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蓝字”关注
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医妇科功不可没。数千年来,中医妇科对确保妇女健康、产育保健等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
中医妇科学古代医书合集
中医妇科含妇科和产科,亦有单称妇科或单称产科者。民国以前又有“女科”、“妇人科”、“产育科”、“胎产科”等名称。
中医妇科学是应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生育、病理、病因病机、病证、诊断、治疗、方药等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由于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特点,因此中医妇科学与临床医学其他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中医临床医学中一个分科,系中医内、外、妇、儿科四大学科之一。
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医妇科功不可没。数千年来,中医妇科对确保妇女健康、产育保健等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
中医妇科发展史大致可分四个阶段,即建科前期,建科期,建科后期,现代妇科期。
一、 建科前期
此期指殷商至晚唐年代,该期妇科尚无建制,故称建科前期。
严格地讲,自有了人类就产生了妇科,《素问·上古天真论》:“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对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一依托黄帝岐伯问答之记载,反映的是妇科起源的历史传说。
从商代开始,我国有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记录着许多妇科的内容。李良松《甲骨文化与中医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58页)中说:“在甲骨文中共收载有关怀孕与生育的卜辞1000多片,3000余条”,其中以妇女怀孕、生产、难产、产后病等为多。其时还处在医巫不分的阶段,所以妇女生育及患病以求神问卜为主。
西周时期,出现了专业医生,还有了医事组织与医学分科。《周礼·天官》记载,天官内设“医师”总管医政,医学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疾医”即内科,指的是男科、妇科、幼科医生,并建立了病历记载与考核制度,推动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在其时流传下来的《周易》中记载有“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山海经》载有妇女病“瘕疾”的病名。充分证明了当时对妇女孕育与疾病有所认识。
春秋时期留存下来的妇女婚育和疾病的记载有《礼记·曲礼》的:“娶妻不取同姓”,已对近亲繁殖的危害性有所认识。《左传》中还有难产和过期妊娠的记载。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寤生,是胎儿脚先下,后世称倒产,亦名逆生,属难产之一。《左转·僖公十七年》曰:“惠工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过期。”孕过期即过期妊娠。
战国对妇科已有专门名称,出现了妇科专书。《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即妇科医生。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11种医书中的《胎产书》,是本阐释产育之理的著作。此书抄写年代在汉文帝以前,从文字内容观之,其著作年代当早于《内经》。
《黄帝内经》系中医开山鼻祖之经典,为综合性医书,其中对妇科论述,也具有开创之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阴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在《五藏别论》篇则有“女子胞”的记载,女子胞即子宫。已对妇女生理、解剖、生长发育过程有相当精确的认识,对妇科疾病的记载也已涉及胎、产、经、带及妇科杂病等各个方面。如《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为正常妊娠。《奇病论》:“女子重身,九月而喑”,此是妊娠病,后世称“子喑”。有关生产则仅有临产脉象一条,《腹中论》:“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身有病是指临产时的阵痛等症候,邪脉即病脉。意思是说,临产妇人虽然似患了腹痛病证,但脉正常不见病脉。月经病则有闭经(《阴阳别论》“女子不月”)、月经不调(《灵枢·水脉胀篇》“月事不以时而下”)、月经量少或闭(《腹中论》“月事衰少不来也”)、月经量多如崩(《阴阳别论》“阳虚阳搏谓之崩”)。带病及妇科杂病,如《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指赤白带,瘕聚则与《灵枢·水胀篇》所说的“肠覃”、“石瘕”为同一类病证。并认为“石瘕”的病因病机是“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而成的。其治法为“可导而下”,说明此病“寒气侵袭”子宫。使血液败坏成“衃”而造成的。故可用导血之剂下之。再如《腹中论》指出:“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伤肝,故月事衰少不来也。以四乌鲗一藘茹二物合并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此则不仅指出病因病机还提供了治法方药。至今对中医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金匮要略》,该书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妇人杂病”三篇,内含论二首、脉证三十一条,方三十一首。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方剂,沿用至今,如胶艾汤、桂枝茯苓丸、枳实芍药散、半夏厚朴汤、温经汤等,均为妇科习用之名方。而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为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以腹痛为例,书中有妊娠腹痛3例;产后腹痛5例;妇人杂病腹痛4例。在这12例腹痛病证中,出方计11首,仅二例腹痛使用了同一张方剂。如属寒痛的用附子汤,属虚痛的用小建中汤,属实痛的用大承气汤,属气痛的用枳实芍药散。瘀血疼痛则用下瘀血汤或红兰花酒等等。真是尽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能事。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
