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清史稿》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原文及翻译《清史稿》原文及翻译-原文: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父鸣九,官安徽合肥梁园巡检。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

原文: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父鸣九,官安徽合肥梁园巡检。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新宁匪乱,从协标剿捕。叙功,大吏误以为武生,拔补临武营外委,不就。至耒阳,佐当商理事。粤匪至,罄所有资助县令募勇筹防。贼知有备,不来攻,城获全。玉麟不原叙功,但乞偿所假钱,以是知名。

《清史稿》原文及翻译

咸丰三年,曾国藩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草创规制多所赞画。六年,擢广东惠潮嘉道。十ー年,授广东按察使。同治元年,授兵部右侍郎,节制镇将。诸将冲锋,玉麟每乘小船督战,以红旗为识,或前或后,将士皆惴惴尽力。间入陆*察战状,往来飘忽无定踪,所经行*民莫敢为奸宄。

光绪九年,擢兵部尚书,以衰病辞。会法、越构兵,命赴广东会筹防务。玉麟募四千人从行,驻大黄駪。遣部将防琼州、钦州、灵山,驻沙角、大角,与粤*联合。增兵设垒,编沙户渔舟,分守内沙港汊。法兵竟不至。

十一年春,和议旋成,停战撤兵。玉麟疏请严备战守,以毖后患,陈海防善后六事。是秋,以病乞休,温诏慰留。十四年,扶病巡阅。至安庆,巡抚陈彝见其病笃,以闻,诏允开缺回籍,仍留巡阅差使。十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建专祠立功地,谥刚直。

玉麟刚介绝俗,素厌文法,治事辄得法外意。不通权贵,而坦易直亮,无倾轧倨傲之心。历奉命按重臣疆吏被劾者,皆主持公道,务存大体,亦不为谿刻。每出巡,侦官吏不法辄劾惩,甚者以*法斩之然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栗。民有枉,往往盼彭公来。朝廷倾心听之,不居位而京察屡加褒奖,倚畀盖过於疆吏。生平奏牍皆手裁,每出,为世传诵。好画梅,诗书皆超俗,文采风流亦不沫云。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彭玉麟传》)

译文:

彭玉麟,字雪琴,是湖南衡阳人。他的父亲彭鸣九,官至安徽合肥梁园巡检。彭玉麟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族人夺取他家的田产,(彭玉麟一家)躲避到郡城居住,做协标的书识来奉养母亲。知府高人鉴看到他的文章,对此感到惊奇,招他进入官署读书,作为附生。新宁发生盗乱,他跟着协标搜剿抓捕盗贼。评议功勋的时候,将领误以为他是*事官员,提拔补任他为临武营外委,他不去。到耒阳,佐任当商理事。广东盗贼到来,他用尽所有的钱财来帮助县令募集勇士筹备防务。敌人知道他们有防备,没有来攻打,耒阳城得以保全。彭玉麟不愿评议功劳,只是请求归还所借出的钱,因此他的声名被世人所知。

咸丰三年,曾国藩管理水*,创制十个营,他分管一个营,其余九营有很多是武官。报告事务都依靠彭玉麟,彭玉麟暗中主导了整个水*。彭玉麟在开始创制水*的规章制度过程中有很多的谋划。咸丰六年,提升为广东惠潮嘉道。成丰十ー年,授予广东按察使。同治元年,授予兵部右待郎,管理监督各镇守的将领。将士们突入敌阵跟敌人所厮杀时,彭玉麟经常坐着小船督战,用红*旗帜作为标志,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将士们都紧张害怕而竭尽全力。他悄悄进入陆*查看战况,来去飘忽没有固定行踪,所经过行走的地方*民不敢做坏人坏事。

