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是一味食疗兼备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化痪、健脾消食等功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红曲同时具有降脂、降压、降糖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红曲在中国的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下是关于红曲的相关记载。
五代陶谷《清异录》“酒骨糟”条:“孟蜀尚食掌食曲一百卷,有赐绯羊,其法:以红曲煮肉,紧卷,石镇,深入酒骨腌透,切如纸薄,乃进(注:洒骨糟也)”。
汉代王粲 《七释》 “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曲,参揉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该诗说明红曲至少起源于汉代,但具体何时出现红曲,根据目前的史料书籍来看,尚无定论。
元代吴瑞 《日用本草》 “红曲酿酒,破血行药势,杀山岚瘴气,治打扑伤损”,是红曲最早的药用记载。忽思慧《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健脾,益气,温中。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活血消食,健脾暖胃,治赤白痢、下水谷。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红曲性温味甘,无毒。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露不尽,擂酒饮之良”;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明确地记载了红曲在中医药和食品防腐、着色上的应用,而且对红曲的制作工艺,如控温、控湿、通风等,都有较详细的说明。
清代王如鉴 《本草药编》“性味甘温曲是红,亦能消食与调中,健脾燥胃和营血,产后伤科并建功”,红曲“作酒则带热辛,能动痰疾,脚气之疴并发痔痰肠风之患”;吴仪洛《本草从新》“红曲以白米饭杂曲母,湿热蒸罨,红入米心”。
现代《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2版 【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肝、脾、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用于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跌打损伤。
1976年,日本学者遠藤章从桔青霉菌培养液中发现一种具有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物质Compatin(后称为美伐他汀),在动物和人体内具有很强的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这一发现开辟了心脑血管药物开发新方向,加快了美、日、英、法等国在心脑血管病防治领域的研究进程,导致了方兴未艾的“他汀革命”。
1979年,遠藤章又从红色红曲菌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更强的胆固醇合成抑制剂,命名为Monacolin K(莫纳克林K)。
1980年,Alberts等人从土曲霉发酵液中分离得到Movinolin。后经证实Movinolin与Monacolin K属同一物质,即洛伐他汀。
1987年,洛伐他汀由美国FDA批准上市,他汀药物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遭到前所未有的狙击。世界上众多学者认为,“他汀革命”与“青霉素”的发现一样重要,都是人类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1985年,美国科学家Goldstein和Brown发现并阐述了洛伐他汀的降脂机理,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他汀革命”就如同风暴一样,席卷全球,全世界都在为他汀的奇特功效所惊叹。然而,“他汀革命”仅仅只是一个开端,随着世界各国对红曲深入的研究,发现红曲除了含有他汀类物质,还含有其他许多的生理活性物质,传统而古老的红曲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甘锋编著 《红曲物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4-19;29-30
[2]邢旺兴、实鹤鸣、贺祥红曲考证.中药材,2000,(3):175-17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