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 昭明太子萧统传 译文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是武帝的长子。齐中兴元年(501)九月生于襄阳。武帝年近四十,始得嫡子;当时有徐元瑜归降;又有荆州使者来,报称萧颖胄暴死。于是人们称此三件事为“三庆”。不久平定建邺,有识之士认为这是天命所归。
天监元年(502)十一月,立为皇太子。当时年幼,仍旧和母亲居住在宫内,武帝给他封了东宫的属官,这些官员便到他所居住的永福宫去侍奉。天监五年(506)六月十七,离开母亲出居东宫。
太子生性聪明通达,三岁受业读《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都能通畅地诵读。性情仁爱孝顺,自出居东宫,经常思恋母亲而闷闷不乐。武帝知道了,便叫他五天去朝见他母亲一次,于是他便往往留住在永福宫,有时三五日后才回东宫。八年(509)九月,他在寿安殿讲《孝经》,已通晓其大义。讲完后,亲自到国学去设祭品祭祀先师孔子。
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问左右说:“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萧统把他们的案卷要来看,说:“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当事官员看他年幼,哄他说:“可以。”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萧统都批为杖五十。当事官员拿着这判下的案卷,不知该怎么办,报告给武帝,武帝笑着让照此办理。从此屡次让他旁听审案,每逢有意宽大处理的,就让太子来判决。建康县判决拐卖人口的罪犯,案子重新审理时,太子在场,县令因为太子仁爱,故只轻判杖四十下。并对犯人说:“你如果被判罪,全家老小都要被杀,现在即使不以该判的罪判你,难道就可以这样轻罚一下就算了!可交付官府判刑十年。”
十四年(515)正月初一早上,武帝亲临太极殿,给太子行加冕礼。按照旧制,太子应戴远游冠,系饰有金蝉翠纟委的冠缨,这次诏命加上饰有山形的金冠。太子身姿容貌漂亮,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数十韵,有时用险韵,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换字句。武帝大力弘扬佛教,亲自讲说佛经。太子也素来信佛,遍观佛经。在宫内特别设立慧义殿,专门作为讲佛法的集会场所。招引名僧,太子自己讲解二谛、法身义,都有新创意。普通元年(520)四月,慧义殿降下甘露,大家都认为这是太子至高的德性感化了上天。当时风俗喜欢奢侈,太子想以自己为表率影响别人,使用之物都很简朴,身穿旧衣,吃饭不用两样肉食。
普通七年(526)十一月,生母丁贵嫔生病,太子回永福宫,从早到晚侍奉母亲,睡觉没有脱过衣服。母亲死时,他徒步跟从母亲丧仪回宫,直到入殓,没进过一口汤水,每当痛哭时都昏厥过去。武帝派中书舍人顾协向他传达武帝的话说:“居丧不能哀痛过度危及生命,这是圣人的规定,无力胜任丧事就等于不孝。有我在,哪能这样毁伤自己的身体!赶快勉强喝点儿稀粥。”太子奉了御旨,才算进食数口,从此直到下葬,每天只喝麦粥一升。武帝又训导他说:“听说你吃的过少,越来越瘦。我近来没有别的病,只因为你这样,心口儿也堵得慌成了病。所以你应该勉强自己多吃点儿,别让我老替你担心。”虽然屡次有皇命劝说逼迫,萧统在整个办丧事期间每天吃的不超过一溢,没吃过蔬菜水果。他平常身体粗壮,腰带很长,这时竟削减大半。每次入朝,上上下下看到的人没有不下泪的。
太子自从行冠礼以后,武帝便让他观察处理国家事务,于是面前挤满了奏事的内外百官。太子通晓政务,每当有说错的或是花言巧语说假话,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误。令其慢慢改过,而未曾向武帝举报过一人。审理案件,许多人都得到赦免或从宽,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性情宽厚仁爱能容人,喜怒不露在脸上。招纳有才学的人,对他们始终赏识爱重。常常自己研讨经典,或与学者们商讨古今学问,并且还著成文章,已成为经常之事。当时东宫有藏书近三万卷,名士才子济济一堂,文章学术的盛况,是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
太子生性喜爱山水,在玄圃园内穿渠筑山,又建立亭台馆阁,和官员中有名望的人士在其中畅游。一次在后园池中划船,番禺侯萧轨强调说里边应该有歌女演奏。太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吟诵了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惭愧而不再提此事。太子出居东宫二十余年,不蓄养歌妓。他死前不久,武帝赐他一班宫庭女乐,他也不甚喜爱。
