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赏析逸事就是小事,在这篇文章中,柳宗元叙述了段太尉的三件小事。他用平实客观的笔法勾画出了一位机智勇敢、仁慈爱民又清廉节俭的段太尉,让我们见到了一位在“安史之乱”后,于动乱中能安守本心的智者。文章前四段讲的是太尉智勇除兵乱的事迹。这段事迹与另外两件事相比,写的比较详细,占的篇幅也比较大。我想,大概是因为柳宗元最钦佩段太尉在这件事中所表现出了的品格吧!文章开篇,先介绍逸事的背景。“安史之乱”后,军阀拥兵自重,个立为王。汾阳王的儿子郭晞领兵临时驻扎在邠州,他的军队在邠州胡作非为,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但是,面对这种情况,邠州的父母官——邠州节度使白孝德,却“以王故,戚不敢言”。他的做法,表现出这个时候地方官员的为官常态,胆小怕事,明哲保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段太尉,他说,“如果人民一直遭受暴乱迫害而得不到解决,那么他们必将起来反抗作乱。”作为一名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他绝不会袖手旁观,他要站出来,为人民,为国家。在解决这件事的过程上,段太尉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敢和机智。他有武者的勇敢而不是盲目,他有文人的智慧而不是软弱,凭着个人能力,说服了解决兵乱的关键——郭晞。首先,段太尉处死了入市取酒杀酒翁的十七个郭晞士兵,并将他们的头立在市场示众。
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安抚百姓,另一方面可以引起郭晞的关注。一箭双雕,胆大心细。接着,他仅骑着一匹马带着一名跛脚老人深入军中,自在潇洒的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这是何等的气度风貌!虽只有一人,胜过千军万马。唯有他可以说“杀一老卒,何甲也?吾带吾头来矣!”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英雄,他让那些只知欺压百姓的士兵无地自容,更让那些只知享受却不为民办事的高官无地自容!段太尉是一个有头脑的实干家。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层层剖析,分析利害关系,最终达到目的。他并没有指责郭晞的治军不严、管教无方而是先夸赞他的功勋盖世,应当继续保持。现在他手下做出的凶暴行为将有损他的威名,如果放任下去的话,将导致更大的祸乱,继而有损整个郭氏的威名。他的话句句在理,词词恳切。作为一个想要好名声的军阀,郭晞当然听从了段太尉的话,并对他产生感激之情。本来这件事到此就圆满结束了,但是认真的段太尉又在郭晞的军队中留宿一晚,考验郭晞,确保他真的悔过。留宿军中,虽然只有一晚,但却表现出了段太尉是真的将生死置之度的态度和为民办事的认真精神。如果说第一件事写的是段太尉“刚”的一面,那么,接下来的这件事写的就是段太尉“柔”的一面。段太尉做泾州营田官的时候,当地的大将焦令堪广占田地,向农民收取重租,虽遇荒年而收租不减,导致农民饥饿将死。
面对饱受苦难的农民,于是善良的段太尉写了判状,向焦令堪求情。结果是让人失望的,焦令堪不买段太尉的帐,将农夫打个半死,抬了出去。看着垂死的农夫,段太尉悲伤悔恨,亲自服侍农夫,悄悄卖自己的马替他还债。也许是面对强权的无能为力吧,面对焦令堪的残忍贪婪,段太尉选择了忍气吞声。直到淮西军帅尹少荣大骂焦令堪,才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悔恨而死。通过这段逸事,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段太尉并不是万能的,他也有解决不了的事,他并不能说服焦令堪。其次可以看到段太尉的善良和牺牲精神,卖自己的马替农夫还债。选取这件逸事来写,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最后一件逸事描述了段太尉清正廉洁的品德。他不仅自己不贪污,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族人不要收受贿赂。他的女婿出于无奈收了贿赂,他马上把东西清出家门,置于司农治事堂的房梁上。这件事说明了做一个好官的必须条件,自己不贪,家人不贪。在文章的最后,柳宗元才告诉我们写着篇逸事状的目的以及逸事状的真实性。他要告诉我们:段太尉并不是一个粗鲁的武人,他用勇有谋,爱民如子,清正廉洁,是可以名扬后代的好官。在写作技巧上,柳宗元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面对郭晞军队时白孝德的恐惧与段太尉的镇定相对比,更加突出了段太尉的勇敢从容。详略得当的布局。详写智服郭晞,略写后两件逸事。叙事语言平实简洁,真实生动。是传记文中的佳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