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国学知识大全》史学和史籍

《国学知识大全》史学和史籍

《国学知识大全》史学和史籍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国学知识大全》,本书中文版共有47.3万字,我会用六期的内容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六期。

你好,欢迎来到「益伴」。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国学知识大全》,本书中文版共有47.3万字,我会用六期的内容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六期。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一些历史的研究方法。本期中,我们来进一步了解史学与史籍。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解读。

01

什么是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这个是每个人都能说上来的。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研究历史的目的,是要找出其中的真理,而不只是研究历史事件。

史学与史籍并不是一回事。将众多历史事件融会贯通,并从中得出公理的著作,可以称之为史学;如果不是这样的作品,就只能称为史籍。

史学发展的比较晚,而史籍的由来,就比较久远了。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把学问分为三类:一是属于记忆方面的,称为历史;二是属于理性方面的,称为哲学;三是属于情感方面的,称为文学。

中国的经、子、史、集四部经典著作中,史与培根所说的属于记忆者相当;经、子与培根所说的属于理性者相当;集与培根所说的属于情感者相当,虽然不是特别一致,但也可以大概这样说。

文学方面的书,可以自成一类,大概是从西汉刘歆的《诗赋略》开始。在《诗赋略》之前,探索原理的经、子,记载事物的历史,抒发情感的文章,都混在一起。这是古代人的学问比较粗略导致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客观观念的缺乏。

所以说,史学的缘起是比较晚的。

史官的设立,则由来已久。《玉藻》里面就记录了“王前巫而后史”,意思就是说:王的身前有迎接侍奉鬼神的巫官,身后有记录他言行举止的史官。《周官》里面记载,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分。

《史通》则把正史分为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

现代人提起史书,必然会先说《史记》。《史记》引用和参考了《世本》,而《世本》据说是由先秦时期的史官修撰的,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历史,所以中国史学,实际上开始于周、秦时期。

史籍是什么意思_史籍举要_史籍

历史并不是全部都由史官记录的;史官所记录的也不一定比寻常人记录的好。但寻常人没有官职的职守要求,所以记录的断断续续,没有条理,而且又多又杂;而史官是不允许这样记录的,所以古史的流传,仍然需要重视史官的记载。

02

中国以史籍之多而闻名天下。至于史部的分类,历代都是不同的,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这些类别: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其中,古人最看重的就是正史。现在通常说的正史,专门指《史记》、《汉书》一类的书。从体裁上说,《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从汉代以来,每次朝代更迭必定会修订前朝的历史。搜集编纂,都因为范围狭小而易于精炼。

编年体的起源最早,这种体裁专门记录国家大事,所以文辞简朴而严谨。专门记录国家大事,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的;文体过于简严,就不免干燥无味,所以论流行,远不及记言体,记言体主要是记录名人的言行的著作。

纪事本末体史书出现得最晚,直到南宋袁枢编纂出《通鉴纪事本末》之后,这种体裁开始正式出现。

总的来说,有编年体可以通观一个朝代的大概面貌,有纪事本末体详细记载一件历史事实的始末,更有纪传体记录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中国的史籍从体裁上可以说没有遗憾了。

古代人记录历史的宗旨,大概有三个方面:

偏重政治。正史由史官记录,而史官是由国家设立的,所以史官的记录偏重于当政者。偏重英雄。英雄的称呼,实际是由民众所起,民众没有足够的识人的能力,所以往往把虚妄侥幸的人当成了英雄,而真正的英雄反而没有被发现。偏重军事。国家的兴亡,基本是由战争引起的。所以这一点很好理解。

政治与军事,古代多合在一起;而握有大权的统治者,被世人当成英雄,这是以往历史最大的弊病。

史籍举要_史籍_史籍是什么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五个方面:

1、用以奖励道德。这一点有两个意义:一是用来维持社会的正义,比如以往历史讲褒贬、重激扬。二是作为立身的模范,比如把善人当做模范、以恶人为戒等。

2、用以激励爱国、爱种族。一个国家的种族很多,但仍然以一个种族为主,比如中国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

3、借以传播神教。

4、偏重生计。

5、偏重文学。历史的渊源出于传述,而传述必定追求新奇和感慨动人,事情的真髓也就因之被隐藏起来了。

吕先生指出,史家偏重的弊端,还有三个方面:

1、不重要的事情,容易漏记。

2、重要的事情,容易夸大。

3、起因和结果,容易误认,导致史事的真相无法为世人所知。

03

如今史家的宗旨,已经和以往有所不同,因此,以往史家的撰述,也并不适用于今日了。对于史学家来说,之前的历史著作无非是一种史料罢了。善用史料,来编著适合今日的史籍,大概就是史家要做的事。

所谓的史料,最初并不限于史书。它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记载类的史料。记载类的史料又可以分为五种:

1、史籍,就是古人有意记载的,用来传给后人的史书。

2、史籍以外的记载,大的比如官府的档案,小的比如私人家里的日记、账簿等。

3、纪念功劳的物品,比如金属、石刻等。后人从这些物品中,可以得到很多的事实。虽然它的辞藻多夸耀,但毕竟是当时人亲身的记述,只要去掉其中夸耀的辞藻,就会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这种记载的作用很大。

4、史书以外的书籍,并不是有意记载的历史,比如经、子、文集等。人与社会不能分离,这种记载虽然是无意识的记载,但社会的情形必定被记载在里面。

5、传述。传述与记载原本是一回事,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传述主要是指口口相传,但口传之语,容易出现谬误而失去真相。

第二类,是非记载类的史料。非记载类的史料又分为四种:

1、人体。因为迁徙以及文化不同的原因,古代和现代的人体并不一样,所以可以进行考察。

2、古物。有尚存到现在的,比如云冈石窟,无疑是南北朝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埋藏地下而被发现的,比如郑县发现的古鼎等,上万人去参观,绝对做不了假,而且古鼎巨大,也是做不了假的,这是真实的三代彝器,在今日复现。

3、图画及模型。

4、政俗。这两者本是一件事,法律认可的,又或者加以修正,成为典章,这是政。与政不一样的就是俗。政俗最能考察社会情形。比如宜兴某个乡,有丧事发生,主人家很多天不生火,到邻居家里吃饭,有客人来凭吊,也是到邻居家款待食宿。

以上四种,都是非记载的史料。不过一切的记载,从另一方面来看待,也可以看作是古物的一种,比如宋朝、元朝的书籍,观看书籍就能考察它的纸、墨、刻工的情况。再比如观察古代的兵器,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冶炼铸造技术。

在本书的末尾,吕先生提到,史学研究究竟有没有用呢?这个问题提出来,听到的人都会哑然失笑。既然一种学问成立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有人在研究,哪会没有用处呢?

问题就在这里了,既然说有用,那究竟在何处有用呢?科举时代的八股文,明明毫无用处;但是在古代,也是有它的作用的。可见一种事物,不能因为有人承认有用就觉得有用,它的有用之处,要说出来在事理上确有可通之处。

学问决不能离开实际,离开实际就只是“戏论”。譬如马克思的学说,观察社会的变迁,从而发现其发展的原因,并推测出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最有用的了。

史籍_史籍是什么意思_史籍举要

但是,这种学问究竟是读历史得到的,还是从身边所接触的事物中得到的呢?

马克思已故去已久,他若听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说:看到被压迫阶级的痛苦,深知这与社会组织相关,然后求助于历史,就会知道社会组织的变迁、发展的原因;这样,就必定不会对当代的事情茫然不知了。

这便是研究历史的意义。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本书!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上一篇: 一丝淡淡的感伤之情” ——读昌耀的一篇佚文
下一篇: 如何评价《如果这是宋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