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其中第九卷,载有八篇以脉象为主诊断妇科疾病的证候及安危顺逆的专论。
隋唐二朝又复设了医疗行政机构,称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它除了担负医之政令之职,还兼任医学教育之责。故其时虽然妇产科仍未另立专科,还包括在大内科之内,而由于医学教育的推行,妇科却有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医书中有大量妇产科内容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妇科专著。
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的第一部病理学专著,其中有关妇科的内容就有8卷之多(第37卷至44卷)分别阐释“妇人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五类,妇科疾病的病理,内容十分精辟。此外,据《隋书·经籍志》载,其时有关妇科的专著尚有《黄帝素问女胎》《黄帝养胎经》《张仲景疗妇人方》《徐氏疗妇人瘕》《范氏疗妇人方》《产经》《疗妇人产后杂方》《产乳书》《王氏推产何时产法》《杂产书》《生产符仪》《产图》《杂产图》等十三种之多,不难看出当时妇科盛况。可惜的是它们都已亡佚。但《黄帝素问女胎》和《张仲景疗妇人方》仍可在《素问》和《金匮要略》二书中窥其涯略。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共六十卷,妇科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单以《千金要方》而论,该书以“妇人方”为首,分别讨论妇女胎、产、经、带及妇女杂病,共分“求子”、“恶阻”等二十一类,著论十八论,列方1124首。徐大椿说:“《千金方》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
王焘所著《外台秘要》系汇集唐代以前数十种医书选编而成,其中记述妇科病证一门,内容广博丰富,保存了唐以前不少妇科医书资料,很有参考价值。
唐代四川名医昝殷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撰成《经效产宝》(又名《产宝》),此系我国存世最早的妇科专著,该书共三卷,上卷阐述妊娠期疾病及难产治疗,中下卷阐述产后病治疗,全书共载317方,多数采自唐以前方书,少数为作者经验方。此外据《旧唐书》及《新唐书》记载尚有《妇人方》《俞氏小女节操方》《小女方》《小女杂方》《崔氏产图》等五种妇科专著已均散佚。
二、 建科期
宋代初年医疗行政和医学教育机构仍沿袭唐制,仅将太医署改称为局而已。直到宋神宗时改制其医疗行政管理,医政机构称为医官院,专掌医之政令。改太医局为专职的医学教育机构,执行三舍法,即根据考试成绩优劣,将医学生分为“上舍”、“中舍”、“下舍”三等级。促进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并将原来的方科、针科、疡科三大科改为九科:大方科、小方科、风科、针灸、疮肿兼折伤、产科、口齿兼咽喉、眼科、金疮兼书禁。其中之产科,即今之妇产科。这是我国最早的妇产科专科建制,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同时还成立了国家校正医书局,10年内出版发行:《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难经》《脉经》《甲乙经》《外台秘要》等十一部古医籍。并组织编写印行医药著作《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嘉佑本草》《本草图经》《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七种。
宋代医政机构的改制,医学教育的改进,医学分科的完善,医书典籍的校正发行,以及医药著作的编写印行,大多是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的,这是我国医学最受重视,医事制度最为完善,医学教育最为兴盛的时代,也是医药学著作得到最广泛发行传播的时代,祖国医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妇产科学的进步,提高了妇科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水平。
宋代妇科专著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亦超过以往历代。存世的有: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李师圣和郭稽中《产育宝庆集》、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齐仲甫《女科百问》、张声道《注解胎产大通论》、陈素庵《陈素庵妇科》、杨子建《十产论》、薛辛著《女科万金方》《薛氏济阴万金方》《妇科胎产问答要旨》《家传产后歌诀治验录》(目录中说明为宋代佚名著,故删),元代无名氏著《产宝诸方》等。其散佚的妇产科专著尚有:薛仲轩《坤元是保》、陆子正《胎产经验方》、沈虞郷《卫生产科方》、沈炳《产乳十八论》、佚名氏《产科经真环中图》等。
《妇人大全良方》是宋代妇科专著中的代表作,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既全面又系统的妇科专著,对后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代熊宗立据此补遗,更名为《妇人良方补遗大全》,明代薛己重订,易名为《校注妇人良方》,都对《妇人大全良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加以发展,明代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和武之望的《济阴纲目》亦都以此为蓝本。由此可见一斑。
