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二买到第一本岳麓书院出的纯文言版《史记》开始,每年寒假都要读一遍,常读常新。从最初的被故事情节吸引,到后来被各种人物灵魂打动,再到现在,从字里行间英雄帝王背后看到太史公当年写作时的压力与艰辛,终于领悟到他的那份热爱,他所追求的信仰。
所以当听闻北京人艺十年磨一剑的大剧《司马迁》将在西安上演时,我真是激动万分,不为冯远征,余少群,于震等的豪华阵容,只为太史公的故事与精神能搬上舞台,让更多人去了解,去欣赏。但同时也有一丝担忧,史记与太史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可是如何写出真正精彩的剧本,传达出太史公所追求的信仰却并非易事!
看完两个多小时的五幕大剧之后,我只能说,还是高估了熊召政的编剧能力,写书,写电视剧与写话剧剧本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雷雨的剧情冲突,你就不要乱整一出群臣‘对决’的高潮;没有真正了解太史公,了解汉武帝,你就不要夸大说十年磨出的剧本;没有严谨的历史考证,求史,求实的态度,就不要编一些接地气让人出戏的台词!
先不吐槽开始前韩城旅游局局长长达半个小时的大型植入硬广告了,咱就从这部戏的第一幕‘廷谏’说起。剧本想一上来就营造个高潮,让所有矛盾爆发,直接由李陵案引出太史公与群臣舌战的紧张与激烈,引出太史公以身涉险直谏的勇气和气魄。这一点从戏剧设计上来说是成功的,是整部剧五幕中唯二的亮点。可这样的情节节奏从一开始就为整部剧未能真正挖掘太史公精神信仰埋下了伏笔。
太史公何人也?掌天时星历之官。纷争的朝堂之事本无他发言之地,可他还是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为了一个他自己都说“素非相善,趣舍异路”的毫无深交之人说公道话,尽忠臣之事。是的,太史公并非愚昧的只想触怒龙颜,只是骨子里流淌的文人意气,任侠豪情让他不能坐视群臣媚主逢迎,不能让真正的勇士流血异域,不能让他效忠的帝王被蒙蔽被蛊惑。而这些其实汉武帝都明白,所以他才会在朝官众口一词之时,专门派人询问太史公的意见,在下狱太史公后,又准许他以五十万钱赎死,或以腐刑赎死。若真犯了他的逆麟,汉武帝想要他的命,那是拿再多的钱也无法逃脱的。而终武帝一朝,也只有两个人得以腐刑赎死。所以李陵案的爆发只是一个结果,一个借口!
在这之前太史公早已写了六年的《太史公书》了(即《史记》),而这本书的一些内容见识也已让汉武帝十分不满。在太史公下笔之时,他就说过他修的目的“秉春秋之义,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汉武帝是既欣赏他的才华,又忌惮他那支笔,腐刑是一种侮辱,又何尝不是一种警告和试探呢?
因此若没有这前六年修史的铺垫,整部剧的逻辑就完全颠倒了。本来是太史公为了延续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自己选择了腐刑,选择了坚忍,所以受不受刑,不能影响其坚定修史的意志和信仰。而在剧中放大了受刑的作用,武帝与弄臣一场狩猎之后,为了侮辱太史公,把死刑改成了宫刑,而太史公被动接受时,发疯撞墙,撞回去穿越见了自己的父亲才想通了,然后整部剧的逻辑就是在‘身残志坚’下仍发愤著书,宫刑反而激发了斗志……
尤其是在第二幕《宫刑》中,那太史公夫人和女儿左一声宫刑右一声宫刑,说了不下五六次之多,真是深深想让观众记住太史公大人是受了宫刑了。还有那夫人深情望着太史公说:“我知道你会选择去死!”我擦!“去死”,这么低端的现代词汇,编剧您就不能换成“赴死”吗?同样一个意思,赴更有历史感,也更突出那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可这“去死”二字也是不断被提及,别人说,太史公自己也说,说的让人不断出戏。最搞笑的要数任安见到太史公后的反应,狱中探望,双眼深情注视,憋了半天感情,来了一句“我崇拜你呀!”真是让人绝倒。更不要说什么“监视居住”之类的现代词汇了,分分钟拖垮一部历史正剧。
虽然冯远征高呼三次太史公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向观众要掌声之嫌,但当我听到这振聋发聩的豪言时,还是忍不住汗毛竖立,热血沸腾!