普通年间,大军北侵魏国,京城米价因此上涨。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人家和流浪在道路上的,便私下用米赈济,每人十石。又拿出宫中的布帛,每年缝制衣裤,各三千件,冬天用来施舍给无衣的人,而不让知道是他做的事。如果有人死了无棺收殓,就施舍棺木。每听到远近百姓遭受赋税劳役之苦,总会变得面色沉重。常因为户籍与实际不符,民间负担过重而不安,吴兴郡屡次因受水灾歉收,有人上奏朝廷说应挖掘河道泄洪入浙江。中大通二年(530)春天,皇帝派前交州刺史王弈持符节征发吴、吴兴、信义三郡民丁去服役。太子上疏说:“听说现在派王弈等上东三郡民丁开挖河道,往震泽泄洪,这样吴郡一处就不会再有水灾,可以一劳永逸,以后一定能获利。但有些事情没有露苗头时是难以发现的,我有一点儿不成熟的看法:听说吴兴屡年歉收,人民多外出逃荒,吴郡十城,也不是全都保收,只有信义郡去年秋天收成还好,也不是能经常多加役使的。眼下东部粮价腾贵,劫盗经常出现,当地官员,都不上报。如今前方出征的人还没回来,强壮劳力稀少,此次工程虽然不大,我怕也难以完成。差吏一敲门,就成为危害民众的虎狼。再者出丁役之处,远近不一,等到集合起来,就耽误了蚕事与农耕。去年被称为丰年,官府与民间的粮食尚且都还不足,如果再加上现今生活无着,恐怕就会产生更大弊端。况且那些不法之徒都在窥探虚实,如果良民都去服役,那么盗贼就会更多起来。这样吴兴还未受益,内地已先蒙受其害。不知是否可以先放一放这项工程,等到以后富足了再说?”武帝开恩下诏照他的意见办理。
太子孝心诚笃,每当入朝,不到五更守在皇城边等开宫门。东宫虽在皇宫深处,他的一起一坐,总是面向西南父皇坐朝之处。如夜里接到召见的圣旨,就整夜端坐等到天亮。
中大通三年(531)三月,在后宫池塘游玩,乘坐画舫采莲,宫女划船不慎,使太子落水,救起后已经伤了股骨,怕武帝知道了担忧,太子严令不许声张,只以偶然患病上报。武帝派人来探问,他总是硬撑着亲自动笔回奏病情。等到病情渐重,左右要报告皇上,他还不让,说:“为什么要让圣上知道我已病得这么重呢?”说着就难过地呜咽起来。四月初六,突然病危,宫内赶紧启奏武帝,武帝赶到时已经死去,时年三十一岁。武帝在他身边痛哭不止,下诏用帝王的衣冠入殓,谥为昭明。五月二十一,葬在安宁陵。下诏令司徒左长史王筠撰写哀悼文。朝野上下都为太子的死感到震惊,京城中男女老幼都跑到宫门外致哀,哭声满路,四方庶民及边疆各族民众,听到丧讯都很悲痛。
太子性情仁慈宽厚,曾在宫内见到手执荆棍的人,问他们,回答说是用它清道赶人。太子怕荆棍打人太疼,使他们换成小板子。他屡次在饭菜中发现苍蝇小虫一类,都悄悄拨到盘子边上,怕厨人因此获罪,不让人知道。又见后门外有小孩玩赌钱游戏,政府有禁赌法令,士族聚赌的流放,百姓聚赌的判徒刑。太子说:“用自己的钱赌着玩,又不侵犯公物,这样的刑法太重。”下令重新注明这个律条,改为百姓徒刑三年以内,士族免官。法令规定应处死的一律减为无期徒刑,自此以下都减刑一半。
太子共著有文集二十卷,又集古今典章诰命文章,为它们写《正序》十卷,选五言诗的精华为《英华集》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南史 昭明太子萧统传 原文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武帝既年垂强仕,方有冢嗣;时徐元瑜降;而续又荆州使至,云:"萧颖胄暴卒。"时人谓之三庆。少日而建邺平,识者知天命所集。
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时年幼,依旧于内,拜东宫官属,文武皆入直永福省。五年五月庚戌,出居东宫。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通讽诵。性仁孝,自出宫,恒思恋不乐。帝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还宫。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统幼,绐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自是数使听讼,每有欲宽纵者,即使太子决之。建康县谳诬人诱口,狱翻,县以太子仁爱,故轻当杖四十。令曰:"彼若得罪,便合家孥戮,今纵不以其罪罪之,岂可轻罚而已?可付冶十年。"
十四年正月朔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作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三年十一月,始兴王憺薨。旧事以东宫礼绝傍亲,书翰并依常仪。太子以为疑,命仆刘孝绰议其事。孝绰议曰:"案张镜撰《东宫仪记》,称'三朝发哀者,逾月不举乐;鼓吹寝奏,服限亦然'。寻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铙歌辍奏,良亦为此。既有悲情,宜称兼慕,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谓犹应兼慕,请至卒哭。"