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写《三国志》时,相关史料比较缺乏,加以他的文笔过于简洁,许多事实需要注解说明。一百多年后,南朝宋文帝命史学家裴松之(公元372-451年)训释,而以补缺、备异、惩妄和论辨为宗旨,在史实方面作了增补和考订,文字超过正文三倍。读《三国志》时,实在不宜忽略裴注。
元末明初,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撰《三国志通俗演义》(亦作《三国演义》),成为中国第一部历史题材的章回小说,将历史因素与艺术因素,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成功结合起来,开启了后世创作历史演义的文学手法。应予强调,《三国志》是史学著作,《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后者的内容情节大体符合历史事实,但也有虚构想像的成分,读者应把两书分开对待。
历来钻研中国史的学者,都很重视“前四史”,读完《史记》、《汉书》,接着就是《后汉书》和《三国志》,这样就对先秦史和秦汉史有通盘的认识。然后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中了解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政治史。致力于隋唐史事研究的学者,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是不可或缺的。
《后汉书》和《三国志》两书,对于边疆各族和邻国的情况亦有不少记载。《汉书‧地理志》率先提到倭(现称日本):“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三国志》的《魏志‧东夷传》中有关于倭人的记事(简称《魏志‧倭人传》),是记载三世纪前后日本历史的唯一文献资料,记载了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三国志》所述倭女王的名称)的事迹,她向当时三国中的魏国派出使者,魏明帝授予“亲魏倭王”称号。《后汉书‧东夷传》中亦有关于“倭”的专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