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穿越到古代,看古人食灰菜?

穿越到古代,看古人食灰菜?

穿越到古代,看古人食灰菜?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最近这几年,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蔬菜广受大众欢迎。这些在农村里无人种植、生命力顽强,又营养价值丰富的野菜不仅能作为一道佳肴端上饭桌,其中的大部分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灰菜就是其中之一。

灰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不仅清热解毒、利湿杀虫,又能治疗腹泻痢疾、湿疮痒疹、毒虫咬伤,还能预防贫血,补充营养。而且,价格在野菜中也不会高得离谱,对于绝大多数工薪家庭,还是在可以承受范围内的开销。不过,你知道灰菜在古代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吗?

文献古代含义_古代的文献_古代文献

灰菜是一种古老的中药药材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和大多数中药一样,有关灰菜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很久很久以前,灰菜也不叫“灰菜”。如果你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藜藿”一词或许对于你而言并不太陌生。灰菜,在古代文献上最广泛流传的名字,叫做“藜”。

藜,也就是灰菜,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遍布于中华大地的荒野、高地。灰菜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诗经》的《小雅·南山有台》中。“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这里的“台”说的是香附,而“莱”指的是灰菜。

灰菜,在历史上除了有《诗经》中“莱”这个名称外,在《尔雅》中还被叫做“厘”、“蔓华”和“蒙华”;在《土宿本草》中,灰菜被叫做“鹤顶草”,在《救荒本草》中,“红落藜”、“舜芒谷”指的也都是灰菜。这些名字在如今已经基本上被废用了。

不过,紧随在这些名称后面的是《庚辛玉册》的“红心灰藋”,《纲目》的“落藜”和“胭脂菜”。后来,在《四川中药志》中,灰菜的名字演化成了“灰苋菜”;到了《上海常用中草药》和《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中,“灰藜”、“灰蓼头草”、“灰条”成了灰菜最有“知名度”的代号。这些名字的“身影”仍然时不时地出现在现代的资料中。

在如今的台湾,灰菜往往被叫做“胭脂菜”。“胭脂菜”这个雅号,最早出现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藜,处处有之,即灰藋之红心者,茎叶稍大,嫩时亦可食。”2

关于灰菜的食用方法,古人们也很有研究。在《救荒本草》中就记录了灰菜无论是药用,还是作为一种食补的不同食用方法。

文献古代含义_古代的文献_古代文献

灰菜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诗经》

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在历史上,“灰菜”这个词鲜为少见。但是,“藜”这个字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就比如,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专门针对“藜”做了一首《咏藜》:“藜新尚可蒸,藜老亦堪煮。明年幸强健,拄杖看秋雨。”。

还有在唐朝大诗人王维笔下的《积雨辋川庄作/ 秋归辋川庄作》中,“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这句话说的是在连日连夜的大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冉冉升起了徐徐的炊烟。诗人烧好了粗茶淡饭,准备送给在村东耕耘劳作的农民。“藜”。也就是灰菜,在这里的意思是简陋的粮食。

古代帝王常食之菜

藜藿之羹,是一道拥有悠远历史的古老菜肴。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藜藿之羹开始于唐尧时期,虽然它本身是作为一种平民的家常便饭,但是当时帝王,为了体恤百姓,体现与民同食,也常常享用。

所以从唐尧时期,到虞舜,夏禹三帝时期,简陋的藜藿之羹一直都是帝王们的主食。不过,也有古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帝王之所以长期与民同食,并不是因为“体恤民情”这么好听的理由,而是因为“无肉可吃”,连帝王都迫不得已,必须食用藜藿之羹。

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提到过“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这里的“粝粢”和“藜藿”,指的都是粗劣的饭菜。“

这段话描述的是尧和禹统治天下时艰苦的生存环境:不仅住的是杂乱,没有修整的茅草房,房内的栋木椽子都没有刨光;而且,吃的是最难以下咽的粗粮,喝的是最简陋灰菜汤。到了冬天,尧也没衣服穿,就披麂皮取暖,夏天穿着粗陋的麻衣。日子苦得还不如如今得看门奴才;到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也过得并不比尧好多少:每天拿着锹锄带领大家劳作,比部下还更卖力,日日夜夜,长期以往,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比如今奴隶得劳役还苦。

古代中国,肉用牲畜非常有限,改善生活也只能在围猎成功后,部分部落成员的礼遇了。人们除祭祀、宴客、节日外、很少吃肉,平日餐食大多以食用蔬菜为主,帝王们不得已而食用。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灰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如今被尊为“绿色无污染的健康食品”的身份千差万别。“藜藿之羹”还经常被用来称赞伟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不失的高尚品德。

文献古代含义_古代的文献_古代文献

灰菜在古代是穷苦的象征

藜藿之羹,孔子苦中作乐

根据史料记载,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孔子周游列国时,辗转来到了陈、蔡两国之间。与此同时,楚国的楚昭王十分器重孔子,已经派了使者来迎接孔子和他的弟子,想要委以重任。

陈、蔡两国得知后,害怕楚国因此变得强大,决定想方设法杀害孔子。但是,杀害当时世人眼中的君子,有损国家的形象。这个恶名,两国谁也不愿意承担。所以,陈、蔡两国将最终决定,将孔子师徒围困在荒郊野岭,等着师徒一众人没有粮食吃,直接饿死。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不用流一滴血,也不会让楚国得到孔子的指导。

被困在荒郊野岭的孔子众人,带的粮食全都吃光了,只好在荒山中采寻找野菜,以求饱腹。在这些野菜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藜”,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灰菜。“藜藿之羹”,指的就是孔子用灰菜做成的汤。

当时的烹饪水平远不如现在。尽管如今,灰菜经过各种多样的烹饪手法,能变得美味可口,鲜美柔韧。但是,在简陋的条件下,“藜藿之羹”只有寡淡的滋味,难以下咽的口感。

面对此情此景,弟子们难免悲从中来,连连抱怨。但是,身处窘境的孔子苦中作乐,以远古时期尧帝的经历勉励弟子:“当年的尧帝条件不比我们如今好,住在破旧简陋的石头屋子里,每天能吃的只有灰菜汤,可是这难道影响他开创开明盛世了吗?”

恐怕当时的孔子也不会想到,灰菜有朝一日不再是贫贱百姓,因生活穷迫而迫不得已选用的食物。如今的大伙儿,平时加班应酬、朋友聚餐,吃惯了大鱼大肉,就对灰菜这样的野菜青睐有加。更何况,灰菜还是清热解毒、利湿杀虫,治疗腹泻痢疾、湿疮痒疹、毒虫咬伤的一种中药药材呢。

上一篇: 历史传说与故事 油菜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 2018传媒战国策之“国创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