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谱记载为姜太公后人的人。
我也有过这个疑问。历史上真的有“姜太公”这个人么?
为什么他没有像“张良”、“范增”或者“百里奚”“齐桓公”这样被清晰的记载到历史书里?我们对他的印象一切都来自神话传说和小说演义?
或者我扪心自问,我的祖先真的有那么大的功劳么?真的那么厉害,册封了中国的神仙系统么?
年轻的时候,和小伙伴们聊天。大家总是聊到家谱和祖先起源。有的起源于汉代,有的起源于唐代。可我的家谱直接追朔到“姜太公”。小伙伴们嘲笑我,你怎么不说你是炎帝的后代呢?
这我就让我无话可说了。我的家谱记载,我就是炎帝的后代呀!以至于后来很多年,产生了一个疑问:炎帝是谁?会不会是我的祖先冒充了他的子孙后人?或者说,我的家族是不是冒充成炎帝的后人的?
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十数年”的从网上的资料、考古片段中,试图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弄清楚自己先祖的来历:
疑问一:
如果姜太公姜子牙不存在。那么在商末周初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姓齐国国君是谁?
显然,只此一条,就足矣证明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过。因为他或者他的儿子是姜姓齐国国君。第一代齐国国君,总不能没有父亲,对吧?
如果姜太公不存在。那么周武王的岳父、周武王的老泰山、周成王的外公是谁?
周成王总不能没有外公吧?根据我们今天的推论,周成王的外公就是姜太公。
疑问二:“姜太公”应该是别人对他的尊称。那么他在史书中叫什么名字?
根据今天的传说和百度百科。记载了他乱七八糟一大堆的名字和称号:
姜子牙、姜太公、吕尚、吕望、武成王、飞熊。
以我个人考证了十几年的狭义观点来看,这些全部都是称号,没有一个是名字。
首先,他不可能叫姜子牙。“牙”有可能是名字。但带上“子”字,那就彻底是假的了。我们历史上有袁世凯、有孙中山,这两个人都真实存在过,是我们的历史名人和民国缔造者。但如果我们称呼他们:孛儿只斤·袁世凯或者爱新觉罗·孙中山。你还觉得这个人真实存在过么?
为什么不带“子”?因为“子”是姓,是一种称呼习惯。而这种习惯,恰恰是姬周、姜齐所没有的、所不用的。“子”在殷商的甲骨金文中,就是画的像一只老鼠形象的字符。这是殷商的国姓。也是东周时期,对文人学者一种敬称习惯。是殷商遗民贵族的习惯。却不存在于姬周和姜齐贵族中。比如:孔子、孟子、张子(张仪)。翻遍两周史料,战国以前没有姬姓的人、姜姓的人名中带“子”的。也没有这种称呼习惯。
迄今为止,我们出图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没有找到关于“姜子牙”、“太公望”、“吕尚”、姜尚“的记载。现今传世战国以前的史料中,也找不到类似的记载。这很不合理。
作为开国之相,都是大书特书的。为什么历史中没有记载他?连后世很多功劳不是那么大的名臣,都在历史书上留下了很多的记录呢!
疑问三:姜太公有多大的功劳?
周成王的外公是姜太公,暨: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岳父。这很好理解。出于政治需要的联姻。
在西周时期,姜姓有多大的权势?
一开始,我只知道周成王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同时也是唐叔虞的母亲。太原的晋祠最早供奉的是唐叔虞,后来是依照唐叔虞母亲形象供奉的唐代宋代时期的一个王后。
但通过考古史料以及出土的铭文我们发现:西周时期,大多数周王的王后都是姜后。周王的王后都是出自姜姓部落。很多代周王都是姜后的儿子。这和姜子牙有关么?
历史上,开国之君和开国之相联姻并不少见。但代代联姻,代代都是娶同一个部落的女子为王后,这就让人觉得有点不正常了。
我们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但根据史料我们考证出,这个故事是假的。真实的故事是:周幽王废掉了申侯的女儿王后的身份,废掉了周平王太子的身份。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因此引起了大乱,国被攻灭,幽王被杀。废掉的这个王后,就是姜后。来自申国,因此我们把这位姜后的母国称为:申姜。
为什么申姜有如此大的权势、政治力量?史料也给出了答案:申姜的权势不止如此,还直接干涉了大骆之民(秦国公室先祖)的嫡子废立。申侯给周王的理由是:我世代为你驻守西陲!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申侯的先祖究竟立下过什么功劳,以至于有如此大的权势?而且史书中还没有记载?