《产育宝庆方》(又名《妇人产育保庆集》《产科经验宝庆集》《产育保庆集》)上卷系李师圣所撰产育之论,下卷系郭稽中所附妇科经验方,是妇科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女科百问》上卷50问,论述妇女生理、病理、经候、带下诸疾的证治;下卷50问,论述妇女妊娠、胎产、产后诸疾之证治,是一部综合性妇科专著。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又名《卫生家宝产科方》,简称《产科备要》)系广集宋以前名家论著,总结了宋前有关产科的经验总结。
杨子建《十产论》,首先记载应用手法助产,主要用于四种胎位不正:横产(肩先露)、倒产(足先露)、偏产(枕后、额先露)、碍产(脐带绕肩),助产手法描述精当仔细,这是我国最早的产科学。
《陈素庵妇科》是一部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医案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妇科专著。后经明代十九世孙陈文昭补解,易名《陈素庵妇科补解》。
宋代妇产科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专著较多,而且在质量上有着明显的提高。首先对妇产科疾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病名和新病种有所增加,对妇产科病的病因病机有了综合性分析,该时期的妇产科治疗学具有明显的提高,不仅积累了丰富临床实践,而且提出治疗学的理论基础。宋代妇产科突出的另一成果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助产手法,虽然这种助产手法还处于初级水平,但已从宋代前法术迷信催生走向科学性治疗技术。
金元时期的医政机构仍沿袭宋代建制,无多改进。金元时期是四大学派争鸣最为活跃的时期,是我国“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四库全书提要》),出现史称“金元四大家”,其中以刘完素为“寒凉派”代表、张从正为“攻下派”代表、李杲为“补土派”代表、朱震亨为“滋补派”代表。金元四大学派应用其学术理论丰富和提高了妇科疾病的病理认识,并应用其理论,拓展了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如朱丹溪在《金匮钩玄》及《丹溪心法》中,提出妇科疾病中病因病机的“痰论”,该认识丰富了妇科病因病机学,对后世妇科有其深远影响。
三、 建科后期
明清时代的妇科为建科后期。明清妇科主要成就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对妇科理论整理和提高,表现对妇产科的生理、病理更为系统化,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等分析更为完整化,对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更为规范化,因此可言明清时期妇产科已趋成熟。
明代妇科专著的代表作有:王肯堂著《女科证治准绳》、武之望著《济阴纲目》、张景岳著《妇人规》,此三书对后世妇产科的发展有其深远影响。
其他妇产科著作尚有:刘渊然著《仙传济阴方》、茅友芝著《安亭茅氏世传女科》、薛己著《女科撮要》、万金著《万氏女科》《万氏妇科汇要》《女科要言》《广嗣纪要》、朱丹溪著《产宝百问》、胡文焕著《广嗣须知》、王肯堂著《胎产证治》、宋林皋著《宋氏女科秘书》、赵献可著《邯郸遗稿》、王化贞著《产鉴》、谈允贤著《女医杂言》、岳甫嘉著《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单养贤著《胎产全书》等。
王肯堂出身中医世家,进士职称,官至翰林院检讨,知识广博而深厚,所著《证治准绳》是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妇科证治准绳》为其中一部。该书以《妇人大全良方》为蓝本,广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丹溪心法》《经效产宝》等书,以及扁鹊、张仲景、孙思邈、薛己等五十余位医家对妇科的论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明前妇科成就。
武之望所著《济阴纲目》亦系中医妇科之名著,全书分为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虚劳、积聚癥瘕、求子、浮肿、前阴诸疾、胎前、临产、产后、乳病等十三门,在用药上既取经方,又选时方,又有单方,又有秘方。如治疗乳痈的消毒饮、连翘饮子、内托升麻汤,以及外敷蒲公英汁、生地黄汁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该书对后世妇科的发展亦具重要意义。
张介宾所著《妇人规》亦系中医妇科之名著,该书将妇科学分为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乳病、子嗣、癥瘕、前阴九大类证,此九类病种的分类法,甚为合理,基本上与现代中医妇产科学分类十分接近。
《邯郸遗稿》主要阐述肾水命门是妇科杂病中的决定因素。《产鉴》系产科专著,广集《内经》《金匮》《千金》《产宝》《妇人大全良方》之产科论述,切合临床实际。
明代在妇科学方面,在挖掘、继承、整理明代前妇产科成就之余,大多数著作已剔除了一些迷信内容,如“体玄子借地法”、“催生灵符”等。张介宾更明确指出:“妊娠将产,切不可占卜问神,使巫觋妄言吉凶”,这是一大进步。显著提高了妇产科的理论基础,而创新相对不足,是其特征。
清代对妇科学水平提高是显著的,妇科专著明显增多,其代表作有:傅山著《傅青主女科》、肖埙著《妇科经纶》、单南山著《胎产指南》、亟斋居士著《达生篇》、吴谦著《妇科心法要诀》、沈又彭著《沈氏女科辑要》、沈金鳌著《妇科玉尺》、竹林寺僧著《竹林女科》、《宁坤秘籍》等,此外尚有:《妇科正宗》《女科切要》《女科指掌》《女科仙方》《产宝》《胎产心法》《女科指要》《女科切要》《妇科冰鉴》《胎产秘书》《女科歌诀》《女科要旨》《产孕集》《竹林寺女科秘方》《达生保赤编》《女科折衷纂要》《妇科一百七十症发明》《女科秘诀大全》等。
清代妇产科不论在基础医学,而且在临床医学方面已日臻成熟。清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出现“中西汇通”派,以唐宗海、张锡纯为其代表,中医妇产科也汲取西医知识,如由王孟英、徐杰整理编辑的《沈氏女科辑要》就附录了“泰西诸说”,即当时翻译的“合信氏全体新论”。
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清代产科发展不仅缓慢,而且有倒退之势,如明代的助产手法,至清代基本废除。
四、 现代妇科期
