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河又称琼水、琼东河,不知名因何起,拓建于何时。琼河纵贯南北,沟通福州城内外航道,自古为水上运输与贸易之要道。据《闽县乡土志》记载“琼河”:“傍城而居者为河鳞铺,出城门过吊桥,则瑞应铺。夹道略有市肆,铺内有茶税分卡,对面有短基,曰河塍巷。望南直达河塍村,与河塍相连者为琼河村,则与水部分界处也。这是对琼河位置描述最明确的历史记录。”
琼河是如何形成的呢?按照福州古籍记载,南台的三十六弯曲水和直渎浦(东湖的分支)凿通形成直渎新港,美其名曰“琼河”。
直渎浦
郭白阳的《竹间续话》记载三十六湾:“一西水关引西禅浦江潮,凡三十六曲,至柳桥以达西河;一水关闸,引南台河潮,自河口直渎凡三十六曲,由水关入城,东西环合,是城内之水皆合潮也。”这段话说明南台江的三十六曲,与西禅浦东西环合。
宋《淳熙三山志》记载直渎浦的历史情况:“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桥浦,遂通东湖,直如沟渎,号直渎浦。”南台江潮至鼓山分为二:南广而北狭,由北上者,入直渎浦;由南上者,涉洲尾,反东流而与之遇。谚谓:“南台江水颠倒流”。这段话说明福州城南河水流到澳桥。澳桥位于今福州市五四路口,西接东街,东连东大路。相传闽越王无诸时,澳桥一带四面皆江水,即直渎浦,因其地形如屋奥(深广的屋宅)故名,只能坐舟抵达。当时此地建有一座木桥。五代闽王时,以“澳”名桥。北宋景德元年(1004),福州知州谢泌将木构桥改建为石桥。因谢泌执政时,福州政务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几无讼事。北宋熙宁八年(1075),澳桥改为“通津桥”,后来陆藻为纪念谢泌又更名“去思桥”。过了澳桥,河北出锁港,无水路,但设水门,直渎浦水散入东湖。
直渎新港
《闽县乡土志》又载:“新港,一名直渎。直渎,善溪之名,可对廉泉、让水。”“台江四至界址,南行者,自新港起,过鸭牳洲,至万寿桥下,水程约十里而强。北行者,钓龙台起,绕五保七社,历尚书庙,出万寿桥,水程约十里而弱。此南台江水程四至远近之略也。”
直渎新港位于河口尾。北宋以前,福州是一座水城,城内河流皆为导水,作用是灌溉农田,便利交通。当时福州城西、北两水关引湖水入内濠,汇流趋直渎新港,而至于江。江湖与潮汐相通,绵延里数甚长。河流上皆建桥梁、设堰闸,比如澳桥,当年直渎浦连通至澳桥下的东湖。
《闽都记》载,水部门之东,引南台江潮,自河口三十六曲,由水关入城。直渎浦与西禅浦环合,以萃风气。直渎浦北通东湖,受东北诸山之水,水流迅猛。明弘治年间,福建市舶府太监邓原凿新港,通大江,方便琉球贡船进入河口。这一做法导致南台三十六湾废弃,风水堪舆形家认为,开凿新港对福州不利。但直渎新港开凿后,当地百姓就在河口贸易集市。
明正德年间,闽县选礼科给事中谢蕡上奏新港六害,请求填塞,以防海盗。他说:“伏见福建地方,僻在一隅,依山滨海,与琉球、日本诸夷相接。琉球入贡,必由东海而入,至闽县柔远驿安歇,乘风顺潮,数日可到。缘本省城池,自晋改造以至于今。海门潮汐,由闽安镇历闽县鼓山、归善、崇贤、高惠四里,计有三十六湾,周流潆洄,抵河口水步门,散入城中诸河。”他说河道好比人的血脉,气血周流于身,营卫自有条理,当琉球贡使到福州入贡时,番船必候风潮撑架,曲折数日,才能到达柔远驿。即使有变,琉球船只也无法飞渡。但是弘治十一年(1498),福建镇守邓太监为了方便琉球贡使船只直接到达福州城内,改造古代旧河,竟将上王地方(今仓山区泛船浦一带),凿透大江,名曰新港。如此好似人身的血脉被堵塞,而河口犹如咽喉,虽然方便番船往来,而对保护地方却十分不利。开放直渎港不利因素有七种:
第一,水道直达,而夷性无常,如日本商人在宁波发生的争贡事件,不仅宁波居民遭殃,城池也被其闯入破坏。
