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张继海:《南史》具有的小说家气质 |《南史》专题

张继海:《南史》具有的小说家气质 |《南史》专题

张继海:《南史》具有的小说家气质 |《南史》专题《南史》既可以说是正史中的一个“另类”,又可以说是研究古代小说者所不可忽视的一个资料宝库。

南史是谁写的_南史氏_南史

先解释一下题目。《南史》是一部史书,为什么说它具有小说家的气质?这里的小说家不是指写短篇、中篇或长篇小说的小说家,而是指传统图书分类中子部下面的小说家类著作,内容多以街谈巷议、谈神说鬼、奇怪幽缈的故事为主。

《南史》是一部堂堂正正、记载南朝各代历史的正史,怎么会有这些荒诞不经、难登大雅之堂、被古人斥为“小说家言”的内容呢?说实在的,我也很吃惊,这次要不是因为《南史》修订本出版了,我随手去翻看,可能至今还懵然无知。

南史氏_南史_南史是谁写的

《南史》修订本

《南史》是在《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的基础上增删改写而成的,其中《宋书》《南齐书》成书于南朝,《南史》对《宋书》删削最多,对《南齐书》的增删改易也很多。《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为其父豫章王萧嶷作传,文甚繁冗,《南史》大加删落,但是在删的同时也增补史事,在萧嶷的传末还增补了两件很离奇的事:

嶷薨后,忽见形于沈文季曰:“我未应便死,皇太子加膏中十一种药,使我痈不差,汤中复加药一种,使利不断。吾已诉先帝,先帝许还东邸,当判此事。”因胸中出青纸文书示文季曰:“与卿少旧,因卿呈上。”俄失所在。文季秘而不传,甚惧此事,少时太子薨。

又尝见形于第后园,乘腰舆,指麾处分,呼直兵,直兵无手板,左右授一玉手板与之,谓曰:“橘树一株死,可觅补之。”因出后园閤,直兵倒地,仍失手板。(《南史》卷四二)

这是讲萧嶷因非正常死亡而两次现形于世。第一次现形,是向他的好友沈文季吐露了自己死亡的真相,说要向先帝告状,并且让太子付出代价。他说话的大意是:“我不该很快就死的,是皇太子在我用的膏药里加了东西,使我的痈疮不能痊愈;又在我喝的汤中下药,使我拉痢不止。我已经告到先帝那里,先帝答应把太子(即东邸)召来,亲自审判此事。”这是很可怕的,等于说阴间要传唤某人去当面对质。果然,太子很快就死了。

萧嶷第二次现形,是在他自己宅第的后花园。原文大意是:他如同生前一样,乘坐着腰舆,指挥下人干这干那。他示意一个值守的兵丁(应该就是负责保卫工作的家丁或家兵)过来,有事要吩咐,那个兵丁没有记事用的手板,情急之下,旁人递给他一个玉质的手板,就听见萧嶷吩咐道:“这里有一棵橘树死了,你们要尽快补种上。”说完就出了后园的阁门。这个兵丁忽然倒在地下,手里的玉板也不见了。

南史_南史是谁写的_南史氏

[清]王翚《仿唐寅竹溪高逸图》(局部)

真是很传奇的两个故事。

豫章王萧嶷有个弟弟叫萧铿,封为宜都王。关于此人的传记,《南史》也有溢出《南齐书》的地方,并且有两处记载也很神奇。一处是:

生三岁丧母。及有识,问母所在,左右告以早亡,便思慕蔬食自悲。不识母,常祈请幽冥,求一梦见。至六岁,遂梦见一女人,云是其母。铿悲泣向旧左右说容貌衣服事,皆如平生,闻者莫不歔欷。

这是讲因思母甚切,精气感通,得以在梦中见亡母之容貌衣着。另一处是:

初铿出閤时,年七岁,陶弘景为侍读,八九年中,甚相接遇。后弘景隐山,忽梦铿来,惨然言别,云:“某日命过。身无罪,后三年当生某家。”弘景访以幽中事,多秘不出。觉后,即遣信出都参访,果与事符同,弘景因著《梦记》云。(以上见《南史》卷四三)

这是讲萧铿与陶弘景有师生之谊,因托梦给陶弘景,说自己某日当死,三年后当转生于某家,陶醒来后派人去查访,果是如此,一一应验,后来还因此写了一本叫《梦记》的书。“弘景访以幽中事,多秘不出”,意为陶弘景见萧铿如此说,便顺势问他幽冥阴阳方面的事,但因为事涉机密,没有问出什么来。这反映出陶弘景的问题意识很强,即使是在梦中,如果遇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也会探索追问不止。

南史是谁写的_南史_南史氏

陶弘景,蒋兆和绘

《南史》增补的这些事涉神怪的记载绝不止于《南齐书》,对另外三部史书也是如此。再举两个对《梁书》作增补的事例。

《南史》卷五一《萧昂传》增补如下一节:

时有女子年二十许,散发黄衣,在武窟山石室中,无所修行,唯不甚食。或出人间,时饮少酒,鹅卵一两枚,人呼为圣姑。就求子往往有效,造者充满山谷。昂呼问无所对,以为祅惑,鞭之二十。创即差,失所在。

这位圣姑的神通类似于后世的送子娘娘,故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崇拜。她在被鞭打后,留在皮肤上的伤痕即刻痊愈,而人也消失不见了。