仆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陆襄并同孝绰议。太子令曰:"张镜《仪记》云,'依《士礼》,终服月称慕悼'。又云'凡三朝发哀者,逾月不举'。刘仆议云,'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寻情悲之说,非止卒哭之后,缘情为论,此自难一也。用张镜之'举乐',弃张镜之'称悲'。一镜之言,取舍有异,此自难二也。陆家令止云'多历年所',恐非事证。虽复累稔所用,意常未安。近亦尝以此问外,由来立意,谓犹应有慕悼之言。张岂不知举乐为大,称悲事小?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至如元正六佾,事为国章,虽情或未安,而礼不可废。铙吹军乐,比之亦然,书疏方之,事则成小,差可缘心。声乐自外,书疏自内,乐自他,书自己。刘仆之议,即情未安。可令诸贤更共详衷。"司农卿明山宾、步兵校尉朱异议,称"慕悼之辞,宜终服月"。于是付典书遵用,以为永准。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武帝敕中书舍人顾协宣旨曰:"毁不灭性,圣人之制,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粥。"太子奉敕,乃进数合,自是至葬,日进麦粥一升。武帝又敕曰:"闻汝所进过少,转就羸瘦。我比更无余病,政为汝如此,胸中亦填塞成疾。故应强加饘粥,不俟我恒尔悬心。"虽屡奉敕劝逼,终丧日止一溢,不尝菜果之味。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每入朝,士庶见者莫不下泣。
太子自加元服,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音声。未薨少时,敕赐太乐女伎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侵,都下米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每霖雨积雪,遗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及有流离道路,以米密加振赐,人十石。又出主衣绢帛,年常多作襦裤,各三千领,冬月以施寒者,不令人知。若死亡无可敛,则为备棺槥。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变色。常以户口未实,重于劳扰。吴郡屡以水灾不熟,有上言当漕大渎,以泻浙江。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弈假节,发吴、吴兴、信义三郡人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伏闻当遣王弈等,上东三郡人丁开漕沟渠,导泄震泽,使吴兴一境无复水灾,暂劳永逸,必获后利。未萌难睹,窃有愚怀。所闻吴兴累年失收,人颇流移,吴郡十城,亦不全熟,唯信义去秋有稔,复非恒役之民。今日东境谷稼犹贵,劫盗屡起,所在有司,皆不闻奏。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此虽小举,窃恐难合。吏一呼门,动为人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多伺候人间虚实,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离其弊。不审可得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武帝优诏以喻焉。
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三年三月,游后池,乘雕文舸摘芙蓉。姬人荡舟,没溺而得出,因动股,恐贻帝忧,深诫不言,以寝疾闻。武帝敕看问,辄自力手书启。及稍笃,左右欲启闻,犹不许,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恶?"因便呜咽。四月乙巳,暴恶,驰启武帝,比至已薨,时年三十一。帝临哭尽哀,诏敛以衮冕,谥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宁陵,诏司徒左长史王筠为哀册文。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闻丧者哀恸。
太子性仁恕,见在宫禁防捉荆子者,问之,云以清道驱人。太子恐复致痛,使捉手板代之。频食中得蝇虫之属,密置柈边,恐厨人获罪,不令人知。又见后阁小儿摊戏,后属有狱牒,摊者法,士人结流徒,庶人结徒。太子曰:"私钱自戏,不犯公物,此科太重。"令注刑止三岁,士人免官。狱牒应死者必降长徒,自此以下莫不减半。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英华集》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