光绪九年,提升为兵部尚书,因为年老生病而辞官。恰逢法国和越南交战,朝廷命令他奔赴广东主持谋划防守事务。彭玉麟募集到四千人跟着他去,驻守大黄駪。他派遣部将防守琼州、钦州、灵山,驻守沙角、大角,与广东*联合。增加士兵设置堡垒,整编沙洲上的人家和渔船,分派他们把守内海港ロ。法*队最后没有到来。光绪十一年春天,朝廷和法国的和议很快达成,停战,各自撤兵。彭玉麟上书奏请严密备战和防守,来防备后来的祸患,陈述之后海防要妥善处理的六件事情。这年秋天,因为生病请求退休,朝廷用词情恳切的诏书来劝慰挽留他。光绪十四年,彭玉麟支撑着病体巡行视察。到了安庆,巡抚陈彝看见他病情严重,让皇上知晓这件事,皇上下诏书允许彭玉麟卸任回乡,仍然保留巡阅差使的职务。光绪十六年,彭玉麟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称号,按照赐予尚书的规格给其家属抚恤金,在他立功的地方建立专祠,赐予谥号刚直。

彭玉麟刚直耿介与一般人完全不同,历来讨厌法令条文,做事时总能得到法令条文外的收获。不与权贵相交往,并且坦荡和悦正直磊落,没有排挤*同僚、高傲自大的心。多次奉命查办被*劾的重要大臣和地方高级官员,都主持公道,以保全大局为要务,也不做刻薄的事。每次外出巡查,侦查到官员不守法纪就*劾惩治,情况比较严重的按照*法把他们斩首,这之后报告皇上,所以他所到之处,官员都恐惧战栗。百姓有冤屈,常常盼望彭公来。朝廷竭尽诚心听任他,他虽不处高位但朝廷定期考核官员时多次被表扬嘉奖,朝廷对他的倚靠信任超过高级地方官。他一生的奏章都是亲手写制,每次一写出来,就被世人传诵。他喜欢画梅花,他写的诗和书法都超过一般人,文采才华也不逊*。

第2篇:《清史稿刘衡》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刘衡,字廉舫,江西南丰人。嘉庆五年副榜贡生,充官学教习。*年,以知县发广东。奉檄巡河,日夜坐卧舟中,与兵役同劳苦,俾不得通盗,河盗敛戢。署四会县,地瘠盗炽。衡团练壮丁,连村自保。?捕会匪,焚其籍,以安反侧,只治渠魁①,众乃定。调暑博罗,城中故设征粮店数家。乡又设十站.民以为累。衡至即除之。俗多自戕,里豪蠹役杂持之,害滋甚。衡释诬滥,严惩主使,锢习一清。道光三年,授四川垫江,俗轻生亦如博罗,衡先事劝谕,民化之。获匪初犯者,曰:“饥寒迫尔。”给赀使自谋生,再犯不宥,匪辄感泣改行。调暑梁山.处万山中,去水道远,岁苦旱。衡相地修塘堰.以时蓄泄,为永久之计。捐田建屋,养孤贫,岁得谷数百石,上官下其法通省仿行。寻调巴县,为重庆府附郭,号难治。白役七千余人.倚食衙前。衡至,授皆无所得食,散为民.存百余人,备使令而已。岁欺,衡谓济荒之法,聚不如散,命各归各保,以便赈恤,是年虽饥不害。

衡尝谓律意忠厚,本之为治,求达爱民之心。然爱民必先去其病民者,故恒寓宽于严。官民之阻隔,皆缘丁胥表里为奸。有诉讼.坐堂受牍,素书牒令原告交里正,转摄所讼之人,到即讯结。非重狱.不遣隶勾摄;即遣.必注隶之姓名齿貌于签。又令互相保结,设连坐法.蠹役无所施技。*素严,临讼辄霁颜,俾得通其情,?x不过十,惟于豪猾则痛惩不稍贷。尝访延士绅,周知地方利害,次第举革。待丞、尉、营弁必和衷,时周其乏。缓急可相倚。城乡立义学。公余亲课之。为治大要.以恤贫保富、正人心、端士习为主。总督戴三锡巡川东,其旁邑民诉冤者皆乞付刘青天决之,语上闻。

擢绵州直隶州知州,室宗召对,嘉其公勤。每语人曰:“牧令亲民,随事可尽吾心;太守渐远民,安静率属而已。不如州县之得一意民事也。”然衡所在属吏化之,无厉民者。后椎河南开归陈许道。未几,病。久之,病不愈,遂乞归。数年始卒。博罗、垫江、榘山、巴县皆请祀之名宦祠。

