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籍
“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历史,将其作为治理天下的主要参考。因此,早在先秦时代,统治者就设置史官来记录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更是形成了“易代修史”的传统,即每个王朝都要为前一个朝代编修历史,以此作为总结历史经验,进行政治宣传、教化的手段。
· 二十四史 ·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从历代编修的纪传体史书中挑选了24部,钦定为“正史”,此即“二十四史”。它们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有3217卷、4700多万字,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朝灭亡4000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总汇。如此长时间跨度的、系统完备的历史记录,举世罕见。
·《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间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资治通鉴》全书按朝代分为16纪,即《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评述警示后人。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而钦赐书名《资治通鉴》。该书体现了史家治史资政意识的增强,也体现了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意识的增强。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说明其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借鉴。
文章片段选自《我爱我的祖国》
【点击图片购买】
《我爱我的祖国》
邓永标 主编
ISBN978-7-5194-6160-7
定价:59.00元
完
制 作 :周 桐
复 审 :陆希宇
终 审 :邓永标
运 维 :光明日报出版社全媒体营销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