巧的是:申侯的祖先也是姜姓,没有记载。齐侯的祖先也是姜姓,也没有记载。那么西周至少已经有两支姜姓封国了。
周王对待外姓,一向很抠门很警惕的。分封的国家都是姬姓。其他姓氏很少有封国的,或者最多一个两个。
根据史书不准确的记载:在山东地区,齐国姜姓,还有一个被齐国吞并的国家“纪国”也是姜姓。
而姜太公姓姜,但不是姜氏。是吕氏。这说明还有一个吕国,也是姜姓封国。根据我们今天的考证和判断,至少还有一个“许国”也是姜姓封国。巧的是:根据史料,齐桓公的母国是莒国。太乱了。
但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西周时期,有这么多的姜姓封国。而且周王室对待外姓外族是很警惕很抠门的。封建的只有功臣和亲戚。却有这么多的姜姓封国。
周王在楚国周边、封建了汉水诸姬。在殷商故地封建了三监。用以监视他们。为什么姜姓封国得以和姬姓封国一样,得到如此之高的信任呢?
齐姜得以代替天子征讨不臣,镇守东夷到大海。
申姜为周天子镇守西陲。从我们今天的历史角度看,西周恰恰就是灭亡在申姜手里,是直接攻灭的。
难道齐国开国之君为周代立下了开国功劳,申国的开国之君也立下了同样的功劳?为什么他们都姓姜却都不见历史记载呢?
从我个人考证出来的资料,几乎西周每一代周王的王后都是姜后,每一代周天子都是姜后之子。甚至包含了周文王。这说明,周天子册立的王后是姜后,在当时既是一种长期的政治联姻,也是传统联姻,还是传统本身。更加说明了这些姜姓封国的国君的先祖为西周的创立,立下过很大的功劳。能有如此功劳的,在今天我们角度来看,能匹配如此大的功劳的,也只有姜太公所立下的功劳,能匹配得上。否则,换做别人,就算没有历史记载也应该留下一些神话传说。用以解释,他们的先祖是因为什么被册封的。
疑问四:师尚父?
在我寻找蛛丝马迹的过程中,一直尝试寻找是不是有一个叫“师尚父”的官职或者称呼。结果怎么着都找不到。但在前不久的《清华简》或者《北大简》中,找到这么一个称呼”帅上辅“。师和帅,在我们今天看来一笔只差,却是两种读音两种意思。但在古代,却是相同的意思:军队或者军队的指挥者。师尚父、尚父、亚父,是对一个人的敬称,对一个人做出的贡献、起到的作用的肯定。和”上辅“的意思竟然相同。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帅上辅”就是我们口语中称的“师尚父”。
疑问五:第一代齐国国君是谁?
根据我们今天的资料传说,都说是姜太公。但我们没有在战国之前的资料中找到这中记载。
传世文献和最近两年整理的《清华简》、《北大简》中有:吕候、吕候汲(齐丁公吕汲)。而且还不止一部史料和吕候、吕候汲有关。诗经著名的《桃夭》篇,就是周公夫人劝武王的女儿嫁人的篇章,至于提亲人,就是”吕候“。
不止如此。根据我们今天的资料传说,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但没有史料证明周公旦创立了鲁国。最早的鲁侯是“伯禽”、“禽父”。
疑问六:为什么姜太公被尊为百家之师?会不会是讹传?
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儒家、纵横家(鬼谷门)皆尊为本家之师。
他们为什么要讹传“姜太公”是本家之师?
姜太公做《六韬》做《阴符》。今天所传的《本经阴符》,相传是鬼谷子所做。那么鬼谷子所做的《本经阴符》和太公所做的《阴符》到底有没有传承关系?毕竟纵横家也尊姜太公为本家之师。
究竟是元始天尊的徒弟,还是另有传承?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为什么百家要尊姜太公为本家之师的证据和起因。但这至少说明了姜太公是个多才多艺或者“集大成道”的人,或者他的部族掌握着大量的天文、治国、战争、教育、外交知识的族群。
至于史书中记载的姜太公活了139岁,70岁才遇到周文王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我个人是一点都不信的。甭说那个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就算今天人的寿命已经达到了八九十岁。一个七十岁的老者,还能受得了征战、颠簸之苦么?一个七十岁的老者,还能去治国安邦平天下么?就算今天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70岁也早已经退休了。我更倾向于姜太公活了139岁,是后人无法清晰的还原历史,按照史书、经书的记载反推出来的年龄。
但这至少说明了,姜太公确实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至少包括:治国安邦(法家)、包括道家传承的易学(道家)、包括兵法(兵家)、包括木工建造方法(墨家)、包括教人育人的教育学(儒家)、包括外交捭阖(纵横家)创立初期引用的经典。
那么,这么多的成体系的知识,是怎么来的?从哪里学来的?
