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三月,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崩逝,乾隆皇帝“永失内佐,痛何忍言”。富察皇后崩逝后,乾隆皇帝亲作《述悲赋》,毫不掩饰地表露了丧妻以后的悲苦凄凉、人生无望。紧接着,丧妻之痛让乾隆皇帝逐渐失去了理智,一场波及甚广的“丧葬风波”就此展开。
在这场风波中,上至当朝大学士、六部官员;下至各地督抚、提督、盐政、织造等官员,共计一百多位官员被罚俸、降职、革职甚至流放、斩首。除了朝廷官员,甚至连乾隆皇帝的两位皇子也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治。
皇长子永璜
富察皇后崩逝后,永璜以大阿哥的身份迎丧,但在丧仪中因“祇如照常当差,并无哀慕之忱”、“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而被乾隆皇帝严斥。
《清实录·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皇帝为皇长子永璜列举的罪行:
以彼愚昧之见,必谓母后崩逝,弟兄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致妄生觊觎。
乾隆皇帝认为,富察皇后的崩逝让皇长子永璜生出了觊觎皇位之心,才会在嫡母丧仪上毫无忧戚之情、全无孝道礼仪。
皇三子永璋
作为陪同皇长子永璜一同迎丧的皇子,皇三子永璋也因几乎同样的理由被乾隆皇帝训斥。乾隆皇帝先是对其“年已十四岁全无知识,所行诸事亦不满人意”表达了不满,而后直接就他在嫡母丧仪上的“伊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的表现,给予了严厉批评。
乾隆皇帝甚至还拿自己作为标杆,康熙皇帝驾崩时,乾隆皇帝只有12岁,尚能恪尽孝道、深谙礼数;皇三子永璋年已14岁,还全无知识、毫不悲戚,实在是不像话。
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甚至给出了“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的评价,彻底斩断了两位皇子的继位可能。
永璜、永璋面对嫡母崩逝,“毫无悲戚”的原因所在
富察皇后的崩逝,为何会牵扯到储君之位、皇位传承?又为何会让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毫无悲戚”,甚至暗中欣喜呢?
其实,这和封建皇权的传承原则密切相关!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虽然并未制定明确的“择储”原则,但传统的“立嫡”、“立长”、“立贤”原则依然深深影响着清朝的皇位传承。
乾隆三年十月,富察皇后所出嫡子永琏夭折,乾隆皇帝公布了将其立为皇储的秘密诏书。在这份诏书中,乾隆皇帝明确了“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的立储理由。
乾隆十二年除夕,富察皇后所出嫡次子永琮夭亡,乾隆皇帝再次颁布谕旨,再次表达了“永琮出自正嫡,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的传位想法。
也就是说,在乾隆皇帝心中,“立嫡”是排在第一位的择储标准。如果富察皇后再能生育一位嫡出皇子,必然会再度成为皇储人选。可在两子夭亡的接连打击和病痛折磨下,富察皇后崩逝,让乾隆皇帝“立嫡”的希望彻底破灭。“立嫡”不成,乾隆皇帝就只能采取“立长”或者“立贤”的原则来选择新任储君。
乾隆皇帝和诸位皇子
也就是说,富察皇后的崩逝,代表着“立嫡”无望,更代表着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的继位希望。如此天大的好事,永璜和永璋必定会暗自欣喜、“毫无悲戚之情”。
除了永璜、永璋的主观因素,乾隆皇帝甚至还想到了两位皇子“身边人”的撺掇,认为“伊之师傅谙达哈哈珠色太监等,亦谓伊有可望因起僭越之意”。也就是说,20岁的永璜和14岁的永璋,也很可能被身边人撺掇着起了觊觎皇位的想法,从而生出了欣喜之情。
但不管怎么样,原本就沉浸于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的乾隆皇帝,再遇皇子觊觎储位的底线和忌讳,必然会暴怒并直接给出“不孝之人,岂可以承大统”的决定。
参考文献:《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诸王列传》
发表评论