现代妇科期系指自辛亥革命至今,其中以新中国成立后尤为卓著。新中国成立后党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中医政策,发掘和继承、发扬和提高祖国医学,中医事业得到空前未有的蓬勃发展,各地中医院、中医研究院所、中医院校等相继成立,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随着中医的发展和壮大,中医妇产科学也相继得到发展和提高。各地中医院相应成立中医妇科门诊和病房,中医院校设立中医妇科教研室(组),中医研究院所成立妇科研究室,教学应用全国统一中医妇科教材。至此,中医妇科不仅为一个独立学科,而且在教学、科研、临床、预防等领域相继得到发展和提高,至此中医妇科学走上独立、系统、完整的学科。
为全面继承中医妇科学的精华,系统而全面阅读中医妇科典籍,我们编纂了《中医妇科学医书全集》,共收集了上自唐代的《经效产宝》,下至晚清的《女科一百七十症发明》共42册,每册均以选用最佳版本作蓝本,并加校注说明及注释,供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研究院所及中医院妇产科医生及研究生,在科、教、研方面学习和应用。
全国名老中医
甘肃省名中医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主任医师
海陵七十六叟李顺保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写于金城苔花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自唐、宋、元、明、清的中医妇科专著近四十余部,含孤、善本。
编者分别对各专著的作者及其著作的主要论点给予介绍;对各种版本进行考据;对内容文字进行校注;最后对各专著进行评介。
《中医妇科学古代医书合集》是一部古医籍专科集成,非常适合中医妇科专家、学者、临床医生案头必备,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
目录
《中医妇科学古代医书合集》
总目录
《经效产宝》唐·昝殷 847~859年(唐大中年间)
《产育宝庆方》宋·李师圣 郭稽中 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朱瑞章 1184年(南宋淳熙十一年)
《女科百问》宋·齐仲甫 1220年(南宋嘉定十三年)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
《产宝诸方》 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
《女科撮要》宋·陈自明著 明薛己校注 1529年(明嘉靖八年)
《万氏女科》明·万全 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
《陈素庵妇科补解》宋·陈沂著 明·陈文昭补解 1566年
《女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
《宋氏女科秘书》明·宋林皋 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
《邯郸遗稿》明·赵可献 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
《产鉴》明·王化贞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
《济阴纲目》明·武之望 1620年(明泰昌元年)
《女科正宗》清·何涛 1664年(清康熙三年)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
《女科经论》清·萧埙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胎产指南》清·单南山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
《达生篇》清·亟斋居士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女科仙方》清·傅山 1722年(清康熙1662~1722年)
《产宝》清·倪枝维 1728年(清雍正六年)
《胎产心法》清·阎纯玺 1730年(清雍正八年)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清·吴谦 1742年(清乾隆七年)
《盘珠集胎产症治》清·施雯 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
《沈氏女科辑要》清·沈又彭 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
《女科秘要》清·静光禅师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
《妇科玉尺》清·沈金鰲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
《妇科切要》清·吴本立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
《妇科冰鉴》清·柴得华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
《产科心法》清·汪喆 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
《宁坤秘籍》清·竹林寺僧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竹林女科证治》清·竹林寺僧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竹林寺女科秘方》清·竹林寺僧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女科旨要》清·雪岩禅师著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女科秘旨》清·轮应禅师著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胎产秘书》清·陈笏庵 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
《女科歌诀》清·邵登瀛 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
《女科要旨》清·陈念祖 1821年(清道光元年)
《妇科秘方》清·竹林寺僧 1829年(清道光九年)
《产孕集》清·张耀孙 1830年(清道光十年)
《达生保赤篇》清·寄湘渔父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女科折衷纂要》清·凌德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中医妇科学古代医书合集》
可电话预订或关注学苑出版社天猫官方旗舰店的图书更新。
网站购书、邮购部:010-67603142、010-6760110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