衡所著书,皆阅历有得之言,当世论治者,与汪辉祖学治臆说诸书同奉为圭臬。

(选白《清史稿》有删改)

译文:

刘衡。宇廉舫,江西南丰人。嘉庆五年考中副榜贡生,担任官学教习职务。(嘉庆)*年.用知馆的官衔被调往广东。奉上级命令巡防黄河,每日每夜坐卧在船里,和服役的士兵一样辛劳受苦.使他们不能和盗贱相勾结,河盗收敛消失了。担任四会县县令,那里土地贫瘠,盗贼猖狂。刘衡*壮丁一起训练,把村庄联合起来自卫。布告说抓住四会县的盗匪,就烧掉他的名字户册,来安稳那些不安心生活的盗贼,只惩治盗贼的首领,众盗于是平定下来。调任到博罗,博罗城原先设置了几家征收粮食的店铺。乡村里也设置了十处粮店.百姓认为负担重,刘衡到任后立即撤掉了它们。那里风俗习惯是相互杀伐,乡里的豪坤和谋取私利的差役变替把持着他们。危害更加厉害。刘衡释放被诬告滥捕的人,严惩主使的人,不好的不把生命当回事的风气习俗全部清除。道光三年,任职四川蛰江,那里风俗风气也和博罗一样。刘衡先做劝说的工作,百姓受到了教化。俘获初次做匪寇的人,说“是被饥饿和寒冷逼迫罢了。”给他们财物使他们各自谋生,再犯就不原谅,盗匪往往感动得哭泣该做其他工作。调动官职到粱山任职,梁山处在万山中。离水路很远,每年都因为太旱受困扰。刘衡看好地形修筑了水塘和大坝,按时蓄水和泄水,做长久的打算,捐出田地建房屋,抚养孤儿和贫穷的人,每年得到谷物几百石,上级官员把他的方法向下传达。让全省都来模仿执行。不久调到巴县。巴县是重庆的附属城市,号称难沽。白白养着差役七千多人,在衙门前求食。刘衡到来,这些差彼都没有收益的机会,解散做百姓,只留下一百多人,防备使用罢了。这年歉收,刘衡认为救济灾荒的方法,集中进行救济,不如分散救济,命令各自回归自己的乡保,以便赈济抚恤,这一年虽然发生了饥荒,却没有危害。

刘衡曾经说法律本意是忠厚的.根本上是为了使天下大治,寻求爱护百娃的本心。然而爱护百姓一定要先除那些危害百姓的人,所以坚待在宽大中要严厉。官府和百姓之间的阻隔,都是因为差役和小官吏里外作奸谋。有了诉讼案件,(刘衡)坐在官衙接受案卷。亲自书写公告让原告交给里正,转达拘传所诉讼的人,到来之后立即审讯结案。不是重大案件不派遣差役去抓捕。即使派遣,一定把差役的姓名年龄面貌写在通知上,又命令互相保证,连接。设置了连坐办法。邪恶差役没有办法施展手段。刘衡*格一向严厉,临列有官司就露出笑脸.使他们能够陈述案情,拷打也不超过十下,只是对于豪猾奸诈的人就很狠惩罚,一点也不放松。曾经拜访延请地方上的读书人和有地位的人,详细了解地方上的好和不好,按顺序有的实行,有的革除。对待县丞县尉,*营里的士兵一定很和气,不时地周济他们,使他们缓急的时候互相帮助。在城里设立义学,刘衡在办公之后亲自教他们。治理国家的要点,把抚恤贫穷保护富人,端正人心,纠正风气作为主旨。总督戴三锡巡抚川东,那些临近县的诉冤的百姓都要求交给刘青天审理决断,这些话(戴三锡)都使皇上知道。