第二,是直渎新港开放后,福州民田凿断一顷有余,以致累年赔纳粮差。
第三,港门水急,舟楫往来,容易冲塌桥梁,每年增加的修复费不少。
第四,夏秋之间,洪水泛涨,崩坏沿岸田土,贫民赔垫租税。
第五,南台河口,数年之内临江人家已十室九空。
第六,旧河三十六湾之水,迂回纡缓,灌溉远近田土约万余顷。由于开港导致水利不通,附近田亩皆荒芜,此地农民弃田而逃。
第七,《八闽志》和郭璞《迁城记》皆称赞福州逢兵不乱,逢饥不荒,乃称此地为乐土,新港开凿后,旧河已塞,水失故道,禾稻损伤,仓无余积,库无余财,加上年年强军作乱,几陷城池,大家都归咎于开凿新港的弊端。
如今又疏通新港,恐怕水势难移,终无止极,那时何止桑田变沧海,将引来外国侵略者窥占,埋下祸患。直渎新港若堵塞,横阔只有数十余丈,再疏通不难。旧河疏浚后则潮汐往来,杜其后患,更有益于福州。
谢蕡是敢于直谏的正直官员,曾因大礼议事件与同僚不断上奏力争,其刚正不阿、自律克己的精神令嘉靖皇帝十分感动,下诏榜谕天下,并提拔他,谁知他病逝在上任途中。他反对开放直渎新港的建议被采用了吗?嘉靖皇帝同意了,下旨填塞新港。
不久后,果然发生谢蕡和风水堪舆家担心的海盗攻击福州事件。沿海海盗假扮日本倭寇开船顺新港河流至河口,烧杀抢掠,焚毁房屋殆尽。明万历初年,官方又疏通和修筑新港河道,想恢复通航,但遭到地方豪强与百姓阻拦,没有成功。
明万历十五年(1587),福州郡守汪铎再次筑堤坝开放。三年后,巡抚都御史赵参鲁采信民间关于开港不利言论,再次毅然堵塞河道,后来又恢复通航,不久又堵塞。
清康熙年间,清朝第一次复开直渎航道,但不久河道又遭淤堵。清乾隆十年(1745),福建巡抚周学健第二次清淤通航,自路通桥起,至闽安门止,河道长八百二十六丈。清乾隆十六年(1751)七月,台风带来暴雨,洪灾泛滥,福建巡抚潘思榘听从东关外村民的通航建议,第三次疏凿新港,直渎新港由此定型。
直渎新港设有新港关。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燕山卫指挥冯纲主管福建商贸和税务,奏加福建榷税。税监权力大,对商人盘剥骚扰不断,导致商贾嚣然,几至揭竿而起。最后,经官方调停,福建税场分为三处,即闽安关、竹岐关,属税课司管辖。税课司下分属有二:黄田关、新港关。
直渎港河道稍直,但也有四曲,第一曲是打铁港的河流,第二曲为小万寿桥,第三曲高桥,第四曲象桥。直渎港水向南到汇入下游马江,往上流入城河,是各处渡船必经之处。
清末,全港失于疏浚,有港之名,无港之实。文人谢秋坡撰文《筹濬水部入城河道策》建议,自鸭牳洲起开港到银湘浦河口津、路通桥一带,入水关闸。渡船靠这条河贩运柴米、百货,福州城内外万家都赖此河谋生,但因居民常把粪草、瓦砾扔进河里,河口日愈狭窄,河身愈浅,辗转淤塞几十年。邵阳魏制府总督修濬时,只修城河,没有沟通外河。水部门外无富室殷商,难比南台圣君殿一带之河有富商自愿出资做公益善事,因此新港河道日久淤塞更严重。若能疏通新港,不仅各船皆便,小轮船还可由闽江直入水关闸边。官绅旅眷往来,也都方便。可惜缺乏修复经费。如果动用官帑,便会影响营兵的军费,建议让船家每户出资共同修复,组织成协会来管理,此则下策。
虽然谢秋坡认为自己修复新港的建议是下策,但由此可见那时新港对于福州民生的重要性。
《闽县乡土志》中关于新港的名称皆提及“琼河”。比如:“又有公立琼水小学堂。民居稠密,琼水已渐趋东南去。”在此之前的福州旧志古籍中皆未见到。
琼河现状
今天的琼河是什么景致呢?2019年六月,笔者循琼河沿岸探寻其水流走势,重新梳理琼河新路线及其面貌。琼河最北端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劳动路上。劳动路北端河上有一座旧桥,应是德政桥。桥边竖立的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道名称琼东河鼓楼区温泉街道段,河道起点五四河,河道终点鼓楼医院。河道长度1900米。
