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评长安三万里被批不符史实误导观众
最近,河南省洛阳市隋唐史学会针对今年暑期热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发布了一项声明。该学会指出该影片的部分情节与真实历史不符,并指派律师团队向制片方发出律师函,要求制片方,导演等发表纠错和致歉声明。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一些网友支持该学会的观点,认为该影片存在误导观众的问题。然而,也有些网友质疑该学会的行为是在“碰瓷”、“蹭热度”或“刷存在感”。
作为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长安三万里》一经上映,就注定要接受各种观众评价。洛阳市隋唐史学会是一个由洛阳市社科联主管的研究隋唐历史文化的社团组织,他们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长安三万里》进行评价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较真并不意味着要较劲,更不能摆出一副对立的姿态。在观众眼中,《长安三万里》只是一部电影,而不是纪录片,更不是杜甫的“起居注”。既然是电影,就应该允许创作者在尊重重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包括必要的艺术虚构。如果每一个细节都要过于苛刻地划定界限,责难之声将难以终止,恐怕许多电影也无法创作出来了。
对于担心该片“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观点,实在是多虑了。我们在学校里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程,以及其他渠道了解历史的方式不只一种,这让我们能够辨别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关于该影片中情节不符合真实历史的说法,比如所谓“影响历史人物出生地、事发地的同胞感情”,听起来有些牵强附会。
我们对文艺作品有争议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应该相互尊重,保持理性。如果一味地要求道歉,甚至不惜发动法律行动,甚至引发骂战,这样的行为未免有失风度。人们不禁会对这种行为的目的进行揣测,是在进行艺术讨论,还是在蹭热度、争夺知识产权?我们不妨以平和的心态,共同将话题聚焦在如何平衡影视作品中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上。这样的讨论或许更有意义。
面对对《长安三万里》影片的争议,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作为观众和评论者,我们确实有权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艺术作品不同于历史学术研究,它们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目的。电影是通过艺术表达来传达情感、展现故事和创造想象空间的。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有权对历史事实进行适当的加工和虚构,以创造更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对于观众而言,我们不应依赖一部电影来获得全部的历史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多样的途径来了解历史,例如阅读历史书籍、听取专家学者的解说、参观博物馆等。对于年轻观众而言,学校教育也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电影作为娱乐产品,不该被过度解读为教育工具,也不应被过于苛求其历史准确性。
最后,讨论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理性的态度。对于观点的争议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我们不应该把讨论越界成为无休止的骂战和无意义的争吵。相反,我们应该以建设性的方式讨论如何平衡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以及如何创作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提升文艺作品的质量,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空间。
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引发的争议并非只是一部电影本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文艺创作、历史认知和观众教育等多个方面。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处理它们展开深入的探讨,以推动中国电影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