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几年流行的古装电视剧,有不少是以展现女性成长为主题的,像是《知否知否》、《梦华录》等等,里面的主人公大多是独立自强、有主见的女性形象,在妇女普遍受到压迫的古代社会,她们一面忍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一面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最终为自己和朋友挣出了一番天地,引得网友们纷纷感叹:“搞事业的女孩真是太有魅力了!”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以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女性能够百花齐放,在各行各业展现女子的风骨自然是件好事。然而,放到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老百姓如果看到现如今这些电视剧,可真不一定能给这些女主角们点赞,甚至当时的女孩子自个儿都不会喜欢这些故事。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切都得从一本叫《列女传》的书说起。
西汉:初版现世 各类代表全收录
说到《列女传》,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估计大多数朋友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为了守贞而不惜自尽的节妇形象,甚至有不少人相信《列女传》本身就是为了歌颂贞洁女性而写的,然而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
首先要给大家强调一下,《列女传》的“列”其实是“罗列”的“列”,并不是“刚烈”的“烈”。换成咱们的大白话,作者的本意就是给大伙儿罗列、介绍一些女孩子们的故事。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人们心中越扎越深,这类书传着传着居然变为了一部专讲有节操的烈女的书,也就是把“罗列”的“列”底下加了四个“点儿”,变成了刚烈的烈。甚至还成了很多闺中女儿的启蒙书物。
那么,最早的《列女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列女传》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就得把时间调回到西汉时期。当时,儒家的纲常伦理对女性的约束还没那么严格,对于杰出女性的事迹,很多学者都自发地为她们著书立说。
比如在《史记》中,就有一卷本纪是专门写刘邦的妻子吕雉的,吕雉不仅辅佐丈夫平定了天下,作为太后执掌朝政时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在司马迁眼中,吕后绝对是位优秀的女政治家。
您要知道,能在本纪中单独成卷可不是件小事,那是享受了跟秦始皇、刘邦、项羽一样的待遇啊。
除此之外,《史记》中还有上书救父的民间少女淳于缇萦、有不顾世俗与真爱私奔的大家小姐卓文君,还有改嫁皇帝的汉武帝的母亲王娡……这些女性能被载入史册,大多都不是因为恪守贞洁有功,而是得益于她们传奇的人生经历,这就足以见得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态度还是很宽容的。
淳于缇萦救父
到了西汉末年,有一位学者甚至愿意站出来为女子单独立传,这个人名叫刘向,咱们现在高中课本里收录的《战国策》就是由他编订的。
刘向这个人,本来是位忠实的儒家经学家,那他是怎么想起来专门去写一本记述妇女事迹的书了呢?这还得从当时得宠的一对赵氏姐妹说起。
估计有的朋友已经知道了,这对儿赵氏姐妹就是赵飞燕和赵合德。赵飞燕的美丽是能和杨贵妃齐名的,后世将她们并称为“环肥燕瘦”。不过跟杨玉环相比,赵飞燕这位美人的口碑要更差一些,她向来都是红颜祸水、祸乱后宫的负面典型,名声当真不怎么样。后来就连刘向这样的外臣都看不下去了,这才想出了通过写书来教育她的办法。
在书中,刘向列举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杰出女性代表,希望在后宫中弘扬一下正能量,让赵飞燕等一干妃子收敛着点儿,于是《列女传》的1.0版本应运而生。
刘向
全书分为七篇,共有一百多名女性故事。其中不乏德才兼备的淑女,倾国倾城的佳人,当然也有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甚至连淫乱善妒、背信弃义的蛇蝎女子也被刘向写了进去。总之不论善恶美丑,只要对后世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刘向就愿意将她们收录到史书中。
尽管刘向也是儒家思想的忠实粉丝、从不反对守贞节义之类的礼教,但在他心中,优秀女性的标准绝不应该仅限于此。
那么在最早的《列女传》里,都记载了哪些女性的故事呢?要说大伙儿最熟悉的估计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了。
这个故事大家都熟:孟子小时候调皮捣蛋,住在坟地边上就跟小伙伴扮演丧葬过程,住在市场附近就学着商人做小买卖,反正就没个正经样儿。于是,孟母干脆把家搬到了书院旁边,这才让儿子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孟母的事迹自此不胫而走,人人都称赞她贤德,也没见着谁拿她的寡妇身份做文章。
孟母三迁
此外,还有许多咱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比如楚庄王的宰相孙叔敖小时候曾杀死过一条两头蛇。当地有传闻,两头蛇是死亡的预兆,小孩儿信以为真,回到家后对着母亲嚎啕大哭。母亲了解完前因后果,安慰孙叔敖说:“品德高尚的人能战胜一切不祥,而仁慈的人能消除一切灾祸。只要积德行善,一定会有很好的前途的。”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孙叔敖不仅能力出类拔萃,在工作中也广施仁政。
另外还有一位女子,她因为长相不好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却敢于上书给齐襄王,告诫他如何选择宰相。这名女子随后得到召见,连续几天和齐襄王共商国是,甚至提出了许多王公大臣都没有的独到见解,最后齐襄王甚至还牵线搭桥,帮她促成了美满的姻缘。
而这些都是多亏了最初的《列女传》,才能在后世广为流传。
唐朝:才学不论 贞洁孝义是最大
刘向的《列女传》打开了史书中给女性单篇设传的先河,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有一半以上都设立了《列女传》。那么这些女性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变了味儿呢?