今天琼河的名称是“琼东河”。琼东河往东是晋安河,往南河边有一座保安境五福洞仙爷庙。沿河南行走到火巷里,此地曾是风光迤逦的水乡,原有一座美丽的屋桥——燕桥,后被拆毁,河边保留三座庙:土山真君庙、三界寺、水仙庙。燕桥原位在土山真君庙南面。如今这里河两岸新修了石砌步道,岸边树木阴翳着河流。
顺河边南行至古田支路,越古田路河东岸是五一路的柳宅巷。柳宅巷和肖宅巷的交叉口有一座古桥——高升桥(刘公桥),还有蛤埕龙舟会、水部蛤埕庵。
沿河再往前行是龙庭路的海洋渔业公司宿舍,旁边河岸上有一块牌匾写着“状元境”,提及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1037年——1111年)。
许将于嘉祐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6岁,文武双全,廉洁奉公,历事五朝,官至尚书左丞。当地后人为了纪念许将,将此地命名为状元境。水运为主的时代,此地曾是水运交通要道,是繁华区域。往南过龙庭路,沿河往前是海潮路的福州市体育馆,河边有周爷庙,沿河到达台江区的群众路。
群众路边的琼河往东,到达群众路东,于此分叉,一边往东汇入晋安河,一边往南,称作打铁港。元康楼边的打铁港即琼河,沿河往前是六一路的龙华楼。六一路右拐到国货路的还是琼河。河流在柔远驿前方五十米左右转向国货路对面的万寿桥下。万寿桥下的河流被称作新港,即明弘治年间太监邓原开凿的直浦新港。万寿桥边有座齐天大圣(猴神)庙。庙的一楼是万寿龙舟协会的本部。一楼墙上挂着《琼河史传》、《万寿古迹》、《龙舟故里》、《古庙重光》等牌匾。
据《琼河史传》记载,琼河自北宋元祐年间形成南台港,河口一直是福州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元代后期,福州与元大都的海上交通发达,陈友定的海船从闽江口及福清港口北上天津,运输元朝政府急需的大米、香料等南方商品。朝廷的使者经常往来于天津及福州之间。他们抵达福州,多在河口下船,离开时也是在河口上船。邓原开凿直渎新港后,河水直通闽江,琼河便有了新名称,即新港河,与闽江通流。
当年琼河河面宽广,水流湍急,是闽江进福州城内的重要通道,河面往返船舶繁忙兴盛。明清时期,琼河作为福州内港河,内外贸易十分繁忙。
清朝,太监尚春建的木桥被鼓山涌泉寺僧改造为石桥,并称作万寿桥后,这里的琼河又多了一个名称叫“万寿河”。如今本地人依旧惯称此河为“新港河”。河流自万寿桥下穿过,向右(西向)转弯后又出现分叉,一边往北变成达道河,一边往南被称作光明港。沿着福州电业局住宅楼的光明港继续前行,到了新港街的新港苑。这里的河流都被称作光明港。光明港的河面最开阔,难得在闹市留下一片有别于都市的独特风光。
六一中路上的新港桥下,琼河第三次分流,直行是光明港,右转向南是瀛洲河。港务局宿舍边的瀛洲河有一座化善境王爷庙、新港庵、福清会馆。新港庵内祀奉妈祖。新港庵是光绪年间的新港庵竹商会馆所建。沿着瀛洲河前行过老药洲街,抵达榕城古街。琼河沿着榕城古街一侧河道向闽江奔流而去。
作者简介
孟丰敏,笔名璎洛,号佛子印月、玉岛诗姑娘、梅坞雪主,出版书籍:《福州》《流翠烟台山》《乡愁里的福州》《琼花点绛马厂街》《约你开花》《台湾音乐往事》,参与主编并撰写的书籍《福州传》《仓山园庐史话》《仓山红色记忆》《螺洲红色记忆》等,并撰写大量介绍福州人文历史的散文,作品曾获一些文学奖项。
作词作曲的歌曲有佛乐《爱是一种信仰》《秋在云上》《人间四月天》《与妻书》《丹衷昭天地》《我在福州等着你》《卡遛福州》《诗意榕城》《梦里琼花乡》《诗恋烟台山》《恋恋蓝花楹》《采莲伊》《带着月光来看你》等七十多首。一些歌曲获得国内外音乐征歌奖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