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日本是否存在正史的问题,我在下面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了,非常严肃批评过一些谣言了:
武田信玄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智慧比得过诸葛亮吗? - 知乎
至于日本是否存在野史?当然是存在的了。
@橋上智也 先生/小姐 在答题下回答说:
野史的野应该来自于朝野的野,并没有粗野,鄙薄或者错误之类的意思。
这一意见是中肯的。
日本就有一本书名直接就叫做《野史》的史书,书名看起来很low。
这一部《野史》,是生活在幕末时代的饭田忠彦先生以一己之力,多方搜寻资料,几十年如一日,耗费三十八年时间才告完成,非常不容易。饭田忠彦先生在自序中说, 他「用功三十八年」 、「一生精力亦实尽于此书」 ,为了搜集材料甚至「跋涉名山大泽巨刹秘阁之藏」,于是方「大广见闻,多获材料」 。为了写书所付出的用心,令人佩服。但全书写尽之时,饭田忠彦也突遭横祸。当时发生了幕末非常有名的樱田门外之变,饭田忠彦受到怀疑参与此事,被德川幕府逮捕了;为表示抗议,他就自杀身亡了,非常凄怆的结束了自己一生。
(饭田忠彦自画自赞)
《野史》这部书的体裁其实跟中国的纪传体史书是一样的,甚至连记事的文字也用的是汉文。排除国别因素,这部书的风格跟中国的正史其实是一致的。江户到明治初期,日本的修史系统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的正史影响,不乏这些纪传体体裁的史书,例如《大日本史》、《续日本史》、《日本史记》、《镰仓史》、《南山史》、《加贺藩史稿》、《西藩烈士干城录》等,都是这一种风格。这也说明本身中国正史的体裁,在东亚范围内都是有辐射,影响到周边国家的。
至于《野史》的记述内容,主要是记述日本战国史事为主,也有江户时期的内容。战国时期的大名、武将列传,在这本书里可谓是非常充实完备的。饭田忠彦写作《野史》的初衷,是为了承接《大日本史》之后,续完其内容。原来由水户藩完成的《大日本史》,内容到南北朝统一就结束了,戛然而止,饭田忠彦遂发愤续写完之后的内容。《大日本史》、《野史》两书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部上起日本上古时代,下迄江户时代的纪传体通史。
虽然书名叫做《野史》,且写于史学系统尚且不发到的江户时代,多少受到许多制约,但这一部书仍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即便是战后的日本历史学者,在写他们的专著时,有时也会摘录一些《野史》的记录补充其论据。例如在富田胜治在《中世武士选书·羽生城与木户氏》、增田涉在《西学东渐与中国事情》当中,都引用过《野史》的一些内容。
应该说,《野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具备一定的实证主义,已经出现了近世实证史学的萌芽,有纠正以往过去历史书籍中的一些错误。比较典型的是上田原合战、户石城之战(户石崩)的问题,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两战是武田信玄(武田晴信)进行信浓攻略时受挫的两战,惨败给了村上义清;但江户时代的大部分史料,自《甲阳军鉴》(最晚成书于元和七年)成书以来,都将这两战记录为武田信玄大胜村上义清的辉煌胜利,两战所发生的时间也与今天通行的说法不同。
《甲阳军鉴》记录户石城之战发生在天文十五年,上田原合战发生在天文十六年,武田信玄在两次合战中都大获全胜,使村上义清战败逃窜;甚至说,在天文十六年战败以后,村上义清就直接跑到越后投靠上杉谦信(长尾景虎)去了。自此以后,成书于江户时代的大多数史籍,都沿袭《甲阳军鉴》之说, 如《村上系图》、《信阳杂志》、《续本朝通鉴》、《续日本史》、《日本外史》 等,皆全然沿袭其说。
但是,在一级史料《妙法寺记》(又名《胜山记》)的记录中,与《甲阳军鉴》的说法完全不同。《妙法寺记》记录上田原之战发生在天文十七年、户石城之战发生在天文十九年,上田原合战发生在户石城之战前,而且这两战都是武田信玄惨败给村上义清的合战,非常狼狈。《妙法寺记》作为良质史料,可信度自然是比《甲阳军鉴》高的。但江户时代的大部分后出史料,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旧是沿袭《甲阳军鉴》的说法。直到饭田忠彦开始写作《野史》,他才注意到这一情况,他特别在《野史·村上义清传》当中强调指出:
「天文十五年三月,信玄围户石城,《甲阳军鉴》说似误。此际甲兵未能入户石城。中路有岩屋、岩村田、小诸、布引等,列砦为葛尾之守备。甲兵未可入云,又按《胜山记》,户石之战,天文十九年九月朔云」。