《南史》卷六四《阴子春传》增补如下一节:

时青州石鹿山临海,先有神庙,刺史王神念以百姓祈祷糜费,毁神影,坏屋舍。当坐栋上有一大蛇长丈余,役夫打扑不禽,得入海水。尔夜,子春梦见人通名,诣子春云:“有人见苦,破坏宅舍。既无所托,钦君厚德,欲憩此境。”子春心密记之。经二日而知之,甚惊,以为前所梦神。因办牲醑请召,安置一处。数日,复梦一朱衣人相闻,辞谢云:“得君厚惠,当以一州相报。”子春心喜,供事弥勤。经月余,魏欲袭朐山,间谍前知,子春设伏摧破之,诏授南青州刺史。

这是讲由于给神灵找到安身处所而得到福报的故事,而情节的铺陈则通过两次做梦完成。阴子春得授刺史一职,既由于战功,也由于所积的功德,二者交织在一起,虚虚实实。单就这一段来看,前面一部分是小说,后面一部分是写实,或者说,是虚构和非虚构相间。

再举两个关于《宋书》的例子,《南史》一处是改写,另一处是增补,均出自《南史》卷十六《王玄谟传》。改写的事例如下:

《宋书》卷七十六《王玄谟传》:初,玄谟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音经》千遍,则免。”既觉,诵之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

《南史》卷十六《王玄谟传》:初,玄谟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世音》千遍则免。”玄谟梦中曰:“何可竟也。”仍见授,既觉诵之,且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唱停刑。

这里《宋书》和《南史》的标点均依据原点校本。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呢?《宋书》作《观音经》,而《南史》作《观世音》,且增加了王玄谟反问“何可竟也”这个细节。两相比较,明显是《南史》更优,因为《观音经》无论是作为哪一部佛经的简称,都有一定篇幅,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诵念千遍。《南史》作“观世音”,此三字其实不应该加书名号,它不是某个佛经名,而是就指观世音菩萨。根据佛教的说法,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和称念阿弥陀佛一样,有无量无边的威力和功德。《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扭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王玄谟诵念观世音名号千遍而能免于死刑,正是源于此。《南史》的作者李延寿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不仅把“观音经”三字改成了“观世音”,而且增加了王玄谟梦中反问“这怎么能念得完呢”和仍然被授予口诀这样的情节,就使整件事更合乎情理。《宋书》作“诵之得千遍”,《南史》作“且得千遍”,“且”字改得甚妙!连起下文读,《南史》叙事的紧张程度和戏剧性一下子提了起来:眼看念得快到一千遍,结果天亮了,很快就要受刑,然后他不停地接着念,终于达到一千遍,迎来大反转!“南无观世音菩萨”的法力无边,正体现在这里。

南史是谁写的_南史_南史氏

敦煌壁画之水月观音(复制)

《南史》对《宋书》改写的这一事例,就分析到这里。我查检新出的《南史》修订本,发现这一节文字,“观世音”三字仍然标了波浪线,看来修订工作真的是永无穷尽。

下面说《南史》对《宋书》增补的例子。仍然是在《王玄谟传》,《南史》在其后增补了王玄谟从弟王玄象的传记。《宋书》没有给王玄象立传,《南史》虽作了增补,文字也不多,其主体部分又是一个神怪故事:

玄谟从弟玄象,位下邳太守。好发冢,地无完椁。人间垣内有小冢,坟上殆平,每朝日初升,见一女子立冢上,近视则亡。或以告玄象,便命发之。有一棺尚全,有金蚕、铜人以百数。剖棺见一女子,年可二十,姿质若生,卧而言曰:“我东海王家女,应生,资财相奉,幸勿见害。”女臂有玉钏,破冢者斩臂取之,于是女复死。玄谟时为徐州刺史,以事上闻,玄象坐免郡。

读这些文字,恍惚之间以为读的是《搜神记》。

为什么《南史》中会有大量事涉神怪的内容呢?我们查《搜神记》《幽明录》《灵异记》等今天视为小说志怪的书,在《隋书·经籍志》中却是在史部的杂传类,这应该和当时人特别是史官的观念有关。杂传部分的小序说:“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又说:“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载笔之士,删采其要焉。”

南史_南史氏_南史是谁写的

《搜神记 搜神后记》(中华国学文库)

李延寿久居史馆,参与多部官修史书的修撰,他正是秉持这样的观念来修《南史》,把很多今天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采入书中,而这些记载,反过来又反映了南朝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信仰和思想世界。

由于《南史》采择的很多杂传小说等已经亡佚,它的文献资料价值就显得更为珍贵。从这个角度说,《南史》既可以说是正史中的一个“另类”,又可以说是研究古代小说者所不可忽视的一个资料宝库。

(本文原载文艺报2024年1月8日第6版,发表时有删节)

| 拓展阅读:

通贯宋齐梁陈四代正史

原点校本全新升级版本

南史是谁写的_南史氏_南史

《南史》(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六册)

[唐]李延寿撰

繁体竖排

32开精装

978-7-101-16353-7

380.00元

南史是谁写的_南史_南史氏

【修订主持人张金龙老师签名钤印】南史(全六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上一篇: 古伪书的辨伪及其存在价值
下一篇: 6本历史类书籍推荐 你会对中国历史看得透彻许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