其实在南朝时期的《后汉书》中,入选《列女传》的女子还是非常多元化的,作者范晔沿用了前辈刘向的选人标准,不在乎这些姑娘嫁过几次人,是不是为了贞操连命都豁的出去,反而更加看重品德与才华,以及她们的故事能否打动老百姓。
而在这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蔡文姬了。
蔡文姬的故事咱们之前也聊过。她本来是东汉有名的才女,却因为生不逢时,一辈子都在颠沛流离中悲愤交加地度过。她一生多次改嫁,先是与世家出身的公子有过一段婚姻,后来又在董卓之乱时,被匈奴掳走,蔡文姬独自在塞外养育了两个孩子。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念着与蔡家的交情才将她赎了回来,将她改嫁给自己的手下。
范晔因为仰慕蔡文姬在文学和音律上的才华,特意将她写进了《列女传》,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而,如果蔡文姬晚生个几十年,落到了唐朝史官的手里,估摸着人家一看到她履历上“一生三嫁”几个大字,哪怕她再怎么才高八斗、德行出众,也不可能被写进史书了。
比如唐朝有个名叫刘知几的史学家,这人学问虽然做得不错,却有个直男癌的毛病,尤其看不上范晔写的蔡文姬。
在刘知几眼中,蔡文姬这样嫁了三次的女人根本就是不守妇道,要说在历史中的地位,应该远不如同一时期的女诗人徐淑。徐淑呢,虽然才学差点意思,但人家坚守贞节,在丈夫去世后死都不改嫁,光凭这一点,就能甩蔡文姬几条大街了。
更可怕的是,像刘知几这样的卫道士,在唐朝是大有人在,他们巴不得将《列女传》改成专门表彰那些遵守三纲五常的忠直节妇的功德表。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种思想在唐代官修史书中成为了主流呢?
原来自打唐朝起,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管理者们就开始强调忠孝和节义,甚至专门推出了古代女子的必读书目,像是《女则》《女论语》《女孝经》都是出自唐朝的皇后或者女官之手。
唐朝女子
虽说唐朝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观念开放、女性地位高,但这也是矬子里面拔将军、全靠同行衬托的结果。其实那会儿的束缚一点不比前朝少,不仅对女子的一颦一笑都有条条框框的规定,而且为了进一步降低女性的地位,甚至在法律中都加入了不少限制妇女权利的规定。
因此,在唐朝编纂的史书中,《列女传》里贞节孝义的人数明显增加了。
比如书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话说在前凉时期有位君主,他有两个貌美如花的小妾,一直都对她们宠爱有加。后来前凉王病重,把小妾们叫到床前,询问她们打算如何报答自己的宠爱。两个小妾听后,都表示愿意自杀殉夫,而且说完当场就自刎而死。结果没两天,前凉王的病却好了,最终用高规格的葬礼安葬了小妾们。您说这俩姑娘有多亏!
宋元:狂立牌坊 女子无才便是德
如果说唐朝的史官只是想通过《列女传》压抑女性的思想,那么宋元两代则将女子守护贞节的“烈性”立成了硬指标,而《列女传》也彻底变为了卫道士们的工具。
那么这些史书中记载了哪些离谱而又骇人听闻的故事呢?