刘衡被提拔做绵州直隶州知州,宣宗召见他,赞赏他的勤勉。常常告诉人们说:“长官亲近百姓,做事就可以尽到我们的心意;太守渐渐远离百姓,只能安静地率领自己的下属罢了,不如在州县做一件对百姓有益的事呀。”然而刘衡做官所在地的下属官吏能教化百姓。当地没有蛮横暴戾的人。他后来被提拔到河南开归后陈许道,不久,生病。很长时间。病不能痊愈,于是请求离职回家。几年才去世。博罗、垫江、渠山、巴县都把他的名字记入官员的祠堂里祭祀。

刘衡所写的书,都是很有阅历心得的言论。当时谈论治理国家的人.把他和汪辉祖学治臆说等几种书一同奉为准则。

第3篇:文言文《清史稿·李清时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椿埽,费帑①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②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不能进。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③,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

[注]①帑(tǎng):国库中的钱币。②葑(fēng):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译文:

李清时,字授侯,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的从孙。乾隆七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任编修的职务。乾隆十四年,被任命为浙江嘉兴知府。皇上南巡,有人建议从嘉兴到杭州另外开辟一条水道行驶船只,李清时从官塘外找到相连接的水道,向上通往吴江的平望,向下能通往杭州的坝子门,被称为副河。遭逢父亲的丧事,辞去官职。办完丧事后,被任命为山东省兖州知府。乾隆二十二年,提升为运河道。

乾隆二十六年,黄河在孙家集一带决口,运河从夏镇到南阳两边的河堤都被冲垮,李清时督促修缮。讨论这事的人有的打算用捆扎成的护岸的东西,将花费六十万国库银两;有人打算修建石头的堤坝,将花费三百万两库银。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行走,看到修堤拦海造田的人,把碎石块投到海水中,退潮后用木桩拦住,在上面填上土,加固成堤坝,李清时就参考了这种办法。因为运河东西两岸都是水,取土困难,下令用石头堆砌在两边,在中间填入葑草,河水干涸之后,征调民工挖土放在上面,花费库银十四万多两,修成了两边的堤坝。曹县发水,水流入微山湖,从韩庄湖口流出,韩庄闸口狭小,水不能流出,就下令毁掉闸北的石堤,在地面挖沟泄水。这事被皇上知道,皇上命令在这个地方修建一道滚水坝,高一丈二尺多。李清时请求降低到一丈高,让湖水下降到一丈后,就关闸蓄水。泗河经过兖州流进府河,济宁城东过去有杨家坝,堵截河水使之流进马声湖,蓄水补济运河,到了伏天秋水暴涨不能排出,淹没了农田,李清时下令改堤坝为闸口,看水势大小来开启或关闭。汶河分流进入蜀山湖和马踏湖,过去的做法是分水时让河水向南流的少,向北流的多,后来就反过来(向南多,向北少),运粮的船只经过袁口、靳口时,河道较浅,船不能过。李清时重新调整分水口,让南边的堤坝加长,北边的堤坝缩短,作为控制河水蓄积和排泄的措施,同时降低何家坝的高度,让汶河水向南的减少,向北的增加。

乾隆二十九年,李清时调任江南准徐道。三十年,提升为河东河道总督,皇上赏赐绸缎和貂皮给他的母亲。因为每年修缮河堤时,管事的人不衡量地势的高低,过度花费库银,却没能让低洼的地方增高;李清时就命令管事的官吏,当水涨时,测量(提供)河堤高过水面的尺寸上报,选择堤坝最低的地方培土加高。等到入伏后秋水暴涨,耿家寨(又称十四堡)河水超过旧堤,全靠预先修筑的新堤才免过水灾。李清时整治征募河工、征收材料方面的各种弊端,每年减少征收材料达一千多万斤。乾隆三十一年,运河东岸决口,李清时自己向上请求处分,皇上宽恕了他。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任命他为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个县遭受水患,李清时认为小清河下游堵塞,所以上游才决口,下令让有关官员调查验证。这时突然发病,请求辞职,皇上没有答应。乾隆三十三年去世。

李清时治水善于观察推断水势状况,探究事情的原委。常常乘小船出入于荒草丛生的湖泽、河叉废港之中,有时徒步考察巡行,征询走访,一定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才实施修建工程。

上一篇: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6篇】
下一篇: 中国古代房中术:多交不泻何以值得如此汲汲追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