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必须只能选一部,那只好割舍史记了,忍痛割爱忍痛割爱。
史记里面有太史公的“吾道一以贯之”,有太史公的一股气,要讲看得过瘾,必须是史记,文笔也太好了,基本空前绝后吧。资治通鉴文笔平实,论才情,那与史记差得远(或者不想为之,但想为也为不了那么好)。
也因为如此,史记更偏文学,更有个人气质(也更可能引导得你想法跟太史公相似,有利也有弊)。
资治通鉴至少装也装的更公允平实。
另外纪传体更易读,基本单线索;而编年体更能掌握全局,多线索平行推进,更加真正的气势磅礴,比什么权力的游戏复杂一百倍。
何况资治通鉴比之史记多且不仅多了两大乱世:五胡乱华南北朝、五代十国。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的啥,这俩就是合久必分,那叫一个乱,也叫一个精彩,乱到精彩绝伦,精彩到乱得你迷迷糊糊,这么说吧,看三遍你也未必能闭着眼睛把大概说出来,要不然怎么有人看十七遍呢:)。(这还没算上三国)。
补充:说史记更偏文学,不是说他乱编,我很尊重史记作为史书的准确性。太史公良史之才,班固不是虚头八脑走过场这样捧一下。太史公严谨处还在于,不同地方可能出现相悖的史实描述,这正体现了他老人家权衡之后觉得都有可能,可能性又大概一半一半,那就留给后人自己研究判断吧。未为逻辑自洽、强行统一,多么难能可贵。。。稍微有点类似水浒牛之处正在于没把梁山好汉写成英雄,请注意好汉与英雄的区别,牛的作者的格局没把最终的重点放在我自己是否毫无破绽、我塑造的小说人物是否完美无缺(我写他当主人公不代表我支持他,所以水浒地位永远比金庸小说高),他们站得更高。
至于说到司马光先生有点迂腐或者呆之类,其评语让现代人不太爽,那我觉得这不是事儿,因为资治通鉴煌煌数。。。百万言?臣光曰才几句啊,非常少非常少,少到可以忽略,不喜欢不看就行了,一定不会妨碍你的心情。。。再说看看这么牛的一个宋朝史学家的观点,也不亏。。。至于说司马光有目的,所以有取舍,那完全可能,不做历史研究的,也先由他去吧,只作真实记录来看好了。我也充分尊重他的准确性。
总之,若目的是老奸巨猾(以及诸如此类的褒义词)且有时间有耐心,那就选择资。。。。那就一定会两部书都读了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