第三幕《还乡》中,太史公回到了自己家乡继续写作,正史中是被武帝委任为中书令,仍在朝廷为官,仍让他看尽这官场纷争,仍让他明白谁是这天下的主宰,可大隐隐于朝的太史公并没有屈服,史记就是支撑着他的信仰。所以对话剧中在家乡窑洞里艰苦写作这一重大改编,我实在不敢苟同。史记绝不是闭门造车之作,是太史公“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之作,在古代学游各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其难度绝不亚于在寒窑里吹着冷风写作。为了史记,他曾南下江陵,北上长沙,越洞庭,出长江,登庐山,上姑苏,望五湖。更是曾在薛、彭城等地遭遇危险,这些经历的戏剧表现,绝对会更让观众体会到史记写作之不易,可是在本次话剧中我完全没有看到!
还有在话剧中,对于太史公接受了宫刑后无法进入祖坟的表演,这段在《报任安书》中太史公有痛彻心扉的表述,话剧也着力表现。诚然,古人对祭司以及死后入祖庙祖坟是十分看重的,但今人对这些却并不能感同身受,与其为了接地气加入那些现代词汇,还不如弱化这段处理,转而表现其“左右亲近不为壹言”“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的悲凉,被周围人嘲笑、唾骂,被亲人不理解、诟病,这样的表现更能让今人感受太史公当年修史时所面临的困境和艰险。
第二、第三幕在整体编排,台词上都属于中下水平,倒是让我看简介时,最为怀疑的第四幕《大雪》成为了全剧最大的亮点。
太史公著书入迷,神交古人,遇到了自己的精神偶像屈原!这出穿越大戏看梗概时,吓我一跳,想这是神马鬼,历史正剧要不要这么赶潮流的也穿越,可最后看完整部戏,最让人难忘和感慨的还是太史公与三闾大夫精神上的对话,那种心心相惜的豪情,那种孤独者之间才能领悟的信仰,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震撼,正如自己每每翻读史记,与其中游侠豪杰神交对话一般。
而史记中太史公又何尝不是把自己的困惑与郁结倾注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呢?那渔夫与三闾大夫的一问一答,岂不是太史公左右挣扎的最好注释!
当然这幕神来之笔,也有着小瑕疵。一个屈夫子的游魂飘来,然后太史公先和他聊粽子!我擦,难道那些盗墓小说所称的鬼魂,僵尸为粽子,是从这个典故里来的吗?全场真是止不住的笑场呀。还有太史公完成了《史记》,一家子出游,太史公如同相声背菜名一样,将自己写的老子孙子苏秦张仪白起等列传名称报了一遍!他女儿更绝,开始朗诵《史记》中的名言警句,真是一句接着一句的,朋友看得一头雾水,问我这是在干嘛?我说,也许在搞科普吧……连全场被赞扬最多的原创人物丑角杜一刀,在最后也洗心革面,被太史公的史记感召!只能说真是好一出主旋律呀!
唉,终于到了最后一幕《殉道》了,已经有很多人选择离场,可看到简介中说这是“在思子宫里,就生与死、英雄与懦夫等等问题,司马迁与汉武帝展开了思想上的巅峰对决”!我还是怀了期待,报了希望的,毕竟汉武帝是我最爱的帝王之一,太史公是我的精神偶像,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两位圣人都快走到生命尽头时,所感悟的人生,所进行的对话一定是很具有震撼力的。而且太史公卒于何时,一直不曾考,那么也许这出戏剧能像“李白捞月而逝”一样,给大家带来一个浪漫而深思的结局。
可是!真是让我看的一口老血喷出!全剧最大的败笔就是这一幕!完全被扭曲的汉武帝,没有被真正理解的太史公凑在一起,一通没头没脑不知所云的对话,真是逼观众尴尬症犯呀!不断求被赐死的太史公最终在武帝面前拔剑自刎,然后武帝高叫了一声:传太医!
对的,你没有看错,太史公当着武帝的面前拔剑!编剧你过来!咱聊聊,你是不是荆轲刺秦王看多了,电视剧写多了,这么不靠谱的结局最后拿来当高潮!这样哪里英雄了?哪里豪杰了?而在武帝那句“传太医”中画上句号的戏剧,真是让人无奈四顾,心茫然呀!
除了舞台背景铜镜的运用显示出恢弘的宫殿感和寥寥两个亮点,全剧编排,台词真是今年我看的所有剧中最差的了,可即使舞台音效也和《仙剑一》差着十万八千里,连媒体宣传盛赞的精神独立,思想风骨表现得连《马兰花开—邓稼先》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我那么可爱、浪漫、坚忍的太史公怎么就被拍成了这样?已对同名电视剧版完全失去期望,还是再去看一遍文言版《史记》压压惊!
那真正的侠气,应该是“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