宋元时期,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妇女的贞节观念大大加强,甚至进入到了一种几近疯狂的病态。更可怕的是,许多妇女在耳濡目染下,对于这些无理的礼教约束,也都习以为常地接受了。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开始盛行,而这话也不是嘴上说着玩玩的。
北宋时期的《新唐书·列女传》中就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说是宰相房玄龄有一次病重,他担心自己命不久矣,就把老婆卢氏叫过来,嘱咐她不要守寡,遇到好人家就嫁了吧。
其实房玄龄也是一片好心,即使放到现在看,他也是个开明贴心的丈夫了。但谁知道卢氏听完,先是大哭了一阵,然后下一秒就做出了让房玄龄一生难忘的事——她居然亲手挖下了自己的一只眼珠,用自残的方式向房玄龄表忠心。后来房玄龄的病好了,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相敬如宾。
房玄龄
故事的结局虽然不错,但这过程怎么想都让人觉得后背一凉。
无独有偶,书中还有一位姓李的寡妇,丈夫去世后,李氏每天穿布衣、吃素食,但奇怪的是她每天都会梦到有男子向她求婚。
其实说白了这就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李氏可不敢往那方面儿想,她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太漂亮,才有人给她托梦。于是自此以后,李氏不梳妆也不打扮了,反而整天把自己的脸抹得乌漆吗黑的,据说后来她再也没梦到男人了。
您说将这样的故事记到史书里,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到了元朝,《宋史》的编纂者也延续了《唐书》的风气,《列女传》里几乎只剩下了以死守贞的女性形象,而且这些故事里,不仅朝廷对她们进行了褒奖,就连普通民众也自发地对贞节妇女盲目崇拜——建祠堂、写碑文、立牌坊,各式各样的嘉奖方式层出不穷,就好像是在鼓励妇女们以更加反人类的方式表现烈性。
比如《宋史·列女传》中有一位姓朱的女子,户籍开封,是正儿八经的首都户口,那在如今的婚恋市场上也是炙手可热的。可惜朱姑娘运气不好,嫁给了一个成天只知道酗酒赌博的混混儿。
朱氏没辙,只能靠卖草鞋供养丈夫。可这丈夫却自甘堕落,没几天就因为犯法被判流放。朱氏的父母本想让女儿改嫁,谁知道她死命不肯,居然在丈夫临行前上吊自尽了。
周围的邻居街坊知道后,都夸朱氏忠贞刚烈,反而没几个人为红颜薄命感到惋惜。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文学造诣颇高如李清照这样的“千古第一才女”,也因为与蔡文姬相似的人生际遇,而未能在《列女传》中占有一席之地,用咱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自然无法理解,但放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清照的生平我们不做太多介绍,但她晚年经历的一件事却将当时才女的悲惨境遇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说当时,年过半百的李清照在经历了爱人离世、国家动荡、漂泊异乡之后,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亲人,孤单和痛苦充满了她的内心。后来,她旅居到一个朋友家,认识了人家十岁的女儿。李清照觉得小姑娘聪明伶俐,便提出将自己平生所学对她倾囊相授。
李清照画像
我要是那个小女孩,估计听了这句话,半夜睡着了都能乐醒。但您猜人家小姑娘说什么?小女孩当场脱口而出道:“吟诗作赋不是女孩子要做的事。”
您看看,虽说是童言无忌吧,但也可见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打小就在古代女子的心中扎根了。
在此之后的几百年里,卫道士们从未停止过对李清照的攻击,满嘴仁义道德的谦谦君子,却天天拿人家扑朔迷离的再婚风波说事。
如果当时的社会能将对男子的宽容分一些给女子,或许历史也能为我们留下更多像李清照这样传奇女子的故事和更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明清:攀至顶峰 只把糟粕当圣旨
自杀殉夫、死不改嫁……这些贞节观念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妇女们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那么那时候的贞节观念到底有多狂野呢?
这么跟您说吧。《明史·列女传》共收录列女260多人,这个人数超过了前面历朝历代的总和,而其中结局称得上美满的女子,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
更有历史学家统计,明代登记造册的守节人数就有将近三万人,这是什么概念?跟您说,从秦始皇到元朝,所有守节妇女的记录加一块儿也只有明代的1/45。
为了不落人口舌,妇女们保全名节的手段也越来越极端。
话说《明史·列女传》中有一个烈妇姓张,丈夫去世后她想要上吊自杀,好在被家人救下来了。然而张氏并没有消停,她先是拿斧头砍自己,被家人拦下后,又等到冬天河水结冰,趁家里人不注意逃出家门,一个人撞开冰层,投水而死。
另一个烈女李氏,年纪轻轻貌美如花就守了寡,父亲希望她改嫁,李氏为了守节竟然反复用簪子扎自己的耳朵,一时间血流如注,大夫还没赶到她就一命呜呼了。
而在《清史稿》中还有女子仅仅因为接东西时碰到了其他男子的手,就自断手指。甚至连未过门的女子都开始为素昧平生的未婚夫守贞守节,因此自残自杀的大有人在。
这些画面不论怎么想,都无法用值得歌颂来形容,明明是一幕幕在威权和逼迫下才引发的悲剧,可到了史官们手中,却成了精挑细选后用来剥削后人的论据。
真是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了:翻开这样的《列女传》,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幸好,这些糟粕已经成了历史的尘埃;幸好,现在的女性面对不公与枷锁时,还有足够的权利呐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