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二十五史中,为何只有《清史稿》被称为"史稿",而不是"史"

二十五史中,为何只有《清史稿》被称为"史稿",而不是"史"

二十五史中,为何只有《清史稿》被称为"史稿",而不是"史"在二十五史中,《清史稿》算是“异类”,大部分史书都是以“朝代+史”或“朝代+书”的形式命名,为何唯独清代史,就变成了《清史稿》?

二十五史中,《清史稿》算是"异类",大部分史书都是以"朝代+史"或"朝代+书"的形式命名,为何唯独清代史,就变成了《清史稿》?

清史稿_清史稿_清史稿

▲二十五史

我国修史有个惯例,本朝为前朝修史,以表示文明与历史的传承。同样,清朝灭亡后,民国也要承接这一管理,为清朝修史。

当时的袁世凯对修纂清史非常重视,他设立清史馆,就在今天北京的东华门内,邀请各路前朝大儒学者,参与《清史稿》的编纂工程,人员曾一度达到几百人之多。当时请的主编是赵尔巽

清史稿_清史稿_清史稿

▲袁世凯

赵尔巽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晚清九大总督之一的东三省总督,位高权重。赵尔巽在统治东北阶段,政绩斐然。他还是张作霖的老领导,也是张作霖的义父,"东北王"张作霖一生都对他毕恭毕敬。

退出政坛的的赵尔巽,专心修书,根据《清实录》《清会典》《国史列传》等档案资料,用了14年心血,终于在1927年,写出了这部"清史"的初稿。

清史稿_清史稿_清史稿

▲赵尔巽

全书536卷,约2400万字。从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写起,一直到1912年清帝逊位后的一段时间,像张勋复辟、溥仪离宫,均有记载。时间跨度近300年。

不过,这部"清史初稿"的修书过程可谓曲折:

1916年,袁世凯称帝,受到全国声讨,在忧愤羞愧中病逝。失去袁世凯支持的清史馆,开支成为重大问题。无奈之下,主编赵尔巽,只得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向各路大帅军阀们"讨钱",求他们拨款以继续修史。

清史稿_清史稿_清史稿

▲张作霖

《清史稿》能最后成书,也多亏了张作霖、张宗昌和吴佩孚三位军阀的支持,否则,在清史领域,将会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也正是因为修书曲折的过程,导致1927年成稿时,仅仅是初稿,并非最终定稿。年月、事实、人名等多处有硬伤,并未经过逐一考证排查。

清史稿_清史稿_清史稿

▲《清史稿》

而且,刚刚成书的《清史稿》,由于出自于多人之手,彼此之间呼应不够,甚至有部分矛盾和重叠之处。所以,在赵尔巽的建议之下,将这部清史命名为《清史稿》,而不是《清史》。

不过,遗憾的是,赵尔巽编写完《清史稿》后不久,就病逝了。外加当时国内兵荒马乱,没有人能担负起将《清史稿》变为《清史》的重任。

清史稿_清史稿_清史稿

▲清帝退位诏书

《清史稿》不仅在编纂过程中命运曲折,在问世后,更是成为舆论漩涡。无论是清朝遗老,还是民国新秀,都纷纷指责《清史稿》。

清朝遗老们认为,最后一任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还在世,修什么史?这相当于皇帝还没去世,帝陵就修缮完了,乱了规矩。

民国新秀们则认为,书中对清朝歌颂得有点夸张,对民国多有贬低,还曾于1929年禁止公开印行《清史稿》。

清史稿_清史稿_清史稿

▲溥仪与婉容

尽管如此,《清史稿》后来还是得到了主流史学家的认可,书中详细、系统地展示了清朝的历史面貌,是研究清朝历史最为重要的一手材料之一。

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让其与前朝经典史书并列于"二十五史",成为解读清朝历史的权威之作。

上一篇: 后汉书的作者
下一篇: 《清史稿》一笔带过的“微小”守城战,告诉你:中国人的血性在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