国志》无《食货志》的空白。《刑法志》保存了先秦法家李悝《法语》的片断。《地理志》对南北朝稍前时期行政区划变更、州县制的变迁都有所叙述。所以,《晋书》是研究两晋历史的主要参考书。
由于《晋书》所依据的材料比较复杂,参加编撰的人较多,“修史诸人皆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史论竞为艳体”(《廿二史札记》卷七),把《语林》、《世说新语》、《搜神记》、《幽明录》中的一些荒涎无稽之谈也收入书中。如《成恭杜皇后传》写道:“后少有姿色,然长犹无齿,有来求婚者辄中止,及帝纳采之日,一夜齿尽生”。刘知几在《史通》里也认为《晋书》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求文字的华艳。
前人研究《晋书》的成果,最早的有唐代何超撰《晋书音义》三卷,附刻在《晋书》之后,可供参考。清人周济撰《晋略》六十六卷,是《晋书》的简本。清末吴士鉴作《晋书斠补》,广集各家之大成,是比较完备的注本,是研究《晋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版本中以金陵书局本最善,其他重要版本有清武英殿本,元二十二字本(元大德九路刊本)、吴琯西爽堂本、周若年刊本、毛晋汲古阁本,上述各本皆误。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以金陵局本为底本,与清武英殿本互校,参校其他版本,择善而从,是现行最完备的本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