饭田忠彦解释道,天文十五年时,户石城周边有诸多村上氏的支城,为户石城的屏藩,并没有被武田军攻占。而武田军又没有空降部队,因此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攻打户石城。而按照《妙法寺记》(胜山记)的记录,户石城之战发生在天文十九年九月。
在《野史·武田信玄传》中,饭田忠彦同样也提出了批评,认为户石之战实发生于天文十九年:
「 《甲阳军鉴》、《国史实录》并作天文十五年三月十四日,非矣。《信浓州郡沿革考》作天文二十二年三月,又误矣。今据《胜山记》虎泰、高松战死日载焉」。
对于《甲阳军鉴》当中记录的,村上义清在天文十六年上田原合战输给武田信玄后,就跑到越后投奔上杉谦信了,饭田忠彦也大不以为然。在《野史·武田信玄传》中,他同样也提出批评:
「 《甲阳军鉴》以义清败走越后作是年,《国史实录》同之。然按《州郡沿革考》大有异,又《甲斐国志》、《胜山记》并以户石之战系天文十九年。然则义清之奔越后,必其后矣 」。
可以说,饭田忠彦的《野史》,在上田原合战、户石城合战的问题上,是最早利用良质史料的记录对《甲阳军鉴》的传统说法进行质疑的,并提出了相应的批评。自《野史》出现之前,泛滥于江户时代的通行说法,就是武田信玄在户石城之战(天文十五年)、上田原之战(天文十六年)取得大捷,让村上义清直接败遁越后,这实际上是属于一种曲笔掩饰的说法。直到饭田忠彦写作《野史》,才对这一说法提出尖锐的质疑和批评,这一点是属于有先见性的。在饭田忠彦《野史》以后,经过一代代史家陆续以《妙法寺记》(胜山记)的内容检证《甲阳军鉴》,才破除过去的谬说,形成了今日人所共知的通说。而有关这一点,走在最前面的,正是《野史》一书。如果没有《野史》率先质疑,今天后人了解到的,可能还是《甲阳军鉴》当中的误说。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这些细微之处,饭田忠彦是认真下了功夫考证的,已经破除掉了传统的一些误说,萌发了日本近代实证史学的一些苗头,这也说明他的《野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仍旧是具备一定实用价值的。
对于后人感到新鲜的一些所谓「黑历史」,其实在《野史》当中也早就有如实的记录。如在《野史·北条氏康传》当中,就记录下了发生在永禄七年的第一次下总臼井城之战:
「七年,上杉谦信攻臼井城,千叶邦胤遣援军,城守原某先登,松田某继之,击破越军。氏康赏松田某功与采邑。是役也,某带朱铠,谦信感称曰:彼赤夜叉矣。自此称某曰:夜叉孙太郎」。
这记录的是松田孙太郎在臼井城之战击破上杉谦信亲率的越军,事后惊惧不已的谦信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夜叉孙太郎。过去十多年前,人们对于上杉谦信的这一段所谓「黑历史」还并不太熟知,后来才逐渐了解,感觉到很新鲜,认为是一段难挖出来的秘闻。但其实,《野史》中早就有此记录,做了如实描写。这一段记录,也可以与一级史料《越中古文书·宫永久吉郎氏所藏文书》的内容相契合,说明《野史》的记录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综上所述,日本当然是有野史的,连书名直接叫《野史》的书都有。每个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国家,都有玉石混淆的史料,得看你怎么分析、怎么鉴别、怎么取舍了。就饭田忠彦的这一部《野史》来说,尽管受到时代条件限制,很多记录非常粗疏,但此书中的相关记录,仍然可视情况引用,作为相关历史事件的论述补充,不是它书名取了一个《野史》就直接全盘否定掉的。
相比较历史书中本身存在的「野史」(错误的记述内容)来说,那些连文献上都并不存在的、萌发于现代的「野史」(后人捏造的谣言)才是更可怕的,比较有名的诸如「直江津人口市场」、「上杉谦信女性说」、「那人之备」、「二十年」;近的比如知乎上一些历史大V的金句:「日本无正史,他们的史书风格跟太阁立志传是一样的」、「日本人觉得李如松对他们的友善度是还不错的」、「昭和时代的军人在报纸上自封了很多名将、军神,所以日本战国时代人肯定也自封了很多名将、军神」、「加藤清正打了满洲人,日本人感到非常自豪」等等……
相关批评我写在下面几个回答当中了:
zhihu.com/question/38221711/answer/153150713
zhihu.com/question/29645643/answer/154936119
zhihu.com/question/27371313/answer/155858826
相较而言,其实在缺乏对别国历史了解的基础下,自己脑补出来的「野史」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