从玉虚宫元始天尊那里?显然,元始天尊只是道家的天尊。不涉及其他家。是肯定不包含法家、墨家的。
在故事传说中,汉初三杰张良曾经替一老者三次下水捡鞋子,而后得到“太公兵法”。辅佐刘邦。当然这就是个故事传说。真实的历史是:张良父辈、祖辈三世为韩相。是父辈、祖辈三世积累下来的治国安邦经验、谋略策略。
显然从“百家之师”的角度来看。姜太公掌握的生产知识和治国安邦之道,比张良还多。更加需要多代人的传承。显然不是从原始天尊那里学的。
时间原因,就写到这里。如果写的内容大家感兴趣,我再继续补充考证出来的其他内容。
这些内容将会涉及到炎帝和蚩尤,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我们是怎么定义炎帝、怎么定义黄帝的。将涉及到对于族群的出处的考证,涉及到今天的羌族大禹传说、苗族传说、涉及到水族《连桑木》(连山易)。
看到有答主祭出前些年在山东高青县出土的“丰簋”铭文。这两期的视频。我个人是看过的。
铭文最初释读出的内容为:“丰启作文祖甲宝尊彝”、“丰般作祖甲宝尊彝”、“丰启作祖甲宝尊彝”。
并不是这位答主提到的:“丰启作为祖甲、齐公尊彝”,几件青铜器的铭文中,不曾出现“为”字,更未出现“齐公”二字。
在先周至周初时期,“齐”字的甲骨文、金文写法和“文”字的写法,结构很不同。从结构来看,“齐”字更像“∴”(“所以”的数学符号,像三个麦穗,或者像三个蝌蚪)。“文”字的结构和今天的差异不大,但看起来也更像一个“父”字,指代的意思更像是圣贤、闲人、圣贤王者。而非文化、教育。
所以,丰簋中,并未出现“齐公”二字。出现的字是“文祖”。
已仙逝的李学勤老师,将“文祖甲”解释为“姜太公”。可谓在文化考古上给做了一个注脚。但并未给出依据和理由。在文化上,我个人能够认可这种释读。但在血脉和肉身上,显然无法认同:丰启的先祖祖甲,就是我们家谱上的先祖姜太公。
不敢乱认祖宗!
因为今天没有这种生存的必要。没有必要为了生存而乱认祖宗。
今天,很多姓氏的族谱中,都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姜太公。都记载着他们的姓氏来源是姜太公。不同于百家之师的身份。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姜太公”这个人一定存在过也必然存在过。只是我们今天无法印证出这个人对应的是先秦文献记载中的哪个人,无法印证有哪些考古铭文对应着姜太公。以及为什么在战国以前的资料中、铭文中,对姜太公的记载这么少。这很不符合姜太公的功勋。不符合他的后人、族人在两周时期的影响力。不符合他在汉唐、在当代的地位。
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姜太公的民间地位开始下降。传说开始神化。是朱元璋把“姜太公”移出武庙,武庙改祭“关公”的。在唐代至元代的几百年里,武庙祭祀的是姜太公或者李靖。在汉代至唐代的几百年里,文庙主祭周文王、从祭周武王姜太公。武庙祭祀兵主蚩尤(姜太公敕封的八大神之一,蚩尤又称:姜公)。
我个人在空闲之余,花了十几年时间。去考证姜太公其人是否存在过。最令人觉得路漫漫的发现是,我们要考证姜太公,就会涉及到:
我们为什么要自称炎黄子孙。
《连山易》究竟是和夏代有关,还是和伏羲有关?
为什么今天传承《连山易》的民族,从风貌到习俗,和蚩尤的关联性那么大?
《连山易》中的“连山”是什么?是山坳、还是氏族?
为什么用白族话,阅读两周时期的《诗经》就那么朗朗上口,感觉《诗经》更像是他们的先民创作的歌曲一样?用我们今天的普通话阅读,就那么拗口。
苗族信奉的道教,真的是太上老君创立的么?
越南人自称炎帝后人。有哪些是确凿的、真实的炎帝后人?
在韩国的颛顼后人、帝喾后人、姜太公后人……。
以及在父系血脉上,老子、孔子,并不是炎黄后人。但从文化上,他们却又是炎黄传说的缔造者、创始人。在文化上,炎黄子孙又确认并传承着老子、孔子为后人留下的教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